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初一語文」第14講 傳統文化——人生價值,天下胸懷

第14講 傳統文化——人生價值,天下胸懷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4講 傳統文化——人生價值,天下胸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華民族是一個安土重遷、眷戀鄉土的民族,從而形成了深厚的家國情懷。然而,這個民族的胸懷並不止於家國,而是放眼於世界,關懷著眾生,是寬廣、博大的天下胸懷。不管是主張兼愛天下非攻寢兵的墨家,還是主張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儒家,抑或是主張"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的道家,自古以來,中國士人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憂以天下,樂以天下,努力為天下百姓創建一個太平和合的世界。在課中,讓我們一起通過經典篇章來感受中華民族的天下胸懷吧!

二、知識講解

考點1 兼愛天下

1.經典導讀

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親人之間有愛,尤其在危急時刻,總有父母兄弟堅定地站在你的身旁;男女之間有愛,那些執手偕老相濡以沫的伴侶就是最好的證明;朋友之間有愛,那些以友輔仁、切磨箴規的佳話並不少見。然而,人類的愛並不只侷限於親友男女之間,而應該突破一己之疇,涵蓋全人類。這種愛就是博愛、大愛,是人類心靈中開出的最美麗的花朵。

博愛的情懷是人類所共有的,這在中西方文化史上均有突出的體現。在西方,從基督教所提倡的無差別、無條件的愛,到啟蒙思想家所提倡的平等、廣泛的愛;在我國,先秦諸子也提出了愛的觀念,像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墨子所提倡的"兼愛",都體現了對於人類深深的關愛之情。尤其是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更是博愛思想的一種直接體現。

本課的經典原文選自《墨子·兼愛》,闡述了墨家所主張的"兼相愛"的觀點。在墨子看來,當時的社會是如此的混亂,諸侯大夫只有欲而沒有愛,導致了相互之間只有傾軋和爭奪。為了重建社會秩序,墨子提倡社會各階層之間應該"兼相愛",即要給予對方(包括自己的敵人)愛,從而使人相互理解和尊重,這樣才能解決社會問題,挽救時代危機。

經典原文: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於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則士眾能為之。況於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特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故也。"

2.文化雅苑

虞芮之訟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4講 傳統文化——人生價值,天下胸懷

商朝末年,西伯姬昌封國旁邊的虞、芮兩個小國因為分田不均,爭執了很長時間而無法平息。

這時,虞國國君提出一個辦法:"西伯姫昌是一個有仁德的人,我們不如請他做評判。"芮國國君一聽,立即贊成。於是,二人一起前去拜訪西伯。一進入西伯的地界,他們發現這裡的人都很謙讓。郊野中,耕田的人互相讓著田界,走路的人互相讓道;都城裡,男女井然有別,老人受到尊重,沒有手拎東西的;朝堂上,官員們都把升官的機會讓給別人。

兩國國君看到這一切,滿心羞愧,感慨地說:"西伯真是有德之人啊,所以國家才這麼昌明。我們為一塊田地爭成這樣,真應該感到羞恥。"他們都不願再爭了,想把那塊有爭議的田地讓給對方。經過這件事,西伯姬昌的文德聞名天下。後來,周朝建立以後,姫昌被追稱為周文王。

考點2 熱愛和平

1.經典導讀

人類的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戰爭是殺人的機器,是殘酷無情的。儘管有時候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更多時候,戰爭只是統治者和野心家爭權奪利、滿足私慾的工具。"爭地以以戰,殺人盈野;爭城城以戰,殺人盈城。""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千百年來,這一點早已為人們所深知。

所以,戰爭歷來受到有識之士和人道主義者的反對,人們表達和平的呼聲也從未間斷過。這也導致了近代世界和平主義思潮的興起。從19世紀開始,尤其在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以後,全世界的和平主義思潮高漲。在我國,反戰的意識起源很早,西周時期人們就在詩歌中表達了強烈的反戰情緒。秦漢以來,各朝各代的徵役詩、描寫離亂的詩更是充滿了對戰爭的控訴。可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民族。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墨子,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非攻"的觀點,明確批判當時諸侯國之間以武力爭城、爭地的行為。本節的經典原文選自《墨子・非攻》,是墨子對對"戰爭不義"觀點的論述。他以偷盜為例,指出偷別人的東西尚且是罪行,更何況是殺人,而戰爭往往要毀滅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可見戰爭是多麼罪惡的事情。既然"戰爭不義",那麼人們更應該熱愛和平。

經典原文: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入人欄廄、取人牛馬者,其不仁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扡①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廄,取人牛馬。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苟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別乎?

殺一人,謂之不義,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說往,殺十人,十重②不義,必有十死罪矣;殺百人,百重不義,必有百死罪矣。當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情不知其不義也,故書其言以遺後世;若知其不義也,夫奚說書其不義以遺後世哉?

