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重在改變激勵機制

中小微企業是保持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是引領中國經濟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第一動力”。當前,融資難依然是中小微企業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煩惱,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相關部委已經出臺了系列措施,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取得了積極成效。

在政策暖風頻吹環境裡,需要將政策有效落地,讓中小微企業真正受惠,最終建立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長效機制。當前我國外部衝擊和內部經濟轉型疊加,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出現了新情況。一是經營壓力可能給融資帶來負面影響。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範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其中相當部分企業屬於國家中小微企業認定範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9月我國規模以上集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股份制企業增長6.3%。而金融機構融資門檻相對固化,不會隨行就市,一般不會對融資條件進行有針對性調整。二是經濟轉型導致部分中小企業融資需求不具備擴大再生產特徵。經濟轉型意味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相當部分企業因不適應市場需求轉變面臨著市場退出風險,在此過程融資需求,並不服務於真正意義上的擴大再生產,多屬於勉力支撐,可歸為殭屍企業類型。三是創新型中小微企業大多缺乏傳統融資需要的抵質押物。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必須要切入依靠技術創新的內生增長軌道。但也要看到,大多數科技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沒有銀行認可的土地、房產等質押物,外部擔保和信用增級渠道也不暢。四是不確定性導致中小企業中長期融資需求不振。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異常複雜,貿易摩擦、美元加息、全球資本市場波動等,增加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降低了包括中小微企業在內微觀主體加大投資的積極性。這些新情況的出現,已經充分表明,要實質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還要從激勵入手,建立長效機制。

應該看到,政策到企業的傳導鏈條,要高度依賴於金融機構經理人的積極性。職業經理人有足夠動力加強調查評估,發現真實有效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有足夠動力監測貸後資金流向與企業經營狀況;有足夠動力積極主動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這些動力積累與獲得,不能完全依靠於指令,而要能夠調動內在積極性。目前看,金融機構普遍重視中小微企業,但在激發客戶經理內在積極性上還存在很大空間。首先,要有效平衡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和風險防控。既不能出現為了給中小企業融資不講基本條件和基本原則,也不能出現為了防控風險把融資門檻抬高到企業無法接受的地步。金融機構確實有必要研究制定中小微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和規劃。第二,要將盡職免責要求真正有效落地。盡職免責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有效落地卻存在較大空間。往往過於複雜的程序和文件要求,大多屬於形式要件,既不能發揮盡職免責的真正作用,也相當程度挫傷了客戶經理積極性。第三,要明顯提高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激勵。大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的工作量考核、風險評估等等應有明顯差異。在金融機構內部,最為有效的激勵無非涉及晉升和績效等兩個手段。如果金融機構幹部成長大量來自中小微企業條線,如果激勵足以調動中小微企業融資部門的積極性,那麼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長效機制不難建立。第四,要細化激勵來改變中小微企業傳統抵質押融資方式。支持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核心是要基於企業真實經營狀況和前景預期進行針對性地支持,不可次次要求企業提供抵質押物。金融機構在平衡風險和效益情況下,激勵要向信用方式傾斜,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客戶經理主動發現優質中小微企業。

當前既要重視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也要改變中小企業融資貴問題,核心和關鍵問題依然還是借貸雙方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難題。當然通過建設社會信用體系,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一定程度緩解信息不對稱,但在長效機制建設上,還要緊緊依靠基層金融機構客戶經理貼近一線的優勢,做好調查和分析,為企業制定符合實際的融資方案,支持企業創新和升級。因此,從激勵機制入手,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很可能會是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的重要途徑。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