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农村90后打工夫妻的婚姻家庭过程策略

孙佳,女,27岁,出生于农村,初中毕业后便跟随父母去外地打工,家中有一弟弟,亲代兄弟姊妹众多,是典型的联合家庭。孙佳经舅舅介绍与邻村青年谭某相识结婚。谭某,男,28岁,家中独子,两人婚后一同在外地某高校食堂承包了一个餐饮窗口,留下一对子女由农村父母照看,代际关系表现为典型的互助团结。

(一)信任父母

对于这对90后年轻夫妻而言,其婚姻关系的建立基本上是由双方父母所主导的,两人对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农村大多数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尤其是个性不强的青年人。“那时候年纪小,社会经历少,想着父母比较放心”。子代对于父母的信任和依顺,使得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融洽。对孙佳而言,联合家庭的好处在于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紧密,日常沟通交流频繁,特别是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即使父亲去世,仍有其他经验丰富的长辈“保驾护航”,大大降低了自己在重大人生选择上走错路的风险,“我舅对我比较了解,知道该介绍什么样的合适”。此外,当地普遍早婚的农村风气也是孙佳愿意接受家中婚姻安排的重要原因。为了让家人尽早安心,在得到家中主要亲戚的认可把关后,孙佳很快与男方举行了仪式,“自己人看准的,肯定错不了”。


一对农村90后打工夫妻的婚姻家庭过程策略


“20岁(结婚)在我们村算晚了。农村的说法觉得女孩在外面待久了就野了,说跟别人一家就跟别人一家了,父母想管都管不住了。同村有好几个女孩出去打打工就不回来了,有的是在外面谈对象了,有的是直接跟人家男孩跑外地了。我爹不在了,家里就想赶紧把我的事定下来,怕我跑了,就想着给我说个当地的,也好给我妈我弟做个伴。所以说媒这件事上,我舅也很上心。”

同样,作为家中独子的谭某,也将终身大事的决定权交给了父母。“那时候对结婚没概念,父母说安排个人见见,就去见了。自己也不懂,主要还是父母在拿主意,他们说啥就是啥”。对父母的信任,使两位年轻人的择偶过程进展得相当顺利。婚后两人感情发展良好,先后生下一儿一女,交由老家父母照看。夫妻二人则双双外出打工,在某高校的食堂窗口经营面食,每逢学校的寒暑假回来一次。相比于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辛苦,小两口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十分知足,唯一的缺憾是和父母孩子分居两地。

(二)表达感恩

尽管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外打工,小夫妻经常会给父母和孩子邮寄生活用品,并且每隔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与此同时,父母也为子女提供了充分的劳务与经济支持,不仅任劳任怨地照顾两个孙子女,在小夫妻婚后的重大花销上也给予了关键的经济支持,代际互助特征明显。无论是亲代还是子代,都对目前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感到满意和知足。


一对农村90后打工夫妻的婚姻家庭过程策略


“我们现在最大的好处是,父母身体允许,能帮着带孩子,也比较感谢他爹妈,创造的条件比较好,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我们基本啥都没弄。希望以后有条件能把爹妈孩子都接去,或是赚些钱回来自己干,肯定在一起比较好”。

亲代的默默付出与全力支持得到了子代的充分认可与感恩,子女的话语中也无不透露着反哺父母的心意和打算,代际关系在互助互惠模式中得到良性发展。事实上,这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得以形成,两代人同样经历了冲突磨合的阶段。对于孙佳来说,结婚意味着“从一个家庭突然跳入另一个家庭”,两个家庭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惯的截然不同,最初令这位新儿媳感到无所适从。对于在大家庭中长大的孙佳而言,亲戚之间经常来往走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一顿饭都好几家换着吃哩”,但在亲属网络较为单一的男方家庭看来,爱串门被认为是“不顾家”、“不安生”的表现,对此,孙佳觉得婆婆对她约束太严,“老管着我,喜欢啰嗦,说我四处溜达不着家”。在对孩子的日常照料上,婆媳之间也存在分歧。“我觉得小孩吃点零食没啥,出去玩也没关系,老人就担心吃坏肚子了,出去磕着碰着了。”尽管如此,这对90后夫妻在婚后诸多安排上仍主动与父母商量,“虽说是在小家庭中掌事儿,但还是在大家长之下。今年我们刚承包了食堂窗口,很多地方需要花钱,要买车方便进货,给家里一个电话,公公婆婆就说,没事儿家里有钱,才明白以前老嫌弃他们抠门,不是真的舍不得花钱,其实都是在替我们攒钱。”


一对农村90后打工夫妻的婚姻家庭过程策略


由此可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既需要一定时期的冲突磨合,也有赖于年轻个体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对于婚姻家庭生活的认知与体悟。通过父母对子女买车的经济支持,子女更能理解和体谅父母,两代人间的情感纽带进一步强化。

在择偶阶段,不少农村青年选择更加谨慎地步入婚姻,通过抬高聘礼、不将就、注重自我实现等事先策略,来规避或降低婚姻失败的风险。然而,对于个体而言,婚姻关系的缔结只是新建立家庭现实生活的开始,现代婚姻对于个体的考验,贯穿在婚姻家庭生活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家庭内部重大决策的沟通协商,也包括日常生活琐事的摩擦冲突。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动带来家庭问题的更为复杂,同时,家庭成员彼此的生活方式差异、价值观念差异增大,由此对个体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对关键事件的处理上,一些农村年轻人选择采取个性化的过程策略,譬如适当让步等沟通技巧,以确保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使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更深的情感认同与家庭归属感。而这些过程策略的实施者,依赖于个体的文化资本,在现实中往往都是那些受过一定教育、情绪控制能力较好、沟通能力较强的年轻人。而那些没有相应文化资本支撑的青年人,在家庭生活中难以应对情绪化冲突,婚姻生活的好坏更多表现为“凭运气”的偶然性,这就大大提高了婚姻的不稳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