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爲人,什麼是上善若水?什麼是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兩句話歷來成為很多仁人志士們所崇尚的高尚道德境界,這八個字很多人會把寫成匾懸掛於書房或辦公室,以警示自己做個有道德修養的人。但這八個字雖不出於同一個人,同一篇文章,但有共同的含義和見解,這八個字雖說是時常看到,但也會有理解不同,說法不一,所以必須把完整的句子前後相關的話語、引伸意思聯繫起來理解,才能領悟所說的真實含義。

傳統文化與為人,什麼是上善若水?什麼是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句話的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上善”就是最高尚的意思,“幾於道”就是接近於“道”。

傳統文化與為人,什麼是上善若水?什麼是厚德載物?

為什麼古人聖賢說水是“上善”,而將水作為最受尊崇代表美好品格的示範,倡導人們效仿呢?為此,孔子將水被崇尚為“上善”的緣由,從功效、特徵、性格、行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層次的解釋:

孔子說:水有五種完美的品德:

常流不息,能滋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

流必向下,或方或長,遵循自然規律,好像有義;

細流致海,浩大無盡,好像有道;

流向百丈山澗毫無畏懼,好像有勇;

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

量見多少,不用削刮(不會隱瞞正確的觀點,違心地趨附別人),好像正直;

無孔不入,好像明察;

發源必自西(歸宿必處東),好像立志;

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又好像善於變化。

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觀察、體會、感悟)。

傳統文化與為人,什麼是上善若水?什麼是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語出《周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蒼天高高在上,以強有力不可抗拒的運行法則影響著世界,有才能的人應該不斷追求、進取、強壯自己,大地以寬廣深厚承載萬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萬物無所不包容。用大地的寬廣厚實來比喻人的胸懷氣魄。也就是說,君子應像大地一樣以寬廣深厚的好品行來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

傳統文化與為人,什麼是上善若水?什麼是厚德載物?

老子講“道”裡面的“人法地”就是人應效法地,以厚德寬容待人。厚德載物強調容人、容物,是指人的胸懷寬廣,氣度宏大,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容人之短、恕人之過、寬厚待人,自古以來,人們就將其視為一種高尚的品德,並強調這種品德在立身處世,協調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書經》說:"有容,德乃大。"講得也這個道理。

傳統文化與為人,什麼是上善若水?什麼是厚德載物?

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南大學原校長、湖南省科協主席、中科院何繼善院士為長沙縣一中70週年校慶題寫的就是"厚德載物 尚志篤學",並刻在,長度為8.8米,高度2.4 米的大石碑上,有人曾說,我國學校校訓之最佳者,當推清華大學的校訓,因為它表述的是傳統文化的精粹。

傳統文化與為人,什麼是上善若水?什麼是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兩句話聯繫起來就更加完美:做人該具有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以寬廣深厚的胸懷,好的品行來承載萬物,包容萬物,滋養萬物,造福萬物。

正是因為有如此美德賦予了我們中華民族,柔中帶剛,堅不可摧的強大生命力;

正是因為這源遠流長的文化根基,潛移默化而形成的中國魂;

正是因為這種高尚的道德才使得中華民族得以雄居世界的東方;

環顧浩浩寰宇,面對動而不靜的世界,誰有理由說,具有如此美德的民族,不會再一次在世界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