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初一語文」第15講 家庭教育的典範——《誡子書》

第15講 家庭教育的典範——《誡子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最近學校舉辦了"弘揚傳統文化,名家書法作品展"的活動。作為一名志願講解員,請你根據所學課文和相關知識,為下面這幅書法作品寫一段解說詞,讓同學們在欣賞書法作品的同時也能夠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5講 家庭教育的典範——《誡子書》

哪位同學知道這八個字出自哪裡?文章的作者是誰?

明確:出自《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作者是諸葛亮。誡,告誡,勸勉。誡子書,即諸葛亮寫給兒子,旨在勸誡,勸勉的信。

如果要為這幅書法作品配解說詞,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確這句話的含義。下面就讓我們追本溯源,來讀一讀書法作品中文字的出處──《誡子書》。

二、知識講解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5講 家庭教育的典範——《誡子書》

1、作者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為避漢末之亂,大約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15歲時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遷居豫章,後輾轉至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故號臥龍先生。西晉陳壽《三國志》有《諸葛亮傳》,並整理其詩文《諸葛亮集》傳世。

2.寫作背景

諸葛亮在政治、軍事上計謀超群,對後代的教育問題也十分重視。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中的前夕,還寫信給諸葛瑾:"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同時寫下了流傳百世的《誡子書》。他在《誡子書》中告誡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勵精治性,珍惜光陰,務求"接世"。30年後,鄧艾率魏軍攻蜀,兵至綿竹,諸葛瞻拒不接受鄧艾的高官誘降,英勇戰死,時年37歲。其子諸葛尚一同戰死,時年16歲。

3.文體知識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於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十分完美。書信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也可以寫景,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談論文學,談論政治。

考點1 文意疏通

1.原文: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夫:助詞,用於句首,表示發端。

行:指操守,品行。

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以: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

2.原文: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淡泊:內心恬淡,不慕名利。

無以:沒有什麼可以拿來,沒辦法。

明志:明確志向。

致遠:達到遠大目標。

3.原文: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學:學習。

廣才:增長才幹。

志:立志。

成學:成就學業。

4.原文: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淫慢:放縱懈怠。

勵精:振奮精神

險躁:輕薄浮躁。

治性:修養性情。

5.原文: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年與時馳:年紀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

意與日去:意志隨同歲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考點2 內容與結構分析

1.諸葛亮寫這封信的本來用意:

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告誡兒子要修身養性,

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並注意珍惜光陰,勉勵他刻苦學習。

文章主要從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述,作者一直強調的是一個靜,學習須要靜,做人須要靜,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把"靜"與"躁"進行對比,增強了論述效果。

2.諸葛亮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須要具備的三個基本條件是什麼?這三個條件之間有什麼關係?

成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立志、學習、惜時。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道德。

結構圖解: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5講 家庭教育的典範——《誡子書》

考點3 翻譯句子技巧法

文言語句的翻譯是中考常考的內容之ー。翻譯時,應以直譯為主,要做到字字落實,然後連詞成句,要注意文言句式(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的翻譯。翻譯時還要注意以下習慣:

"留"(年號、地名、職稱、器具等,可照錄不翻譯);

"替"(用現代漢語詞語替換古義詞);

"移"(調整倒裝句的語序,如賓語前量、介賓短語後置、定語後置等);

"補"(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語或謂語);

"刪"(刪去不譯的詞,如發語詞等)。

可編順口溜如下: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知識拓展: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中國最值得敬佩的七位母親

在中國歷史上,誕生過無數傑出的巨人[微博],他們或者創造歷史,或者因為留下了不朽的思想和文章而名垂青史。探詢他們成功的足跡,我們驚奇的發現,他們的成功的背後毫無例外的站著一個偉大的女人——母親。

