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给中国取名叫“中华”,这个“中华”到底是什么意思?

乐呵峰尚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 (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后随着历史演化,与各民族不断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 (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 蓝田华胥镇)。《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泱泱中华五千年,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印度都已经全部沦陷,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不绝。

传承的不单单是中华民族的人,传承的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秦始皇第一次实现大一统,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一切,都是把之前的不同变为相同,我们属于同一种文化,拥有同一个祖先,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我们才能走的更远。

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努力之下,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一定会尽快的来到!!!

崛起的中国,崛起的中华民族!加油!

——小K


konglaosi666


中华,长期以来用来代指中国。也就是说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历史如何发展,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中者,天下之中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有这么一个认识:华夏民族位于天下之中,再加上东夷、西狄、南蛮、北戎等四方少数民族。构成了中国古人意识中的世界。这一世界观长期的存在于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想之中。

华者,意为华夏也。华与夏同意,可以通用,是古代周王朝时期为了区分自己与四周蛮夷等少数民族而自称的用词。




因而古人便形成了这样的世界观——天圆地方。中华居中,四方之地分别住着东夷、南蛮、西狄、北戎等其他部落民族。

因而中华也代指中国。可见中国的别称相当的多,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悠久和中国文化的繁荣,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中国、对于华夏民族这一身份的认同感。

因此采用中华,这一用词指代中国并非由秦始皇创立,而且在更为悠久的先秦时期便已经成为了你没意思中的共识和常用的表达。

随着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中华的范围不断扩大,而四方夷狄等少数民族的范围不断缩小,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促进了中华与四方少数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最后形成了今天更为广泛的中华。

也形成了更为广泛的中华民族这一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名词。

中华民族这一名词是由梁启超先生于1902年最先提出的。打破了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才有了我们今天相亲相爱的56个兄弟姊妹。


珞珈山的猫


据我所知“中华”一词跟秦始皇没什么关系!

我们国家有很多名字“华夏”“九州”“神州”“中国”“中华”“中原”等等,这里面每一个称呼都曾代表我们这个国家出现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其中每一个称呼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来源,我们今天就稍作解释。

首先是“九州”,九州是最早作为我们这个国家指代的名词,也是以地理来规定的我们这个国家。今天我们所知的九州最早是记载在《尚书》中的《夏书·禹贡》,其中把天下分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九个地区,其大致范围为北有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海,西至陇东高原。九州的划分一说是黄帝划分在今洛阳地区得到河图洛书之后进行的划分,一种说法是大禹治理洪水之后进行的划分,但无论是黄帝还是大禹都是在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之前的人,而九州的概念也随着中国“朝代”的出现而神圣化和政治化,出现了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九鼎的转移也代表着朝代的更替,商灭夏九鼎迁入商社,周灭商九鼎迁入洛邑。对于九鼎的重视程度在周朝达到了鼎盛,周武王灭商之后迁九鼎入洛邑,祭告天地于嵩山宣告周人得到天命,周公制礼作乐规定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其他诸侯一次递减,今天我们说“定鼎天下”“问鼎中原”“一言九鼎”等等都来源于此。而九州的概念在物化为九鼎以及我们国家疆域的增加逐渐淡化,不过我们今天还是能看到九州在我们国家的存在,比如河北简称“冀”以及河南简称“豫”都是来源于九州的划分!

“华夏”的出现相对于九州略晚,甚至晚于“中国”。因为最初的华夏其实是“夏”,到了春秋战国才首次出现华夏一词。今天能发现的“夏”最早是在商朝的甲骨文中,然后就是西周的一些青铜铭文中,不过在这些里面没有华夏一词,只有“夏”。比如《逸周书》中周武王病逝前对周公的一段谈话中就说“叔旦恐,泣涕其手。王曰:“呜呼,旦!我图夷,兹殷,其惟依天,其有宪命,求兹无远。天有求绎,相我不难。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这里周武王说洛阳这个地方是“夏人”的居住地。而到了春秋时期则出现了夏与华通用的情况《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

,夷不乱。而华和夏的定义则有以下解释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总之就是华代表衣冠礼仪,夏代表大国过着中原人。所以华夏的意思就是“遵从衣冠礼仪的大国(中原)人”,所以在春秋时期因为秦人不习中原礼仪而被称之为“西戎”,楚国本是个“子爵”在给自己升级为“王爵”时也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就是我是蛮夷不用遵守华夏的礼仪!