【注】①"扡"同"拖"。 ②十重:十倍。

2.文化雅苑

墨子止攻

墨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主張"兼愛",反對戰爭。有一天,他聽說著名工匠公輸般為楚國發明瞭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馬上動身,走了十天十夜,來到楚國,找到了公輸般。

墨子說:"有一個人對我不敬,我出十兩黃金,你幫我殺了他。"公輸般一聽,擺了擺手,說:"這可不行,我得遵守道義,不能能隨便殺人。"墨子追問道:"那你為什麼幫助楚王攻打宋人,殘殺無辜的百姓?"公輸般頓時無語。

公輸般雖然理虧,但並沒有放棄幫助楚國攻打宋國的想法。於是,墨子直奔朝廷,拜見楚王。他說:"大王,您為我評評理!一個人很有錢,卻不滿足,還搶窮人的東西。"楚王說:"這是強盜行徑!寡人為你做主。"

墨子緊接著說:"既然如此,您的國家這麼富有強大,為什麼還要攻打弱小的宋國呢?"楚王一怔,辯解道:"先生言之有理!只是,公輸先生為我發明了雲梯,我不能不用。"

於是,墨子和公輸般比試攻守的戰術,只要公輸般提出一種進攻的戰術,他總能提出一種防守的辦法將其化解。最後,楚王決定不攻打宋國了。

考點3 以公為先

1.經典導讀

人生在世,必然要面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想要的,屬於"私"的範疇;群體所需的,則屬於"公"的範疇。自己要什麼,每個人都很清楚,並且會本能地去爭取,所以"私"總是無處不在的;群體或社會所需,有時候看起來與個人利益無關,似乎離我們較遠,常常會被人們所忽略,因此它需要人類自覺地維護。"公"是比較難得的,但它恰恰體現了人的理性和高貴,因為只有人才能有意識地剋制私慾,表現出"公心"來。這正是人類文明的精髓之一。所以,古今中外,人們無不稱頌那些"公而忘私"的人,而鄙視那些"徇私忘公"的人。在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呂氏春秋》就明確提出了"先公後私"的觀點,發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振聾發聵的呼聲。本節經典原文選自《呂氏春秋・貴公①》,正是論述這一觀點。文章認為,因為天下是全天下人所共有的,所以每個人對待異己的人和事,都要秉持一顆"公心",以源於天下、歸於天下的心態視之,從而使天下萬物各得其所、各行其道。

經典原文: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4講 傳統文化——人生價值,天下胸懷

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嘗試觀於上志②,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鴻範》③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④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⑤一人。伯禽⑥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⑦曰:"利而勿利也⑧。"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⑨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⑩,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注】①貴公:貴在公正。②上志:古記,指古代典籍。③《鴻範》:《尚書》中的一篇。④或:有。⑤阿:偏私。⑥伯禽:周公之子。⑦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輔助成王。⑧利:前一"利"為施利,後一"利"為謀利。⑨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時人。⑩子:意動用法,以為子。

2.文化雅苑

狄仁傑斷案

狄仁傑斷案公正,執法如山。有一次,一位官員不小心砍了皇陵上的柏樹,皇上勃然大怒,下令將他處死。狄仁傑是當時的執法官員,他勸說道:"陛下,這樣的過失,免去職務就可以了。"皇上怒氣衝衝地說:"他這是褻瀆先祖,必須斬首。你別再說了!"狄仁傑據理力爭:"按照國家的法律,他罪不至死。陛下判他死罪就是違背法律。我必須遵照法律,不敢胡亂判案。"皇上無法說服他,只好免了那人的死罪。

又有一次,有一位官員仗著與皇上關係親密,為非作歹。狄仁傑依法逮捕了他,皇上卻想赦免他的罪,要求狄仁傑放過他。狄仁傑義正詞嚴地說:"陛下袒護有罪之人,就違背了國家的法令。如果您一定要赦免他,就先罷了我的職務吧!"皇上無話可說,只好將那人治罪。

狄仁傑不畏權勢,依法判案,贏得了人們的敬重。

考點4 以民為本

1.經典導讀

一個國家的根本在哪裡?是糧食,是軍隊,還是君主?人們對此有不同的回答,從某種程度上講,什麼樣的答案就反映了什麼樣的政治觀。其實,國家之本不在於統治者,更不在於軍隊或糧食,而在於民心。因為國家的形成,正是基於民眾群體的需要;沒有民眾,國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說國之本在民,政治之本在於民心。這一點,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明確的認識了。例如,《尚書》中提出了"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孔子提出了"民無信不立",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說明他們都已認識到了"民"對於國家政權確立和統治的重要性。這樣的觀點也得到了數代統治者的認可,唐太宗將民眾比為水,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民為邦本"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共識。

本節的經典原文選自《管子・牧民》,闡明瞭這樣一個觀點:為政的關鍵在於"民"。順應民心,國家就興盛;違逆民心,國家就衰亡。所以,統治者應當全面瞭解民情,滿足民眾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樣才能贏得民眾、才能增強國力,從而獲得並維持長治久安的局面。