一、孟母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5講 家庭教育的典範——《誡子書》

孟母是是一位頗有見地,善於教子的賢德女性。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這位母親的教育。《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孟柯,出生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北的鳧村(今屬於曲阜市)。《列女傳》記載,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遊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決定搬家,帶著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於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裡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遊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裡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後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裡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裡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遷一樣是母親教子故事的典範。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孟軻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母對於家庭一生操勞,儘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鬆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在山東鄒城市北20裡的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靜穆莊嚴,時刻吸引著一代代景仰這位偉大母親的人們。

二、徐母

徐庶是三國穎州(今河南許昌)人,字元直。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後投劉備任軍師。徐庶投奔劉備的時候,正值劉備孤軍落難之際,兵不過千,城僅新野一座,將只有關羽、張飛、趙雲、關平、周倉等人。徐庶作了劉備的軍師後,大展才華,在數月間連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取樊城,劉備的士氣軍心為之一振,曹操的囂張氣焰為之一寒。曹操的謀士程昱對曹操說:徐庶的才能比他程昱要高出10倍。但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徐庶越戰越勇時,他不得不激流勇退。在三國初期這謀臣智士縱橫俾闔的較量場上,就失去了一位極其重要的軍事家,失去了許多可令後人學習和效仿的用兵之法。而令人高興的是,在徐庶辭別劉備時,向他推薦了諸葛亮,於是有了傳誦千古的"三顧茅廬"故事。

徐庶正施展才華的時候,為什麼要突然離開劉備?都是因為曹操的謀士程昱。徐庶是有名的孝子。當曹操聽謀士程昱說徐庶在為劉備出謀劃策時,就想納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請徐母寫信召喚徐庶。沒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曉大義的老人,徐母識破曹操的奸計,堅決不從。程昱就進一步獻計,偽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是個孝子,收到這封假信後,只得辭別劉備投曹。徐庶臨別劉備時,二人灑淚相別,徐庶指心對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玄德哭著說:"元直去矣!吾將奈何?"徐庶推薦了諸葛亮,說:"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書信輕易騙到了許昌,此舉使深明大義的母親痛極而自盡,造成了徐庶終生的遺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場空歡喜,得到的是一位終生不為其設一計的旁觀者。老母親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迴天;不忠、不孝,枉為人臣。"

在那個時代,曹操名為漢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卻能夠區分奸偽,認為兒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見這位母親的大德高義。

三、岳母

岳飛(1103~1142)自從槍挑了小梁王,大鬧比武場之後,和牛皋、王貴、湯懷、張顯弟兄五人,一起回到家鄉河南湯陰,閒居起來。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5講 家庭教育的典範——《誡子書》

這時候,北方金國興起,四太子金兀朮率領大兵南侵。北宋朝廷腐敗無能,無力抵抗,被金兵佔了都城汴梁(今開封),皇帝欽宗、太上皇徽宗也被擄到北國。金兵在中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再加上河南這一年瘟疫盛行,偏偏又遇大旱,顆粒無收,百姓生在水火之中,苦不堪言。岳飛和母親、妻子在家苦守清貧,甚是淒涼。王貴、湯懷、牛皋幾個人的父母相繼過世,幾個人耐不住飢寒,未免去做些不潔之事。岳飛幾次勸他們休取不義之財,他們也不肯聽,最後竟一齊去山中落草了。岳飛見這般光景,心中悲傷不已。

一天,岳飛正與母親在家中說話,有人前來叩門。岳飛把那人接到屋中,談話中才知道來人是洞庭湖楊麼起義軍的部將王佐,因楊麼久慕岳飛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來聘請前去相助。當下王佐拿出許多金銀珠寶作為聘禮。岳飛正色說道:"岳飛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堅辭不收。王佐無可奈何,最後只得收拾起聘禮回山去了。

王佐走後,岳飛進去將這些細細說與母親。岳母聽罷,沉思了一會,就讓岳飛去中堂擺下香案,端正香燭,隨後帶媳婦一同出來,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又叫岳飛跪在地上,媳婦研墨。岳母說道:"孩兒,做孃的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後,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於九泉了!"岳飛聽罷,說道:"母親說得有理,就與孩兒刺字罷。"便將衣服脫下半邊。岳母取過筆來,先在岳飛背上寫了"盡忠報國",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見岳飛的肉一聳,岳母問:"我兒痛麼?"岳飛道:"母親刺也不曾刺,怎麼問孩兒痛不痛?"岳母流淚道:"孩兒,你怕孃的手軟,故說不痛。"說罷,咬著牙根刺起來。刺完,將醋墨塗上,使永遠不褪色了。岳飛起來,叩謝了母親訓子之恩。

