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拍電影是門手藝,做海報也是。

好的電影海報讓我們驚呼“媽的,這啥片?我要看”,爛海報則讓我們避之不及,“嘁,一看就是爛片。”

當我們在一字型或雁陣型排開的,花花綠綠的人頭中審美疲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忘記,優秀的海報帶給我們的感動不一定比電影少。

什麼才算是好海報?

文|陳世亞

作者簡介:中國電影雜誌界近20年來的核心人物,先後在《電影世界》《看電影》《新電影》《影響》等刊物擔任編輯及執行主編。溫州人,可是比大多數東北人更像一個純種東北人。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1

因為長年從事電影雜誌編輯工作,離不開和電影海報打交道。不知道是不是職業疲勞症,如果你問我:什麼才算是好海報?我還真一時答不上來。

如果你問我們狂躁的美術總監,他可能會回答:

構圖能放對開版嗎?夠大嗎?有PSD分層版的嗎?這些元素能挪動嗎?都不能挪動?!好萊塢海報咋就這麼事兒呢?

如果你問電影宣傳人員,他們可能會回答:

藝人夠大嗎?修圖大了嗎?

2

好海報,最好是三性合一:功能性、觀賞性以及收藏性。這三性難度逐漸遞增,越往後,越難。

所謂功能性,也就是讓人一眼即知:

什麼類型電影?什麼人什麼故事?誰演的?

絕大部分電影海報都要首先完成這個功能,無論青紅美醜。

當然,個人覺得有一點是最重要的:會不會讓人產生好奇心?

也就是說,人們看到後,會不會想去看這部電影,而不僅僅只是讚一聲:“真好看!”

能夠把電影像釘子一樣釘到觀眾腦海並吸引他們入場的海報,是好的海報。所以,這個好壞的標準,每個人可能都不盡相同。

3

海報露出,都是要按上映時間倒計時分階段的:開拍前、拍攝中、映前,與之對應的,就是所謂的(概念)預告海報、角色海報、正式海報等等。

每個階段露出的信息不同,決定了海報設計思路的不同。

預告海報因為限制較少,也比較容易出創意,近年相對典型的,《黃金時代》預告海報算一個。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說實話,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張海報,總有喧賓奪主之感,創意也比較淺層。但基本能明白是劇情片,故事主人公不明,演員細認是湯唯。

相比之下,我喜歡《愛樂之城》的預告海報。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類型(歌舞與愛情)、主人公(一對現代情侶)、明星(當然,也得細看),一目瞭然。再加上騷氣撩人的氣場,好奇心陡漲。典型的三性合一。

近年預告海報最讚的應該是《黑暗騎士》,幾張小丑主題海報,一張比一張亮眼:角色特性、關鍵臺詞、若隱若現的小丑,再加上蝙蝠俠LOGO。完美。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死侍2》的預告海報,我也超愛。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夠賤,夠八十年代,夠有想法。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把《閃電舞》經典一幕裡的水變成子彈殼,連不知道《閃電舞》的人都覺得看著過癮。

有一張個人超愛的預告海報,那就是《黑社會》。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並不複雜的設計,而且還是漫畫,但氣場爆棚,文案也是出色,“三百年前,他們被稱為義士”搭配“黑社會”片名,簡直讓人迫不及待想看電影。

不過最經典的預告海報,應當非《肖申克的救贖》莫屬。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雖然功能性不夠,文案也不是很清晰,但是感染力太強。反而相比之下,正式海報的力道就弱了很多。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但是,帶給我比《肖申克的救贖》預告海報更大震撼的,卻是《黃飛鴻之壯志凌雲》。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腦海只會蹦出四個字:頂天立地

4

至於角色海報,沒什麼可說的,基本就是介於全身和半身像之間,就看誰修圖良心、細節準確、色彩搭配出色。

我衡量角色海報的標準很簡單,正如是枝裕和把“我想拍他(她)”作為挑選兒童演員的標準,我也想不要臉地說一句:“我想上它。”

上,是我和狂躁美術總監製版時的黑話,就是刊登,越是漂亮震撼的,就越想上,越大越好,整版不行就上對開版。

《黑暗騎士崛起》角色海報,就是很想上的那種——暴雨已至,天崩地裂,又拽又酷。又一次典型三性合一。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正義聯盟》ALL IN版人物海報中的閃電俠,算是我近兩年來最愛。

一個字:太酷了!

因為太喜歡了,以致於當時借職務便利,特地拜託領導讓印刷廠印製了幾張這款海報。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5

其實一般越到正式海報階段,就越容易平庸,試想,十平方米的地方,住一個人正好,如果擠進來一堆主演、配角、精彩場面,能理想嗎?

