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農村90後打工夫妻的婚姻家庭過程策略

孫佳,女,27歲,出生於農村,初中畢業後便跟隨父母去外地打工,家中有一弟弟,親代兄弟姊妹眾多,是典型的聯合家庭。孫佳經舅舅介紹與鄰村青年譚某相識結婚。譚某,男,28歲,家中獨子,兩人婚後一同在外地某高校食堂承包了一個餐飲窗口,留下一對子女由農村父母照看,代際關係表現為典型的互助團結。

(一)信任父母

對於這對90後年輕夫妻而言,其婚姻關係的建立基本上是由雙方父母所主導的,兩人對於父母包辦婚姻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農村大多數年輕人的婚姻觀念,尤其是個性不強的青年人。“那時候年紀小,社會經歷少,想著父母比較放心”。子代對於父母的信任和依順,使得兩代人之間的關係十分和諧融洽。對孫佳而言,聯合家庭的好處在於各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紐帶緊密,日常溝通交流頻繁,特別是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即使父親去世,仍有其他經驗豐富的長輩“保駕護航”,大大降低了自己在重大人生選擇上走錯路的風險,“我舅對我比較瞭解,知道該介紹什麼樣的合適”。此外,當地普遍早婚的農村風氣也是孫佳願意接受家中婚姻安排的重要原因。為了讓家人儘早安心,在得到家中主要親戚的認可把關後,孫佳很快與男方舉行了儀式,“自己人看準的,肯定錯不了”。


一對農村90後打工夫妻的婚姻家庭過程策略


“20歲(結婚)在我們村算晚了。農村的說法覺得女孩在外面待久了就野了,說跟別人一家就跟別人一家了,父母想管都管不住了。同村有好幾個女孩出去打打工就不回來了,有的是在外面談對象了,有的是直接跟人家男孩跑外地了。我爹不在了,家裡就想趕緊把我的事定下來,怕我跑了,就想著給我說個當地的,也好給我媽我弟做個伴。所以說媒這件事上,我舅也很上心。”

同樣,作為家中獨子的譚某,也將終身大事的決定權交給了父母。“那時候對結婚沒概念,父母說安排個人見見,就去見了。自己也不懂,主要還是父母在拿主意,他們說啥就是啥”。對父母的信任,使兩位年輕人的擇偶過程進展得相當順利。婚後兩人感情發展良好,先後生下一兒一女,交由老家父母照看。夫妻二人則雙雙外出打工,在某高校的食堂窗口經營麵食,每逢學校的寒暑假回來一次。相比於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辛苦,小兩口對於目前的生活狀態十分知足,唯一的缺憾是和父母孩子分居兩地。

(二)表達感恩

儘管一年中的大多數時間都在外打工,小夫妻經常會給父母和孩子郵寄生活用品,並且每隔兩天就給家裡打一次電話。與此同時,父母也為子女提供了充分的勞務與經濟支持,不僅任勞任怨地照顧兩個孫子女,在小夫妻婚後的重大花銷上也給予了關鍵的經濟支持,代際互助特徵明顯。無論是親代還是子代,都對目前和諧穩定的家庭關係感到滿意和知足。


一對農村90後打工夫妻的婚姻家庭過程策略


“我們現在最大的好處是,父母身體允許,能幫著帶孩子,也比較感謝他爹媽,創造的條件比較好,一切都是父母給的,我們基本啥都沒弄。希望以後有條件能把爹媽孩子都接去,或是賺些錢回來自己幹,肯定在一起比較好”。

親代的默默付出與全力支持得到了子代的充分認可與感恩,子女的話語中也無不透露著反哺父母的心意和打算,代際關係在互助互惠模式中得到良性發展。事實上,這種和諧融洽的關係並非一開始就得以形成,兩代人同樣經歷了衝突磨合的階段。對於孫佳來說,結婚意味著“從一個家庭突然跳入另一個家庭”,兩個家庭結構特徵和生活習慣的截然不同,最初令這位新兒媳感到無所適從。對於在大家庭中長大的孫佳而言,親戚之間經常來往走動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一頓飯都好幾家換著吃哩”,但在親屬網絡較為單一的男方家庭看來,愛串門被認為是“不顧家”、“不安生”的表現,對此,孫佳覺得婆婆對她約束太嚴,“老管著我,喜歡囉嗦,說我四處溜達不著家”。在對孩子的日常照料上,婆媳之間也存在分歧。“我覺得小孩吃點零食沒啥,出去玩也沒關係,老人就擔心吃壞肚子了,出去磕著碰著了。”儘管如此,這對90後夫妻在婚後諸多安排上仍主動與父母商量,“雖說是在小家庭中掌事兒,但還是在大家長之下。今年我們剛承包了食堂窗口,很多地方需要花錢,要買車方便進貨,給家裡一個電話,公公婆婆就說,沒事兒家裡有錢,才明白以前老嫌棄他們摳門,不是真的捨不得花錢,其實都是在替我們攢錢。”


一對農村90後打工夫妻的婚姻家庭過程策略


由此可見,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既需要一定時期的衝突磨合,也有賴於年輕個體在不同的生命週期對於婚姻家庭生活的認知與體悟。通過父母對子女買車的經濟支持,子女更能理解和體諒父母,兩代人間的情感紐帶進一步強化。

在擇偶階段,不少農村青年選擇更加謹慎地步入婚姻,通過抬高聘禮、不將就、注重自我實現等事先策略,來規避或降低婚姻失敗的風險。然而,對於個體而言,婚姻關係的締結只是新建立家庭現實生活的開始,現代婚姻對於個體的考驗,貫穿在婚姻家庭生活的各個階段,不僅包括家庭內部重大決策的溝通協商,也包括日常生活瑣事的摩擦衝突。現代社會的急劇變動帶來家庭問題的更為複雜,同時,家庭成員彼此的生活方式差異、價值觀念差異增大,由此對個體處理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對關鍵事件的處理上,一些農村年輕人選擇採取個性化的過程策略,譬如適當讓步等溝通技巧,以確保婚姻家庭關係的和諧穩定,使家庭成員之間產生更深的情感認同與家庭歸屬感。而這些過程策略的實施者,依賴於個體的文化資本,在現實中往往都是那些受過一定教育、情緒控制能力較好、溝通能力較強的年輕人。而那些沒有相應文化資本支撐的青年人,在家庭生活中難以應對情緒化衝突,婚姻生活的好壞更多表現為“憑運氣”的偶然性,這就大大提高了婚姻的不穩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