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黑幫」愛人入獄5年卻被拋棄:爲什麼有的女人註定活得很精彩



最近去看了賈樟柯的新電影《江湖兒女》。

感觸很多。

在200去年山西大同的“江湖”上,廖凡飾演的“大佬”斌斌香車美人、黑白通吃、在江湖上叱吒風雲、遊刃有餘。

趙濤飾演的巧巧,是受人尊敬的“大嫂”,斌斌的賢內助,憑藉“大哥的女人”受眾小弟敬仰。

為“黑幫”愛人入獄5年卻被拋棄:為什麼有的女人註定活得很精彩


但看完才知道,這部電影講述的不是一個黑幫大佬的沉浮,而是一對平凡男女命運的糾葛。

女主的人生,在一次命運的觥籌交錯中,完全錯了位。

一次,斌哥在街頭遭到競爭對手的襲擊,巧巧為了保護斌哥街頭開槍,被判刑五年。

為“黑幫”愛人入獄5年卻被拋棄:為什麼有的女人註定活得很精彩


巧巧出獄後,苦苦尋找五年沒蹤影的斌斌,發現他為東山再起,攀附富家女。所有關於等待和希望的執念,在這一瞬間破滅為無形。

影片的結局,這個女人成長了,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江湖”。

但現實中的人生,卻沒有那麼容易。


為“黑幫”愛人入獄5年卻被拋棄:為什麼有的女人註定活得很精彩



你的人生“見了鬼”?


做了15年的心理諮詢,積累了2萬小時的諮詢時長,我發現,其實人生所有的問題歸為一句話,就是“見了鬼”。

怎麼講呢?

我們的人生大概就三種問題:

1. 為什麼別人都能找到好男人,為什麼我卻找不到?你眼睜睜看著條件沒你好,長得沒你漂亮的閨蜜身邊好男人不斷;

2. 為什麼我在情感裡這麼付出,對方卻依然要薄情寡義?你看著身邊的朋友們在朋友秀恩愛;

3. 為什麼我在工作中這麼努力,最後卻好人沒好報?

簡而言之,就是兩個字:悖論。

你投入很多,但回報很少,甚至得到更糟糕的結果。

這不是見了鬼是什麼?

我們就怕見鬼,一旦見鬼,我們就會很絕望,因為好像有一堵無形的牆,擋在你和幸福之間,你努力也沒用,你的人生就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是越來越悲催。

此時,你可以跟自己說:

我這麼內在美的人是沒人愛的。

講的時候很好聽,聽的時候很好受。

但這句話就不小心給自己設了一個信念:我是沒人愛的。

當你有了這個信念以後,你的人生就進入到一個死循環。

因為你相信你是沒人愛的,那麼有好男人靠近你的時候,你不會相信,他會一直愛你,或者他背後一定有什麼不良的動機,他只是想和我玩玩而已;而一旦他離開你,你又會覺得沒有人會像他那樣愛我,於是你又不顧一切地跪舔去追。

擁有的時候,不能珍惜;失去的時候,又不顧尊嚴,最後只能讓別人避之不及。

然後你的信念就又一次得到了證實:你看,果然我是沒人要的,因為他們都根本看不懂我的美。

這就是壞的信念最可怕的地方:

第1, 它限制了你的選擇;

第2, 它不斷自我驗證。

最後它就成為你的命運,而你只是它操控的木偶。

所以,壞的信念,就是你的人生的“鬼”。

從這個角度上講,人就分兩種。

一種是活在“鬼話連篇”的“夢裡”;

一種是活在真實的世界裡。


為“黑幫”愛人入獄5年卻被拋棄:為什麼有的女人註定活得很精彩


為什麼人和人會拉開差距?


有人會問:這些“鬼”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為什麼會很大呢?