經典原文: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 ,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2.文化雅苑

魏徵愛民

唐朝的魏徵以直言進諫而聞名。有一次,唐太宗想徵召十八歲以上男子從軍,便讓魏徵簽發一份詔書,卻遭到了他的拒絕。唐太宗大怒:"男子十八歲就長大了,自然可以從軍。你為什麼這麼固執,違揹我的旨意?"魏徵嚴肅地回答:"聖明的君王知道如何愛惜民力。我聽說,弄乾池水,雖然能捕到魚,但來年卻無魚可捕;焚燒山林,雖然能獲得獸,但來年卻無獸可獵。如果青年男子都參軍了,那誰來從事其他的工作呢?況且,法律規定,只有年滿二十一歲的男子才能入軍,陛下怎麼能夠違背法律呢?"

唐太宗沉默了很久,覺得還是魏徵的話有道理,就收回了成命。在魏徵的輔佐下,太宗愛惜民力,不奪民時。人民安居樂業,社會迅速發展,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三 、例題精析

例題1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下列屬於孟子言論的是( )

A."兼相愛、交相利"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制天命而用之" D."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參考答案】 D

【解析】 A項為《墨子》中語句,為墨家思想。B項為《韓非子》中語句,為法家思想。C項為《荀子》中語句,為儒家思想。D項為《孟子》言論,體現出"以民為本"的思想核心。

例題2

"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以上先秦時期的主張分別是( )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

【參考答案】 C

【解析】材料第一句強調對待人民殘暴就會出現國破家亡等惡果,說明他希望統治者對人民好一些,即實行仁政,是儒家思想;第二句講了辯證法的例子,容易看出是道家;第三句作者主張賞罰分明,不分貴賤,這是法家的主張,故C項正確,A.B.D項錯誤。

例題3

在編寫"諸子百家論治國"的歷史短劇時,為扮演墨子的同學設計的臺詞應是( )

A.民貴君輕,社稷次之 B.兼愛非攻,互助互愛

C.為政以德,愛惜民力 D.以法治國,中央集權

【參考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孟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非樂、非命、節用、節葬等,所以選B,AC為孟子的主張,D為韓非的主張。

例題4

綜合性學習: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我們熱愛和平,我們不喜歡戰爭,在21世紀的今天,經濟飛速發展,生活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這使我們更加珍愛和平。但是近幾年的能源危機與經濟危機的出現,戰爭的陰影再一次籠罩著我們,可以說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世界何時才能鑄劍為犁,和平永駐?

(1)在人類的歷史上,你知道哪些重大的戰爭?列舉兩個例子。

【參考答案】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中國抗日戰爭 臺兒莊戰役 諾曼底登陸戰 偷襲珍珠港 英斯科保衛戰等等。

【解析】分析題乾的提示,"重大的戰爭",寫出中外著名的戰爭即可。

(2)如果你作為一位聯合國和平組織的學生代表,此時的你正在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針對日本近期對我國釣魚島的挑釁以及參拜靖國神社等舉動,你在面對日本的學生代表時你會對他怎麼說?

【參考答案】日本友人,您好!我國是一個追求和平的國冢,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二戰的慘痛教訓也已經證明了,日本軍國主義只能帶領日本人民走向失敗,希望貴國能夠正視這一問題,吸取教訓,不要再做出傷害兩國人民情誼的事情。

【解析】注意場合(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和對象(對日本的學生代表),對對方有尊重,用禮貌有語。要說清兩點,一是釣魚島是中國領土,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二是強調日本政府只有不忘歷史,以歷史為鑑,認真反省才有構建中日未來的和平圖景,作為兩國學生在這方面要努力。

例題5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①圍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也是一項哲理深奧、能給人以智慧啟迪的競技遊戲(a)圍棋黑白二子象徵日月陰陽晝夜;圓形棋子象徵天象、蒼穹(b)所有棋子既無大小(c)又無分工,性能相同,地位相等,是中華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d)棋盤四角可比地象四方;棋局搏殺,滄海桑田;棋盤勝負,世事紛爭;諸如此類種種,皆可擬世事,讓人自己去悟道,去品世。

②那麼棋迷為什麼會喜歡圍棋,並且如痴如醉呢?