這時,宋康王在金陵繼位,為高宗。朝廷傳下聖旨,聘召岳飛進京受職,率兵討賊,圖復中興,報仇雪恨。岳飛接了聖旨,即刻收拾停當。岳母叮嚀孩兒,勿忘"盡忠報國"。岳飛拜別母親,又囑咐了妻子,這才上馬進京去了。這以後,岳飛領兵幾次大敗金兵,力圖恢復中原,不料朝廷奸臣宰相秦檜一夥,私通金國,陷害忠良。他們把岳飛騙進京,誣他謀反,下在獄中。審訊中,岳飛脫下上衣,露出背上"盡忠報國"四個赫然大字,凜凜正氣,貫衝鬥牛。但邪惡猖獗一時,岳飛終被害死於風波亭。可是,岳母訓子報國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岳飛的美名卻千古流傳。

四、孔母

歷史上關於孔子母親顏徵在的教子故事鮮很多人都不太瞭解。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起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後,大哥微子被周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後,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親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

據說孔子的父親當年娶母親的時候年紀已經是六十多歲,而顏氏女則不滿二十歲。因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野合"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孔子約三歲時,孔母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

孔子的外公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外公的直接傳授,使孔母不僅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子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矇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孔母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子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徵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子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子,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唸書)。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家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係,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裡受到貴族式教育。

正是有著這種母子情深的依存關係,才有了《禮記·檀弓》裡故事的發生:孔子在其十七歲時,其母仙逝,孔子堅持父母合葬,因母恥於野合之事,未曾告訴父墓所在,孔子為了打聽父墓所在,就想了個殯母於五父之衢的辦法。按常禮,殯當在寢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殯母於外,意在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怪而問之,孔子便可藉機打聽父墓之所在。後來問於鄒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親葬於防,然後使父母得以合葬。

五、歐母

歐陽修(1007~1072),是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是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於封建仕宦家庭,其父歐陽觀是一個小吏。在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離開了人世,於是家中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為了生計,母親不得不帶著剛4歲的歐陽修從廬陵到隨州,以便孤兒寡婦能得到在隨州的歐陽修叔父的照顧。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只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母親。她不斷給年幼的歐陽修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講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個總結,讓歐陽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導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隨聲附和,不要隨波逐流。歐陽修稍大些以後,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先是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樸、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儘管歐陽修對這些詩一知半解,卻增強了讀書的興趣。

眼看歐陽修就到上學的年齡了,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裡窮,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覆覆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苟。這就是後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快愛上了詩書。每天寫讀,積累越來越多,很小時就已能過目成誦。10歲的時候,母親就帶他經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因為自己沒有,她就讓他把借來的書抄錄下來。

一天,他從李家舊紙筐裡,發現一本六卷本《韓昌黎文集》,經主人允許,帶回家裡。打開一看,大開眼界,便廢寢忘食、日以繼夜地閱讀。宋朝初年,社會上多流行華麗浮躁、內容空洞的文風,而韓愈的文風與之完全不一樣。歐陽修被韓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動。他高興地對母親說,世上竟有這麼好的文章啊。

儘管歐陽修年紀尚小,對韓愈文學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卻為他以後革除華而不實的文風打下了基礎。而正是在這種思想啟迪下,一個學習韓愈、革除當時文壇上壞風氣的念頭,在他的腦海裡油然升起。