小孩子6歲之前的左腦不發達,任何人和你講的東西,只要不斷重複,孩子就會照單全收,孩子是沒有過濾功能的。

我們舉個例子,很多人會在上臺講演的時候,就會緊張,你不知道為什麼會緊張,無論你怎麼告訴自己:你的擔心多麼荒唐,大家都很喜歡你,但你就緊張。

小時候,你會學著說話,四五歲了,你已經很會說一些話了,有一天衝進客廳,媽媽和朋友在一起,當時你有一件事很想讓媽媽幫你做,你就會大聲地提出你的要求:媽媽,媽媽,幫我做什麼什麼事兒。當時你的母親會做什麼呢?

你的母親會做什麼事兒呢?

會用眼睛瞪著你,很嚴厲地說:閉嘴!

同時她會用一雙讓你有罪惡感的眼睛看著你,你就會真的覺得有罪惡感。然後很多人也看著你,當時,你會很怕:奇怪,這麼多人看著我,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在那一刻開始,第一個罪惡感的種子就已經種下去了,不光是罪惡感,而且因為你不知道自己什麼地方錯了,你就會本能地迴避類似的場合,尤其是公眾場合,長大以後你面對類似場景的時候,此時出場的不是二三十歲的你,而是四五歲的充滿迷茫和恐懼的孩子。

請你記住:凡是這種莫名其妙的,超出必要範圍的情緒,大多數都是來自你的過去,你的內在小孩的體驗。

你用意識是無法控制的,因為它已經深深植入潛意識深處,你必須要用潛意識的方式來解決它。

於是,人和人的差距就在這裡拉開,競爭是不公平的,你無論多麼強大,一旦露出這個短板就是一個小孩子在成人的世界打拼,這是很吃虧的。


為“黑幫”愛人入獄5年卻被拋棄:為什麼有的女人註定活得很精彩


你需要修改人生的“出場設置”

有人會說,我怎麼知道,什麼是好的信念,什麼是不好的信念呢?

很簡單,看一下“句式”就知道了。這個句式就是“只有……才……”

比如:

“只有”女人在30歲前結婚,人生“才”有可能幸福。

“如果”女人離婚了,她的身價“就”大大貶值。

“要是”有個男人會像韓劇裡那個男主角那麼愛我愛得不要不要的,“就”好了……

這些關聯詞“只要……就”“只有……才”“如果……那麼”都是“限制性詞語”,

其實它都是在給你一個限定,一個暗示,一種洗腦,告訴你,如果離開這些限定,你會死得很慘。

於是我們就會出現很多“恨嫁女”,就會出現很多寧可在婚姻中“將就”過一輩子的苦命女,或者出現很多脾氣火爆,不斷換男人的“張雨綺”式的“烈女”;但無論如何她們的人生都是有“限定”的,離開這些限定,她們就是死路一條。

但這樣做其實都是“活”在夢裡,你必須靠男人,你必須靠自己,你必須靠有錢,你必須靠顏值……這些“自我限定”其實就會讓你無法適應真實的世界。

你就成為生活的逃避者,而非真正解決問題的人。

而我們的課程,則會告訴你另一個句式:

“無論……我都能……”

無論發生任何事情,我都可以應對;

無論有什麼樣的結果,我都可以接受;

無論人生會是什麼樣的,我都可以找到性價比最高的應對方式。

這就是一種全新的信念。

《江湖兒女》的巧巧,在人生的前半階段,一直相信的句式是:只要我和這個男人結婚,我為了他付出,我就可以得到幸福。

可是現在告訴她,這個男人並沒有那麼需要她。

所以後來的她,更改了自己的人生句式,變成了:無論有沒有人愛我,我都能活得很幸福。

人類在各個方面的機能都不如其他物種,但之所以能成為地球之主,就是因為這個信念。

人類不可以在水裡長存,不可以飛,不可以戰勝狼蟲虎豹,但最終人類都超越了這些極限,就是因為我們可以思考,可以運用智慧。

在物理世界上,人類已經進化,但在精神世界,很多人還像動物一樣活著,那是因為他們接受了從小到大的原生家庭和環境基因的影響,完全被那些壞信念所操控。

像動物一樣,按照本能的驅使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