③首先,毫無疑問,圍棋與象棋相比,更高一個檔次,屬於高智商的貴族運動。棋盤上的爭鬥是對局雙方智慧的較量。圍棋的變化比象棋更為複雜,正方形棋盤上橫豎都是19路格子,共有19×19=361個交叉點,理論上講就會有3的361次方那麼多可能的變化,實際上圍棋可能是沒有辦法窮盡的。一局棋的進程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這就為對局的雙方通過各種招法來揭示圍棋特有的規律,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世事如棋局局新,下棋的樂趣之一就在於局面的變幻莫測,好比一個數學家面對一個含有多變量的難題,每次探究都有新意,每一局棋都是智慧的較量。

④其次,圍棋可以啟發人生智慧。圍棋的道理,有些是生活的隱喻,完全可以用到生活中。比如中國古代有個《圍棋十訣》,說是做人的道理,也不勉強,例如:不得貪勝,入界宜緩,舍小就大,逢危須棄,動須相應等。對於棋局形勢的判斷,不可主觀、武斷和想當然,任何盲目地樂觀或悲觀都是不可取的。對局者需要冷靜、周密地調查研究,對全局的形勢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科學分析。在雙方的棋都沒有明確生死的情況下,經常會看見兩塊棋對殺,就要看誰的氣長,哪怕誰差了一口氣,也就會被殺。人不能在自己做的任何學習、工作中差一口氣,往往就是差這一口氣,結果就是功敗垂成。當然,一塊本來可以活的棋,由於你的疏忽,被對手偷襲,你應對不當,也會不幸由生入死,這樣你會遺憾莫名。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很多大風大浪走過來的,在溝裡翻船的不在少數。只是人生你不能中盤認輸,更沒有重新開局的!

⑤最後, 。一方面,下圍棋講究禮儀。第一手棋應該下在棋盤的右上角,把方便對方下棋的左上角留給對方,以示尊重對手。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應該講文明、有禮貌,尊重他人。做為晚輩或棋力低的一方,在對局的前後都應該主動地整理棋具。這不僅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也是把自己擺到了謙虛好學的位置。另一方面,下圍棋講究安靜地搏殺。下圍棋時不宜把棋子摔的啪啪亂響,呼喝喧鬧。下棋時,默不作聲,僅靠一隻手的中指、食指,運籌棋子來鬥智、鬥勇。其落子節奏的變化、放布棋子的力量大小等都可反映出當局者的心智情況,如同在棋局中以手語交談一般,故圍棋又稱"手談"。從文化角度而言,下圍棋不是讓人去爭勝負的,而是去取勢,去求常,去悟道。

(1)在第①段中的四個括號內填上合適的標點。

【參考答案】(a)。 (b); (c), (d);

【解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間的關係,根據標點符號各自的作用,判斷標點符號的正誤,尤其注意易錯易混的標點符號。

(2)聯繫上下文內容,在第⑤段開頭填上合適的語句。

【參考答案】圍棋可以很好地錘鍊一個人的修養。(或:圍棋表現了文人雅士的風範。)

【解析】根據本段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內容的表達,從"人的修養"這個方面上來擬寫段首中心句。

(3)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有一個"爛柯"的圍棋典故,請結合典故內容,說明它體現了圍棋這種活動的什麼特點。

【參考答案】 "到鄉翻似爛柯人"中有"爛柯"典故,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朽爛。 這個典故說明圍棋的一個特點:一局棋的進程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

【解析】首先要了解典故的大致內容,瞭解"爛柯"指什麼,為什麼"爛柯",然後從圍棋方面來說明表現其什麼特點。

(4)下圍棋與作戰道理相通。閱讀下面《曹劌論戰》的節選文段,用上文第④段中介紹的內容來解釋魯國最終以弱勝強,戰勝齊國的原因。(120字左右)

【鏈接材料】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參考答案】示例:①善於把握戰機。選擇"齊人三鼓"時進攻,這樣做與圍棋講究"不得貪勝,入界宜緩"相通,因為任何盲目地樂觀或悲觀都是不可取的。②調查研究。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這樣與圍棋講究"對局者需要冷靜、周密地調查研究"一樣,只有通過車轍瞭解真實敵情,才能放心作戰。

【解析】閱讀文言短文,根據所學理解內容,從魯取勝的原因"抓住點機""審時度勢"來聯繫圍棋的道理。

四 、課堂運用

基礎

1.某學者指出:"孔子是傳統制度的擁護者,而墨子則是一種新社會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張最能體現該觀點的是

A.仁者愛人、兼愛 B.克己復禮、兼愛

C.仁者愛人、非攻 D.克己復禮、非攻

【參考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來維護周朝的等級制度;墨子主張兼愛,是無差別的愛一切,正是對周朝等級制度的否定。B項正確。

2.墨子是一個反對戰爭的代表,查閱資料,瞭解一下古今中外還有哪些著名的反戰人士,介紹他們的事蹟和反戰思想。

人物:

生平:

主要事蹟:

主要思想:

【參考答案】例如:聖雄甘地

生平: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衝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主要事蹟:1919年3~4月間,為抗議反動的"羅拉特法",發起全國性的非暴力抵抗運動;

1920年9月,國大黨加爾各答特別會議和12月的那普爾年會正式通過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及甘地起草的黨綱;

1922年2月,因運動中出現暴力事件,甘地宣佈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挫傷了士氣,引起國大黨內的思想混亂。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獄後甘地致力於重振民心士氣;

