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什麼也沒有做錯,孝文帝卻執意要廢除他,這是爲何?

楊廣,就是歷史上的隋煬帝,給後世留下的印象就很差,都說他是一個暴君,使得整個隋朝在他的統治下生靈塗炭,被天下人給恥笑。他就是時運不佳的代名詞,不是一個昏君,只是格局太大,一心想要急於求成,所以才導致了隋朝的滅亡。真實的楊廣很有才,並非大家講的那麼昏庸不堪。我們先來講一下他的功勞。

太子什麼也沒有做錯,孝文帝卻執意要廢除他,這是為何?

修建了大運河,在隋煬帝剛上位的時候,就發動了數以百萬的士兵來修建大運河,時間長達6年,總共修了四條渠道。每一條少則幾萬人,多則幾百萬的人在修,可苦了當時的百姓,自己都生存不下去了,還要幫助皇帝去修渠,雖然從當時的整個時局來看,都覺得這個工程苦不堪言,看不到意義,但是從後世的意義來說,大運河至今都在被我們所沿用,促進了南北兩段的經濟貿易來往,是中國河運發展的重要結點。運河是南北的發展,那麼他還發展了東西兩面,當時隋朝的中心在長安,地處大西北,去往更加繁華的東部不是很方便,路途也遙遠,就命人在洛陽修建了都城,洛陽在中部,遷都到洛陽的話,既可以治理東部,又能控制北部,在政治和經濟上很有益處。而這兩個大工程都為後世封建王朝的輝煌打下了基礎。

太子什麼也沒有做錯,孝文帝卻執意要廢除他,這是為何?

楊廣在文化上還開創了新的考試製度,也就是最初的科舉制度,讓天下讀書人得到一致的平等,打破了以往的階級固化,當時隋朝雖然已經建立,但是政治一直被士族集團給控制,整個國家經歷了幾百年的的動盪,必須拿出一個嚴格的制度來打破這種士族的力量,不然雖然已經統一領土,但是統一不了民心。這個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昨早的考試製度,徹底領先於西方的考試方式,而科舉制度一致被沿用到清朝。

太子什麼也沒有做錯,孝文帝卻執意要廢除他,這是為何?

在軍事上,楊廣三次出征高句麗,他知道帝王的責任,因為當時高句麗很不老實,攻佔遼東地區,為了守護自己的疆土,所以三次出征。不過這件事也是導致隋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雖然有心守護,奈何事與願違,三次出征都失敗了,不僅損失了大量的軍事力量,而且百姓更是沒有信心,民不聊生,都開始紛紛起義造反,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太子什麼也沒有做錯,孝文帝卻執意要廢除他,這是為何?

不過匪夷所思的一點就是,楊廣的功勞裡面都夾雜著過失,也導致了他被留下了昏君的罪名。當時修大運河為了更好的控制南方,因為南方地域廣闊,物產豐富,出發點雖然很好,但是急於求成,手段太多激烈了,使得百姓越來越貧窮,直到生存不下去,爆發民怨。出征高句麗也失敗了,如果那時候是勝利的,那麼隋煬帝也許會被歌頌為千古一帝。

太子什麼也沒有做錯,孝文帝卻執意要廢除他,這是為何?

楊廣因為發動這些大事記,所以被貼上了勞民傷財,好大喜功,貪圖享樂的標籤,就被定義為暴君,其實他的功與過並不能輕易定位他的好與壞,歷史已經逝去,不管是不是暴君,任憑世人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