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超調往往預示反轉時機臨近

受貿易摩擦升級和美元加息影響,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出現了劇烈波動,並傳染至我國,帶動資本市場超出基本面所能解釋範圍的波動。但也要看到,不同於歐美金融市場,我國金融市場運行整體穩健,資本市場投資價值凸顯,市場超調往往預示著市場反轉機會來臨,要保持對金融市場的堅定信心。

近期我國資本市場明顯超調。過去一年,美國股市屢創新高,主要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總體波動向上,我國資本市場卻在低位繼續回調。今年以來我國股指下調約20%,股指創下了四年新低。融資融券餘額創下2016年6月中旬以來的新低。股票交易量極度萎縮,日換手率和成交額持續走低。當前我國股票市場靜態估值已經到了歷史上價位極端情形,整體接近2014年牛市前水平,小盤股也位於歷史低點。國慶假期結束後,受外圍市場暴跌衝擊,我國股票市場出現了低位大幅調整,這已經明顯屬於超調,已經不是基本面所能解釋的。

同時金融市場風險偏好也出現了超調。長期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習慣於剛性兌付,加上影子銀行規模急劇膨脹,沒有對金融市場伴生的風險和衝擊予以充分和全面考慮,也沒有反映在定價機制中。因此債券剛性兌付機制的打破,是對過去金融市場定價和運行機制的一次矯正,但也不可避免帶來風險偏好調整並矯枉過正的可能性,客觀上引發了金融市場風險偏好的超調。同時在降槓桿到穩槓桿進程中,過去企業因為過度樂觀所形成的、過於繃緊的資金鍊條,往往會最先受到剛性擠壓,反過來又會加劇整個金融市場風險偏好的調整,從過於樂觀激進的風險偏好走向過度謹慎的風險偏好,已經出現了明顯超調。進一步分析,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向實體經濟的暢通流動,既受到真實融資需求的約束,也同時會受到金融市場風險偏好調整的影響,對此要予以高度關注。

儘管如此,要看到超調往往預示著市場反轉時機臨近。市場機會往往孕育在底部,特別是極度悲觀時往往會成為市場反轉的拐點。經濟週期,抑或是金融週期,都會受到真實經濟利益的驅動。信用擴張和收縮的過程,實際上是向基本面的偏離和迴歸運動的軌跡。投資的潮起潮落,其實也是資產負債表調整的必然結果。

當前市場反轉的能量正在積聚,主要表現在:一是市場估值和金融體系流動性的背離擴大。截至2018年8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餘額178.87萬億元,存量貨幣餘額位居全球前列,仍在增長;同時我國股指成為今年全球下跌前列,出現了明顯背離。二是資本市場估值水平與經濟增速出現背離。在內外部衝擊下,我國經濟仍能保持穩定增長,符合預期,反映出經濟運行的足夠韌性和迴旋餘地。2018年9月份,我國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9%,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高於年均值0.2個百分點,表明非製造業總體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隨著經濟總量繼續擴張,經濟增速放緩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但顯而易見,我國金融市場可能過於解讀了經濟增速的風險。三是金融市場風險偏好與工業企業盈利較快增長形成背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1~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6.2%,保持較快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我國實體企業盈利整體改善,雖然有上下游傳導的差異,但顯然不支持當前金融市場風險偏好向過於謹慎的調整。

當前要急需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應該說,風險事件是金融市場運行無法避免的客觀實際。相對於龐大的金融市場總量,這些已經發生的零星風險事件,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事實上也無足輕重。如果不是因為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那麼金融市場波動完全可以在正常範圍內。眾所周知,不確定性是影響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重要變量。在穩定可預測的經濟金融環境中,商業模式評估才有可能性,投資和消費決策才能更快做出。而金融市場尤其需要消除不確定性。影響過於廣泛的不確定性,往往會帶來金融市場的超調。應該看到,當前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升級,既是不可忽視的外部衝擊,也是逐步消滅不確定性的過程。隨著不確定性的逐步消除,人們據此進行的投資消費決策分析脈絡也日漸清晰,這實際上就是常說的“利空落地即利好”的邏輯。

此外,為了穩定金融市場預期,還需要各方積極努力:一是保持金融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二是要完善資本市場制度建設。資本市場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要通過完善制度供給和建設,來促進資本市場穩健運行。三是要引導理性投資。理性投資不分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四是要積極防範金融風險偏好調整的羊群效應。在面對借款主體時,需要改變金融機構基於風險偏好調整可能形成的羊群效應。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