1929年12月31日,國大黨拉合爾年會通過爭取印度獨立的決議,並授權甘地領導新的不合作運動;

1930年3月他率領78位志願隊員開始"食鹽長征",揭開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序幕,給英殖民主義者以巨大打擊;

1934年10月,甘地因與國大黨領導層再次出現嚴重分歧而宣佈退黨,但仍在關鍵問題上指導國大黨的工作;

1942年4月,在印度國內廣大群眾反英情緒高漲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勢下,甘地提出了英國"退出印度"的口號,並先後發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運動和準備發動第四次不合作運動,均被英國鎮壓下去。

主要思想: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

【解析】查閱相關資料,注意事蹟與思想的把握。

拔高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小題。

墨家剎那輝煌之後為何在歷史上失蹤了?

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自然要數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漢大一統帝國形成之後,它們的命運開始分化:儒家成了中華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法家雖在輿論上不大受好評,但實際上主宰了兩千年來專制朝廷的廟堂政治;與法家相反,道家則佔據了民間社會的廣闊天地,成為幽人隱士的精神家園。

只有墨家,在剎那輝煌之後,無論是作為一種學說,還是作為一種組織,都煙消雲散,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我們現在還能從文本上大致瞭解墨家的思想體系,但它已經只是一塊思想化石。作為一個長期而普遍的歷史事實,墨家的消亡大概也並非偶然的命運安排。只是,原因是什麼?

墨家與儒、道、法三家有一點差別,那就是它不僅有一套學說,還有自己的組織。這方面它與道教和東漢以後傳入中國的佛教相類,胡適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視為一種宗教,所以我們不妨拿墨家與釋、道二教來做比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罷、儒術獨尊的歷史環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樣不能居廟堂之高的道教(個別時期除外)卻沒有像墨家一樣消亡,反而在民間發揚光大,並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底層民俗文化。

除開外因,墨家消亡大約有其內在的因由:一個人要想成為墨家的忠實信徒,就必須有強烈的犧牲精神和獻身精神,必須能忍受生活上的艱苦;必須懷有對眾人的博愛之心,而不能講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門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標不是來世往生極樂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長生不老,成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歷史悠久的正一道,並沒有太多禁慾方面的規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這一點尚不足以解釋一切。為什麼墨家、佛教同樣主張禁慾,而兩者命運迥異?這可以從兩者的不同之處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種世俗學說,而佛教是一種出世的宗教。作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為信徒提供一套靈魂救贖的法門,讓他們在禁慾的同時能享受心靈的滿足,從而把所有的苦難都視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於有這種"心靈雞湯",虔誠的佛門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艱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禪悅。

而墨家的理論體系本質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觀點是相信鬼神並以此勸善,但這不足以改變整個墨家思想體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為墨家門徒靈魂信仰的基礎。而如果不以堅定的信仰為基礎,禁慾的生活、無私的行為就不會有普遍而長久的吸引力。

總而言之,一種學問要想成為廣被接受的顯學,總得有某種足以吸引信徒的東西,這種東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質動機,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這兩方面的東西都無法提供,最後只能"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墨家如要長存,必得把世俗主義與禁慾主義二者捨去其一,以世俗主義搭配功利主義(如同大多數世俗學說),或以禁慾主義搭配神秘主義(如同大多數宗教學說),或許方可免於淪亡。

除此之外,墨家還有一個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統的專制君主制下,一個內部有著嚴明紀律的世俗化組織必然會讓朝廷產生極大的戒心。雖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熱血,沒有政治野心,但專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動員能力的聖賢君子。對於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專制君主對一切世俗組織都必然心懷警惕,"結黨營私"之所以是一個很重的罪名,關鍵不在於"營私"而在於"結黨"。"結黨營私"固然不可,"結黨營公"就更加顯得別有用心。

所以,作為組織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於列國時代,那時還沒有形成四海為家的大一統,列國君主面臨的最大危險是身邊的敵國,對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鬆弛許多。而釋、道二教雖有組織,但因其強烈的出世傾向而稍可見容於世。釋、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們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卻又教人順從世俗政權,即便世俗統治殘暴無道,臣民也應逆來順受。而且,在傳教上,"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這使釋、道二教高度依賴世俗政權的支持。正由於釋、道二教沒有什麼威脅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安邦定國,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樣過早衰亡。

(1)下列有關儒、墨、道、法四家的表述,錯誤的兩項是( )( )

A.先秦時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響;秦漢之後,它們的命運開始出現分化。

B.法家和儒家一樣,主宰著兩千年來專制朝廷的廟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輿論的好評。

C.先秦時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樣,也是顯學,但秦漢之後,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

D.儒家在秦漢之後,成為中華文化的正統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學說,沒有自己的組織。

