旧时成都看电影是一件很刺激的事

旧时成都看电影是一件很刺激的事

史料记载,早在清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成都就开始有电影放映了。当时电影被市民称作电光戏、西洋影戏、活动写真。

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南京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山东齐鲁大学、北平燕京大学等院校陆续内迁至蓉城,盛大的人文荟萃,给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名城,注入了新的现代文化元素,也推动了成都电影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市有新明、智育、大光明、昌宜4家电影院;40年代,发展到新明、智育、蜀一、国民、蓉光、大华、中央7家电影院,直至1949年12月成都解放。

你也许不会知道,在解放以前,特别是在军阀混战时期,成都人看电影,会是多么的刺激。

那个时候,看到女人泳装出镜会惊呼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向人们传递的观念一直是“男女授受不清”。

旧时成都看电影是一件很刺激的事

这样子的装束在那个年代来说简直是“不知廉耻”

在文章“望平街的屎尿生意”中我们说过,清末民初美女基本是不上街的,茶楼戏院也不接待女宾,1909年劝业场(成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聚集区)开张的时候,有几个美女去逛街,结果引起围观尾随,警察不得不强迫这几个美女租个轿子赶紧回家。

电影院出现在市面上后,尤其是在各个大学内迁成都之后,当时的社会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成都街面上女人的身影也就多了起来,但能够和陌生异性同时封闭于一个空间,这种机会其实是不多的。

刚开始的时候,男观众是坐在堂厢观影,女观众是坐在两侧的楼厢,只有小部分银幕正面的包厢才能男女同坐。当然,后来也就慢慢放开了。

在电影院一派漆黑的环境里,有的妇女在散场时起身离座,才发现自己的长辫子被后排的人恶作剧,牢牢捆在座椅上,“闯鬼!遇得到哦。”也有的回家后才发现头发被人沾上了口香糖,只好将头发剪掉。

而以前那些“有伤风化”的观念,也渐渐不太明晰起来。

据说上映美国的《出水芙蓉》时,因为出现了女人身着泳装的镜头,女观众大都呈现出立即遮脸之状,甚至还会失声惊呼。但观影之后,却又成为她们的谈资,她们甚至还会再次“潜入”影院,和那些喜欢新奇的成都人,偷偷再看一场《出水芙蓉》。

有资料记载,后来去看《出水芙蓉》的成都人,“人山人海地把电影院围了个水泄不通,已经顾不得‘非礼勿视’的古训了。实在买不到票的,就翻墙而入,其中竟然有妇女和小脚老太!”

那个时候在电影院,真真是拿命在看电影

那个时候,看电影当然是非常洋盘的事情了,不仅达官贵人们爱看,地痞流氓们也兴趣盎然,这群人仗势不买票,成都人鄙视地把这种行为称作“看滥污”。

旧时成都看电影是一件很刺激的事

你才晓不得呢,“看滥污”的人到底有多“歪”。根据记载,当时地处书院街的一家电影院,就因不让兵痞们无票入场招来横祸,竟被投掷了手榴弹!

成都其他影院的老板们知道这事后,一个二个都吓懵了,生怕自己也会遭起,只能用银子犒劳那些当官的,请求他们“招呼”下面的兄弟伙“守规矩”,不要乱来。除此之外,影院还会花钱雇佣几名荷枪实弹的“保安”,坐在影院楼厢最后一排正中的放映孔下,一旦场内发生骚乱,他们便举枪干涉。

可即便是这么乱,但依旧挡不住成都人那颗要看电影的心。

趣味阅读

看电影嘛,大家都是知道的,一坐就是1个多小时。那个时候,影院人多,又挤又黑,于是电影院里出现了特殊的服务性项目——“活动夜壶”。穷人家的小孩或老妪会手提两只斑竹筒,巡行于过道之中,口中轻声吆喝“尿桶哦,尿桶哦。”

男性观众尿急时,一面支付可以买一个锅魁的钱,接过“活动夜壶”救急,一面目不转睛盯住银幕。哗哗的激流声充盈电影院,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绝响。但毕竟也是有了女性观众嘛,警察局闻风而动,不久就制止了这种“有碍观瞻”的服务。

但从总体上说,这种比较原始简陋的电影放映方式,却在成都促狭的空间中,营造出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而同样经历过老电影院的60后70后甚至是80后,老旧的观影体验永远都是心中美好的存在。

=========我是分隔线=========

新土著爱上老成都。关于成都街道故事和民间传闻,相信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压箱干货,不妨分享出来,让大家一起感受现代化大都市背后的人文元素。欢迎大家直接留言提供更多关于成都的故事线索。

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文章,欢迎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