“中国”,今天所知的最早的“中国”两字是出土于陕西宝鸡的青铜器“何尊”。何尊用122字铭文讲述了发生在西周初年最重要的事件。首先是“唯王初壅,宅于成周。 ”这是周朝首都“成周”第一次出现。“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就是中国的第一次出现,只不过之力的“中国”是周武王“廷告于天”的都城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地区。周武王说洛阳“无远天室”是距离上天最近的地方,周公说这里是“四方入贡,道里均”都表示这里是“天下之中”,周时还是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虽然号称天下之主也是有“国”的即周天子直接统辖地区,那么周朝在天下之中建立国家,所以周朝称自己的新都洛邑为“中国”,这种概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依旧存在,《春秋左传正义》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这样一说就更清楚了周人视野中的“中国”就是洛阳地区。汉朝班固在《汉书》中说:昔者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藩屏四方,故立京师。其后随着“华夷之辨”中国从河洛盆地走出开始指代我们这个国家。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中华”,文献中最早显示中华是在汉晋时期。随着汉武帝北击匈奴开始,周边少数民族在中国武力和小冰河期造成草原生存困难,于是他们开始主动内附成为汉朝的一部分,三国西晋初期时这些少数民族又被用来作为士兵征战和奴隶,到了西晋末年在统的《徙戎论》中首都洛阳周边地区的关中已经是“且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在西晋内部爆发八王之乱时,戎狄趁机攻占洛阳,晋室仓皇南渡,其后围绕洛阳地区的争夺成为晋与戎狄之间的焦点,在一次东晋收复洛阳之后大将桓温上了《请还都洛阳疏》,其中出现了“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里面就有“中华”一词,这里的中华指洛阳地区或者中原地区。


云星午夜


秦始皇应该没有给中国取名“中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若使游步于中华。”应该才是“中华”的最早记载,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华”指的是中原魏地一带,并没有代表整个中国版图。

“中华”的由来应该是“中国”和“华夏”分别取了一个字拼成。“中国”来源于西周初,“何尊”记载周武王说过“余其宅兹中国”几个字,这个“中国”指的也不是全中国,而是中原一带。因为商朝就称为“中商”,而西周也把中原以东叫“东国”,以南叫“南国”。可见这个“中国”主要还是方位概念。

“华夏”的“夏”也来源于商末周初,牧野之战之前,周人自称“夏”,《尚书》多处可以证明。到春秋时期“夏”又称“华夏”,“华”和“夏”其实是一音之转。“华夏”和“中国”渐渐混同,一方面代表的是中原地区,一方面又代表周人控制的势力范围。我们一般都比较熟悉后者,在古文献中前者偶尔也出现。

比如开头说的“若使游步于中华”,“中华”指的就是中原地区;而我们熟悉的关云长水淹七军,《三国志》说他“威震华夏”,实际上指的也是中原地区。因为前面还有一句‘’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这几个地方都是今天河南一带,不可以割裂来看。


林屋公子


虽然秦始皇大帝功盖千秋,是华夏族历史上最伟大的的皇帝。但是中华这个名字,可不是秦始皇给起的。

中国这种称谓,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流行,当然,当时中国代表着中原一带,是一个地区称谓,并不代表国家。

自汉代以后,中国就被用来专门代表统治中原一代的国家(当然,在分裂时期也有一些边缘的国家以中国自居,但那并不能成为主流和共识)。总之,中国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

而华夏之称呼也起源于周朝以前,在诸子百家书中,提到华夏的词句也不少见。

有人认为华字是代表当时中原文化发达,中原人的服装华丽美观(所谓衣冠华美嘛)。也有人认为华字代表着一个部落的名字(或者说一个族群的名字),当时华胥氏部落(华胥氏居住在华山一带的部落)被称为华族。