E.道家和墨家不同,它離開廟堂政治之後,走向民間社會,從而找到了廣闊的生存空間。

【參考答案】BE

【解析】此題要在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帶著思考題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結合上下句進行比較、理解,可以用假設代入法。B."但也因此得不到輿論的好評。" "因此"表述錯誤,原文是轉折關係,不是因果關係。原文第一段"法家雖在輿論上不大受好評,但實際上主宰了兩千年來專制朝廷的廟堂政治";E."它離開廟堂政治之後",表述錯誤,先秦道家是一個學派,本來就沒有進入廟堂政治。原文第四段 "但同樣不能居廟堂之高的道教(個別時期除外)卻沒有像墨家一樣消亡,反而在民間發揚光大"。所以選BE。

(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墨家思想對現實生活已經沒有影響力,它停留在書本上,只不過是一塊思想化石。

B.墨家認為做人要有犧牲精神和獻身精神,要有對眾人的博愛之心,還提倡禁慾,強調嚴格的紀律。

C.做道教門徒不像做墨家門徒那樣清苦,道教沒有太多禁慾方面的規定,所以道教能在民間不斷髮揚光大,深深影響底層民俗文化。

D.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義與禁慾主義二者捨去其一,那它就不會消亡。

【參考答案】D

【解析】可以運用比較排除法。在對文章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帶著思考題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結合上下句進行比較、理解。C."那它就不會消亡"表述錯誤,原文是必要條件,選項說成了充分條件,絕對化錯誤。原文第九段"或許方可免於淪亡"。所以選D。

(3)第三段畫線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個概念?請簡要分析畫線句,說明這個問題。

【參考答案】①"道家"和"道教"不是同一個概念;②畫線句先說墨家有自己的組織,在這一點上,墨家和道家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道家是沒有組織的;③接著說在"這方面"墨家和道教"相類",也就是說,道教也有組織。

【解析】此題是意義題,要求我們理解詞語在句子或語段中的含意,需先對句子含意進行解釋,然後再理解詞語的含義。文章第三段"墨家與儒、道、法三家有一點差別,那就是它不僅有一套學說,還有自己的組織。這方面它與道教和東漢以後傳入中國的佛教相類",在解釋時,要把墨家與道家在"組織"上的差別,墨家與道家在組織上的類似解釋清楚。從而說明道家與道教不是同一個概念。

(4)根據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

【參考答案】①處於百家既罷、儒術獨尊的歷史環境;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易為人接受;③缺乏把苦難化為幸福的信仰;④朝廷對墨家有極大的戒心。

【解析】此題一般要著眼"全篇"作答,從多個段落或首尾段來整合。答案主要從第四、七、九、十段中篩選整合,有"就外因看""重要原因""總而言之""還有一個不得不消亡的理由"等提示,注意觀點性、結論性句子,可以直接引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如文章第四段開頭"就外因看,百家既罷、儒術獨尊的歷史環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可直接引用這句作為概括性的原因之一。

五 、課堂小結

1.墨子是一個極熱心救世的人,他看見當時各國征戰的慘禍,心中不忍,所以倡為"非攻"論。他以為從前那種"弭兵"政策(如向成的弭兵會),都不是根本之計。根本的"弭兵",要使人人"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就是墨子的"兼愛"論。但是墨子並不是一個空談弭兵的人,他是一個實行非攻主義的救世家。那時公輸般替楚國造了一種雲梯,將要攻宋。墨子聽見這消息,從魯國起程,走了十日十夜,趕到郢都去見公輸般。公輸般被他一說說服了,便送他去見楚王楚王也被他說服了,就不攻宋了。

所謂"非攻",即反對戰爭之意,雖每一度戰爭中有獲勝者,然循環往復最後皆受其禍,故戰爭不唯不義,且亦無利。墨子主張廢止戰爭,即自不義及無利兩面論之。……總而言之,墨子以為戰爭攻伐於義不可,於利無得,乃天下之大害。而君子應為天下興利除害,故不可不非攻。於是,非攻成為墨子學說中最重要之具體主張。

所謂"兼愛",即指普遍互愛。此種主張本不足為奇,但墨子之主張兼愛則是從治亂問題著眼,而非一道德意義之理論。就兼愛本身論,主張"兼愛"本為平亂求治,則此目的乃實用之目的,而"兼愛"之主張亦作為一必有實效之主張而提出。故墨子自己亦強調"兼愛"為必可行之主張,且為不難行之主張。

2.《管子》是一部珍貴的古代典籍,但與多數先秦諸子書有兩點明顯不同。是這部書舊題春秋初齊相管仲撰,既不像假託遠古人物的著述,漢人已知其為六國時人之作;也不像春秋末葉私學興起後的晚周諸子,基本可以確定為某人或某家的著述。二是它的內容和思想相當豐富,按照傳統的諸子分類,它兼有儒、道、陰陽、法法、名、兵、農諸家之說;按照現代學科分類,它包含了政治、經濟、哲學、法學、軍事、農學、教育等各種思想。因此,這部書的真偽問題很早就被人提出來,宋代學者已經形成"《管子》非一時一人之作"的公論。

