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小時候,火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好比一面鏡子,許多事物肉眼無法看清,需要找鏡子幫忙。這個鏡子有點像道士給賈瑞的風月寶鑑,一面照出骷髏,另一面卻照出美人。

通過火,我們照出的也始終是兩種面孔。有一種遇火,形狀立馬就散了,化為了灰燼;另一種是永遠不為火所屈服的。這兩種事物,組合成我們眼裡的世界,使我們無論遇見一塊石頭還是一株草,都會設想一下,它們在鏡子裡的面孔可能是哪一種。

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當然,我們也把一些碎瓷片投入火中,它們並沒有助長火的氣焰,結果只是瓷片上的花紋被火燻得一團漆黑。瓷是不怕火的,當初它就是因為火才得以成就。

那時,我們把瓷片、磚、瓦還有石頭認作一類;它們與鐵相似,堅硬而鋒利,可以砸,可以敲,可以被拋擲得很遠。瓷,一方面在生活中被當成了玩具,另一面又被當作飲食或欣賞的器物。

被當作玩具的那些瓷器,都是些打碎了的碗、罐、碟、瓶。它們之前被陳列在顯眼的地方,受到人們的優待。它們與孩童並無多大關係,只有當其不經意砸落在地,變成了碎片,才從大人的視野裡退出來,孩子們蜂擁而至,一人一片,立馬將它們給瓜分掉了。

當時我們每人分得的碎片都不同,有的是一縷雲,有的是一朵花,還有的僅僅是一隻眼睛;也有分到一塊碗底的,碗底寫著幾個楷體字。我們手捧碎片讓大人識別,從大人的嘴裡,我們聽到了“景德鎮”三字。

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景德鎮是什麼玩意?景德鎮就像剪刀上烙印的“張小泉”,是一塊足夠響亮的牌子,也是中國造瓷業的一面旗幟。

在古代,從景德鎮把瓷器運到贛州並不容易。它需經昌江到贛江,中間有許多類似於惶恐灘這樣的老虎口,時常有運送瓷器的木帆船被這些險灘吞沒。許多瓷器因為劇烈的震動碎裂了,被河水裹挾帶往不同的方向。有的被帶到村落附近的淺灘,有的被埋藏到了泥土深處,還有的就索性隨波逐流被帶到更遠的地方。

儘管這樣,大大小小載有瓷器的船隻還是一如既往地朝著這個方向駛來。他們當然不是為了把瓷器運往贛州,贛州太小,容納不了這些華麗的身影。它們主要是通過這個驛站走梅嶺陸路,然後送到廣州的各大港口,最後經廣州直接把它們銷往海外。

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在英語中,現在我們看到中國被稱作China,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在當時,中國也可能不叫China。現在有兩種用China命名的說法——都與景德鎮陶瓷有關。一種是Chinaware(陶瓷器)這個詞彙,另一種是“昌南”的音譯。

景德鎮坐落在昌江以南。當時幾乎所有的瓷器都要從昌江運出。江西人自己都沒有想過這個呈長龍形延伸的小鎮居然會是以後的瓷都。

當午的昌江邊,只有一個叫陶陽十三里的地方,它和南方的許多燒瓷的小村落一樣,並不起眼,後來是因為一些偶然的因素,由該地燒製的瓷格外出彩,所以宋真宗才把自己專用的景德年號賜封給它,使它有了後面的一系列光彩。

瓷上記憶

古彩藍魂

碧海青天夜夜心

窯神“窯變”, 萬山紅遍

“北漂”聽得多了,你知道“景漂”嗎?

更多內容,詳見《瓷上記憶》

瓷因火才得以成就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瓷上記憶》

溫燕霞 賴韻如 朱強 著

《瓷上記憶》記敘了十多位與瓷結緣的手藝人關於陶瓷的故事,講述了進入陶瓷行業的緣由、做陶瓷的經歷以及其間發生的難忘故事,文筆清新、綺麗,意境高遠。

景德鎮有兩千多年的冶陶史、一千多年的官窯史、六百多年的御窯史。“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窯”,創造了“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繁榮景象。陶瓷文化的獨特魅力,廣泛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

《瓷上記憶》適合廣大熱愛陶瓷文化的讀者,傳承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一場人與瓷的相遇

長按 識別二維碼 進入微店購買

書名:《瓷上記憶》

裝幀形式:平裝

ISBN:978-7-5623-5497-0

開本:16開版次:1-1

字數:9萬字 頁數:101頁

定價:35.00元

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瓷因火才得以成就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瓷因火才得以成就

2018我們同在一行字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