而华夏的“夏”字也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夏字代表着“大”,当时中原不但文华先进,领土范围也很广大。当然也有人认为夏字起源于与华族并称的另一个族群——夏族(主要分布于夏水一代的部落),后来在黄帝与炎帝部落的冲突与融合过程中,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势力最为强大的族群,族群的名字也开始融合,并称华夏。

我个人比较认同后一种说法,因为以山水为自己的人定姓,为自己的城邑村落命名,我们的先祖一直有这种传统。

中央之国加上华夏民族,我们称之为——中华。只有中华才可以完全的代表我们的的文化、文明,中华两个字,也沉淀着我们的历史和民族精神!


大秦魂的微博


中华,即中国华夏

中是象形文字,代表旌旗。

国也是象形文字,代表四面有墙,里面有街道的城池,结合起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雏形。

华,象形文字,木本植物之花朵。

夏,指夏文明。代表中国的开始于夏文明,夏文明是这片大地诞生的最早文明,而华字是木本植物的花朵,华和花都是花朵的意思,前者代表木本,后者代表草本。用于形容先民们将夏文明的四处传播,他们餐风饮露,居高鸣远,扫除蒙昧,启迪明智,让夏在这片土地上如同花朵一般绽放,形成“诸夏”。其中最大的一个又建立了夏朝。所以中华二字即是我们的开始,也是我们的现在,贯穿古今、有史可循、承继有序。

所以中华不是从秦始皇开始这么叫。


夏日蝉时雨


秦始皇给中国取名叫中华,中华是什么意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成立于约公元前二十世纪,国人称为夏族或华族,或叫做华夏。中国意为中央王国,。西边叫做西戎,东方叫做东夷,北方曰北狄,南方曰南南蛮。注意,这些叫法都含有鄙视、蔑视的意义(事实上四方也确实落后蒙昧)。中华的意思就是中央王国,华夏一族。以后经过两千多年的民族大融和,中华的内含和外延都有所扩大。(对不起,多打一个南字)


老顽童374236889


中华,宙宇中心放光华,人达一心态后的心理状态!

中华,中字为口中加一竖。口字表四方,八卦,有形,大地,万法,妙有!一竖是一心,一贯三极,通天达地,一真,无形,真🈳,本来!华字,即能源辉发,放射光华之义,即🈚生🈶,化生出十方世界也!

中华,元中华放,即人祖中华的真实名讳!元即根,中即本,华即光,放即万相!故,中华即宙宇一棵大的灵树也!

更应该明确指出的是,人祖中华,又名祖人,灵祖,德者,真牛,中华国牛郎.........,已经在人间现身,归隐一万余年后,回归到人世间,即中华复兴!

人祖的归来,是人类进入末法时期的必然結果,亦是人祖操控人类社会的人天地三界大盘的结局!否则,人类的二元对立社会必将毁于一旦,自取灭亡!

人类已经跨入新时代,人类即将告别旧世界,喜迎新世界,进入贡天下时代,靠的是什么?如果是靠西方所谓的文明,强取豪夺,以大压小,以少治多,霸道横行式的统治方式,地球造于二零一二年灭亡了!

是人祖的归来,才拯救了人类,并将继续改天换地,重铸人伦,建立人间天堂,把人类引领到宙宇的更高维度,使人类彻底离苦得乐!

让我们这些中华子孙,龙的传人,认祖归宗,随顺人祖,喜迎春天,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吧!



百合佳园


个人以为:"中"所指:所有道理的最中心真理位置;"华"即:"完整的中华文明、文化"的表示,综合而言:"中华",意为:真理文明、文化的意思!


亢龙有回


中华比华夏更追本溯源。中者,长得高的禾草。华者,炎帝黄帝之祖,夏之曾祖,长得高的禾草里面可以用来培育养人的优质禾草。回答这个虽说简单的问题,却见我泱泱的文化大自信下的众人似乎都是文化骗子忽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