管仲學派是戰國時期齊人繼承和發展管仲的思想而形成的一個流派。這個學派根據齊國的具體情況和文化傳統,總結齊國社會改革的經驗,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一個完善的政治哲學體系,和與魯文化有淵源關係的孟荀學派即儒家學派以及產生於三晉的商韓學派即法家學派,有著明顯的不同。概括地說,這三個學派相互區別的主要標誌在於他們對待宗法制的不同態度。

六 、課後作業

基礎

1.綜合性學習。

品讀諸子百家,傳承中華文化。凌雲中學蒹葭文學社開展了以"諸子百家"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初識諸子】

(1)春秋戰國,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請你按照示例把下面9個選項分為三組。(只填番號)

示例:墨家----墨子----快馬加鞭

①儒家 ②愚公移山 ③孫子 ④道家 ⑤孟子 ⑥知己知彼 ⑦兵家 ⑧捨生取義 ⑨列子

【評說諸子】

(2)根據下面孔子的小傳,請你寫一段話概括孔子的偉大之處,作為社刊的"孔子專題"的前言。不超過60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春秋魯國人。他曾在魯國擔任司寇,與魯國權臣季氏不合,55歲時離開家鄉周遊列國,顛沛流離,出生入死。因為仁義禮治思想不被諸侯們採納,他只得返回魯國。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開辦私學,聚徒講學,"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73歲去世。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是世界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行被弟子們記錄在《論語》裡,影響中國幾千年。

【感悟諸子】

(3)諸子百家的思想源遠流長,影響至今。從下列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

①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老子

②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孟子

③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韓非

【參考答案】(1)①⑤⑧/④⑨②/⑦③⑥

(2)示例:孔於主張仁義禮治,編撰古籍,開辦私學,開創儒家學派,思想(《論語》)影響深遠。

(3)①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漸積累而成的。

②不遵守規則、制度就辦不好事。(辦事要遵守規則、制度。)

③小事不注意,就會出大問題。(關注細節或注重小事。)

3.閱讀《墨子·兼愛》的其他文段,全面瞭解"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然後,通過以下對比和探討來把握"兼相愛"的思想內涵。

(1)"兼相愛"與孔子所主張的"仁愛"有什麼區別?

【參考答案】墨子把道德要求、倫理規範放在與物質生活的直接聯繫中,也就是把它們建築在現實生活的功利基礎之上。墨子最著名的"兼愛"說便是以現實功利為根基的,即所謂"兼相愛,交相利"所以,最值得注意的是,同樣講"愛",它與儒家把"愛"建立在親子血緣關係的心理基礎上有根本的不同。這種不同,具有許多重要要的後果。儒家的"愛"是無條件的、超功利的;墨家的"愛"是有條件而以現實的物質功利為根基的。它不是出自內在心理的"仁",而是來自於外在互利的"義"。基於"利"的"義"是小生產勞動者的準則尺度。而這,卻又為後來法家斥"兼愛"為虛偽為根本提供了基礎。在這意義上,郭沫若講墨法兩家在秦國合流是有所見的。

(2)"兼相愛"與西方人所主張的"博愛"有何區別?

【參考答案】兼愛是墨家的核心思想,博愛是基督教的重要思想。兼愛與博愛不同在於:基督教的博愛是對一切的愛、無條件的愛,包括愛你的敵人。哪怕你的敵人想治你於死地,哪怕你的面前是一條毒蛇,也要無條件的去愛。別人打了你的左臉,你把右臉轉過去讓他打;別人掠奪你的東西,你反而要無條件的送給他。不管別人對你做了什麼,你都要無私地原諒他的一切。所以博愛是超越一切的大愛,也是無原則之愛,不可能實現的愛,因為博愛違揹人的本性。世人誰能做到?我想,也只有神才能做到博愛吧。

兼愛雖是泛愛,但決不是無原則、無條件地盲目的愛。《墨子》一書中反覆提到"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不除天下之害,怎興天下之利?兼愛的目的就是為了"興天下之利",所以必須"除天下之害"。兼愛的前提是"誅暴",用暴力的方法除去天下之害,誅滅危害社會的敵人,才能興天下之利。"以暴抑暴"就是對他人的兼愛,這與博愛中的愛自己的敵人是完全不同的。

拔高

4.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墨家何以成為歷史上的失蹤者

陳玉明

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大的自然要數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漢大一統帝國形成之後,它們的命運開始分化:儒家成了中華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法家雖在輿論上不大受好評,但實際上主宰了兩千年來專制朝廷的廟堂政治;與法家相反,道家則佔據了民間社會的廣闊天地,成為幽人隱士的精神家園。

只有墨家,在剎那輝煌之後,無論是作為一種學說,還是作為一種組織,都煙消雲散,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作為一個長期而普遍的歷史事實,墨家的消亡大概也並非偶然的命運安排。只是,原因是什麼?

