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街上的葉伯和,成都音樂史上的傳奇人物

在清末民國初,政權交替、社會動盪、軍閥混戰的年代,既不學習列強們的先進槍炮技術,又不固守中國封建傳統思想,這樣的人往往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無論是在激進派還是保守派看來,這樣的樣人都是不務正業。

成都指揮街的葉伯和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

指揮街上的葉伯和,成都音樂史上的傳奇人物

在日本留學時的葉伯和

葉伯和聰穎過人,13歲就考中了秀才。祖父葉祖誠是清光緒年間的五品官員,父親葉大封也做過清附貢生,還被納入預備官員之列。但還沒有等到做官的那天,父親就感到清王朝不保了,1907年秋,便帶著18歲的葉伯和,及12歲的弟弟東渡日本求學去了。

本來,父親是準備讓葉伯和與自己一樣去學法政,誰知葉伯和卻偷偷報考了日本音樂的最高學府——東京音樂學院,一度惹得父親大為不滿,因為在父親看來,中國要建成一個現代國家,需要的是務實型人才,葉伯和的行為,似乎有種“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味道,簡直是恨鐵不成鋼。

然而學成歸來,葉伯和不僅用所學知識為中國社會生活注入了新鮮活力,還為中國文化的傳承開闢了新天地,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中國革命貢獻了力量。

先說說其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

1915年,他出任四川高等師範學校音樂科主任,主持開辦了我國大學中第一個音樂專業“樂歌專修班”,並在成都的多所學校任教,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個教授西方音樂理論、五線譜、鋼琴與小提琴演奏的音樂家,我國西南地區當之無愧的新音樂啟蒙者與奠基人。

1924年,他出任成都通俗教育館音樂室主任,便致力於開展各種群眾性的音樂活動。除中西樂演奏外,還舉辦崑曲、京戲、川劇演唱會等,十分活躍。並開辦了鋼琴、風琴、提琴、胡琴、崑曲、唱歌六個補習班,組建了成都第一支中西樂混合樂隊,舉辦了成都最早的聲樂演出。

1927年在我國西南地區第一次舉辦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音樂會”,以紀念貝多芬逝世一百週年。

1932年他發起成立了成都第一家民間樂社“海燈樂社”(“海燈”二字系諧音音樂家“海頓”),每個週末在他家中排練,平時在學校與電臺演奏貝多芬、海頓、柴可夫斯基等大師的名曲。

指揮街上的葉伯和,成都音樂史上的傳奇人物

葉伯和與夫人廖贊和

而在中國文化的傳承方面,葉伯和1915年前後就開始了新詩創作,早於胡適的1916年,是我國用白話文寫詩的第一人。

此外,五四時期,在歐洲中心論的思想影響下,許多人不重視傳統文化的民族特點,一切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懷著傲慢和偏見的西方學者們說:“歐洲的藝術是其他各族人民所努力追求而不能達到的最標準的藝術,歐洲的音樂才是真正的音樂。”在這樣的思潮中,葉伯和毅然奮筆撰寫出密切聯繫我國人文科學發展而又突出時代精神的《中國音樂史》,這是十分難能而可貴的,是具有真正的歷史價值的。

而在四川高等師範學校教學期間,為了能夠將音樂知識更“接地氣”的傳授下去,葉伯和創作了不少“樂歌”,他說“我在高等師範教音樂,坊間的唱歌集都不能用,我學的呢,又是西洋文的,高等師範生是要預備教中小學的,用原文固然不對,若是用些典故結晶體的詩來教,小孩子怎麼懂呢?”

於是,葉伯和便做了“白描的歌”(大白話加上旋律),拿來試一試,沒想竟受到了大家歡迎,被青年學子們廣為傳唱。據說,葉伯和把自己的詩歌創作分為“詩”和“歌”兩類,他說:“沒有制譜的和不能唱的在一起,暫且把它叫做詩。有了譜的和可以唱的在一起,叫做歌。”所幸的是,今天我們在葉氏的《詩歌集》中還能讀到他創作的一部分歌詞,樂譜卻因年代久遠無法尋覓,使人深抱遺珠之憾。

指揮街上的葉伯和,成都音樂史上的傳奇人物

葉伯和長女葉勝男(前排拉大提琴者)與同仁合影

至於其對中國革命貢獻,葉伯和的新詩經常在五四時期頗有影響的《星期日週報》、《人聲報》、《直覺》等進步刊物上發表,在青年學生中引起了很大反響,激勵了一大批有志之士。

而在成立成都第一家民間樂社“海燈樂社”後,樂社經常到大中學校演出,曾參加紀念魯迅、王光祈逝世週年的隆重紀念活動。抗戰開始後,也為募集寒衣、飛機款等多次舉行義演。

但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藝術家,他的生活卻是不幸的。抗戰勝利後,葉氏城中住宅失盜,鄉間房舍又遭火災,中年喪妻的葉伯和心情極度抑鬱,又感國事日非,擾懷難釋,竟於1945年11月6日深夜投井自盡。時年56歲。

=========我是分隔線=========

新土著愛上老成都!關於成都街道故事和民間傳聞,相信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一定都有自己的壓箱乾貨,不妨分享出來,讓大家一起感受現代化大都市背後的人文元素。歡迎大家直接留言提供更多關於成都的故事線索。

想第一時間收到推送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