一個海報設計師能搞定《復仇者聯盟3》正式海報,就絕對能設計好小戶型!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所以說,也別老嘲笑中國海報設計師只會擺人頭,老外也照樣頭痛好嗎?

回想一下,近年哪部大片海報不是五顏六色、密密麻麻、亂七八糟的?

說白了,還是功能性疊加過多導致。

像《阿甘正傳》《辛德勒名單》或《沉默的羔羊》正式海報這般簡潔明瞭,敢以如今預告海報的方式設計正式海報的清流,已經很少見了。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主力觀眾層平均年齡下降所導致,明星的票房號召力下降,使得海報的功能性疊加得越來越重,反而忽略了設計感和藝術性。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手繪海報帶來了眾多經典海報之作,那是電影海報的黃金年代,也是海報收藏性最高的時段,更是湧現瞭如德魯·斯特魯贊、鮑勃·匹克、理查德·阿姆塞爾和比爾·戈德等大師級人物。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第一滴血》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現代啟示錄》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東方快車謀殺案》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發條橙》

其中,《東方快車謀殺案》海報真是絕贊,看看人家這全家福設計的!

不過,你也可以發現一點,人頭大小不一、帶著大決戰式背景的全家福,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商業電影海報的套路,這四位大師,也分別設計過以下電影。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奪寶奇兵2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窈窕淑女》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瘋狂的麥克斯3》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卡薩布蘭卡》

但縱觀歷史,也不見得越全越亂就越賣座。美國曆史上最賣座的五部電影,海報分別是這樣的。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亂世佳人》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星球大戰》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音樂之聲》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外星人》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泰坦尼克號》

基本上都算繁簡得當,即使畫面亂,也會進行空間分割。

中國影史最賣座的五部中國電影,海報分別是這樣的。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戰狼2》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紅海行動》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唐人街探案2》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美人魚》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請自行點評。

6

最近有一篇文章,狂讚了韓國的海報設計。

其實從文中的案例可以發現,越是文藝片或是小成本電影海報,越會依靠創意取勝,而對於講求票房保證的商業電影,當然要把花高價請來的明星的腦袋都儘可能清晰地貼到海報上,不然錢就白花了不是?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雷神3》韓國版海報

歸根結底,主要在於該款海報想要突出什麼信息,由此決定了海報設計思路。

《雷神3》韓國版海報雖然有趣,但其實多數日韓海報的設計思路,都相對比較簡單,基本以劇照為主體,稍做設計即可,不像某些電影海報恨不得做成千層餅,一層又一層地進行PS效果處理。

不過日韓海報有一點我很喜歡,就是一般背景都比較

乾淨,或以純色作為背景,會比較強調框線,或是把參演明星按照老海報的形式,以標準像方式列在海報底部,看著比較清爽,比較沒有爛片相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檢察方的罪人》日本海報

7

說了半天的商業海報,突然想起十多年前的一次東歐電影海報展,讓我發現了一片新大陸:東歐海報設計,才真叫不走尋常路。

看多了東歐電影海報,你就會發現,如果不看註解,有時候根本就認不出來是啥片。

猜猜這是……?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迷魂記》波蘭版海報

還有這個……?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美國往事》波蘭版海報

別走,再堅持一張……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奪寶奇兵》波蘭版海報。

這張算是比較好認的。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發條橙子》波蘭版海報

波蘭海報可以算是東歐電影海報典型作派:乍一看,屬於設計師喝多了過癮型,細一品,又覺得比原版海報多了不一樣的意味。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接受不接受,喜好拼貼、抽象、波普、變形、再創作的東歐海報設計師們,藝術層次普遍都在四層樓以上

從單純的觀賞和收藏性而言,經常比原版海報價值更高。

比如匈牙利的海報設計師,會把《教父》一二部設計成這樣——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把《現代啟示錄》設計成這樣——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再比如捷克版《大白鯊》海報——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波蘭版《七武士》海報——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前蘇聯版《星球大戰》海報——

祖傳老編輯教你認清電影海報真面目

據說,東歐海報設計師其實普遍都沒有看過原片,只好憑一點兒劇照、道聽途說的概念和豐富奔放的想像進行創作。

雖然很多時候顯得驢唇不對馬嘴,貨不對板,但正是誤讀、誤解導致的反差,恰恰不受束縛地迸發出衝擊力和新意。

起碼,比貼人頭有意思多了。

THE END

工作事宜請聯絡微信:paperbull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