墨家與儒、道、法三家有一點差別,那就是它不僅有一套學說,還有自己的組織。這方面它與晚起的作為宗教的道教和東漢以後傳入中國的佛教相類似,胡適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視為一種宗教,所以我們不妨拿墨家與釋道二教來作比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罷、儒術獨尊的歷史環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樣不能居廟堂之高的道教(個別時期除外)卻沒有像墨家一樣消亡,反而在民間發揚光大,並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底層民俗文化。

除開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內在的因由:一個人要想成為墨家的忠實信徒,就必須有強烈的犧牲精神和獻身精神,必須能忍受生活上的艱苦,必須懷有對眾人的博愛之心,而不能講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門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標不是來世往生極樂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長生不老,成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歷史悠久的正一道,並沒有太多禁慾方面的規定,房中術甚至還是一種仙家秘術。

為什麼墨家、佛教同樣主張禁慾,而兩者命運迥異?這可以從兩者的不同之處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種世俗學說,而佛教是一種出世的宗教。作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為信徒提供一套靈魂救贖的法門,讓他們在禁慾的同時能享受心靈的滿足,從而把所有的苦難都視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於有這種"心靈雞湯",虔誠的佛門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艱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禪悅。

而墨家的理論體系本質上是世俗化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非命、非樂、節用、節葬……這些都是純粹世俗的學說。墨家思想中唯一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觀點是相信鬼神並以此勸善,但這不足以改變整個墨家思想體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為墨家門徒靈魂信仰的基礎。而如果不以堅定的信仰為基礎,禁慾的生活、無私的行為就不會有普遍而長久的吸引力。

總而言之,一種學問要想成為廣被接受的顯學,總得有某種足以吸引信徒的東西,這種東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質動機,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這兩方面的東西都無法提供,最後只能"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墨家如要長存,必得把世俗主義與禁慾主義二者捨去其一,以世俗主義搭配功利主義(如同大多數世俗學說),或以禁慾主義搭配神秘主義(如同大多數宗教學說),庶幾方可免於淪亡。

除此之外,墨家還有一個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統的專制君主制下,一個內部有著嚴明紀律的世俗化組織必然會讓朝廷產生極大的戒心。專制君主對一切世俗組織都必然心懷警惕,"結黨營私"之所以是一個很重的罪名,關鍵不在於"營私"而在於"結黨"。"結黨 營私"固然不可,"結黨營公"就更加顯得別有用心。

不過,雖然墨家已成遙遠的絕響,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發著燦爛的光芒。倘能返本開新,墨學亦未必不能造福於今。

(選自《書屋》2011年01期,有刪節)

(1)下列關於"墨家"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秦漢大一統帝國形成時期,墨家曾經歷過剎那輝煌,但最終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B.墨家思想也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並以此勸善。

C.統治者之所以要對墨家心懷戒心,是因為墨家的"結黨營私"。

D.墨家作為一種學說,已成遙遠的絕響。在現實生活中銷聲匿跡,影響不再了。

【參考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其語言表達形式是詞或詞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對文章的思想、觀點、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是指根據具體語境準確領會文中重要概念的意義,並能作簡單的解釋。每一個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就要既明確概念的內涵(特有屬性),又明確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對象)。分析可知,相關信息在原文第八段,"墨家思想中唯一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觀點是相信鬼神並以此勸善"。A項在第一、二段。C項在倒數第二段。D項在原文最後一段,"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發著燦爛的光芒"。

(2)下列說法,不屬於墨家最終消亡原因的一項是( )

A.百家既罷,儒術獨尊的歷史環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B.墨家的每一個人都具有強烈的犧牲精神和獻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艱苦。

C.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論體系,使得其門徒缺乏靈魂信仰的基礎。

D.在專制君主制下,統治者會對一個內部有著嚴明紀律的世俗化組織心懷戒心。

【參考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據原文"一個人要想成為墨家的忠實信徒,就必須有強烈的犧牲精神和獻身精神"可知。A項在第四段,揭示的是消亡的外因。C項在第五段,"除開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內在的因由"。D項在倒數第二段,"除此之外,墨家還有一個不得不消亡的理由"。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做道教門徒要幸福得多,因為道教不像墨家那樣有禁慾方面的規定。

B.自秦漢大一統帝國形成之後,法家因為主宰了兩千年來專制朝廷的廟堂政治,所以在輿論上不大受好評。

C.佛教也主張禁慾,但遠不如墨家那樣嚴酷,佛教徒都在禁慾的同時享受心靈的滿足。

D.東漢以後傳入中國的佛教和墨家相類似,不僅有一套學說,還有自己的組織。

【參考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相關信息在第三段。A項是在第六段"並沒有太多禁慾方面的規定"。B項強加因果。C項"但遠不如墨家那樣嚴酷"屬無中生有。

七 、教學反思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4講 傳統文化——人生價值,天下胸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