歐陽修長大以後,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都得到第一名。當歐陽修20歲的時候,已是當時文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親為歐陽修的出眾才學而高興,但她希望兒子不僅文學成就出眾,為人做事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歐陽修長大做了官以後,母親還經常不斷地將他父親為官的事績講給他聽。她對兒子說:你父親做司法官的時候,常在夜間處理案件,對於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來覆去地看。凡是能夠從輕的,都從輕判處;而對於那些實在不能從輕的,往往深表同情,嘆息不止。她還說:你父親做官,廉潔奉公,不謀私利,而且經常以財物接濟別人,喜歡交結賓朋。他的官俸雖然不多,卻常常不讓有剩餘。他常常說不要把金錢變成累贅。所以他去世後,沒有留下一間房,沒有留下一壟地。

她告誡兒子,對於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佈施到窮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只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了。

母親的這些語重心長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歐陽修腦海裡。歐陽修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為自己備嘗艱辛的母親。皇祜五年,歐陽修的母親以73歲的高齡病逝於南京,歐陽修將母親遺體運送故鄉安葬。母親慈祥的面容,勞碌奔波的身影,時時出現在眼前,母親的諄諄教導激勵他成就了一生的功業。

六、陶母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5講 家庭教育的典範——《誡子書》

陶侃(259年~334年),是東晉名將,曾任八州都督,徵西大將軍,封長沙郡公。他有一個非常賢惠又深明大義的母親。陶侃的先輩,史書上記載不詳。其父陶丹,是吳國的邊將,官至揚武將軍。揚武,系雜號,地位不高。陶侃先世無顯赫仕宦可以溯記,年輕時又當過尋陽的"魚梁吏",說明其家屬於"寒門"這類社會地位很低的階層。晉滅吳後,中原人稱江南人為"亡國之餘",江東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這樣"望非世族、俗異諸華"的人,處境就更為艱難了。

陶侃少年時喪父,家境清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為命。湛氏是位很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兒子出人頭地。在這種環境下,對陶侃管教很嚴,並通過自己紡織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後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上縣主簿,才開始擺脫充當賤役的地位。

一次,鄱陽郡孝廉範逵途經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親看在眼裡,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於是,她把頭上的長髮剪下,換成酒菜,又捲起鋪床的乾草切細,陶侃"斫諸屋柱"為薪柴,餵飽範逵的馬。範逵事後得知,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隨範逵而來的奴僕也覺得大過所望。

等範逵離開時,陶侃又追送百餘里。範逵很感動,臨別時問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趕忙回答:"欲之,困於無津耳"。範逵遂向廬江太守張夔"稱美之。夔召為督郵,領樅陽令。有能名,遷主簿"。這時恰逢州部從事來到郡裡,他想借視察之名勒索賂賄,陶侃便讓手下諸吏安心辦公,自己出面對從事說:"若鄙郡有違,自當明憲直繩,不宜相逼。若不以禮,吾能御之。"從事聽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報答張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將迎醫於數百里。時正寒雪",眾僚屬皆面有難色。唯陶侃說:"資於事父以事君。小君,猶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盡心乎"!於是請行,眾鹹服其義。後長沙太守萬嗣路過廬江,見到陶侃,陶侃對他特別虛心謙恭,使得太守大為驚訝,臨別時對他說"君終當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結交朋友,而後才離去。

有了這樣的關係,陶侃即被張夔舉為孝廉。靠這種身分,陶侃可以進入洛陽與上層名流結識,去實現他的大志。

不久,陶侃做了漁梁吏,食用官府的魚(醃魚)。他念起貧寒中的母親,就用陶罐盛了一點魚送給母親。不料母親不但不受,還將陶罐封上退回,並附信責備說:"汝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此事給陶侃以極大的教育,為陶侃後來做官的廉潔奉公打下了基礎。

大約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了洛陽。當時的洛陽,經過幾十年的修復、重建,又變得十分繁華、熱鬧起來。但是,京城的繁華卻沒有給陶侃帶來什麼錦繡前程。實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晉在選官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世族子弟憑藉自己的父、祖餘蔭即可身居要津,並不為今後升遷而費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這種身分的人,沒有權門當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陽官場上站住腳的。因此,他去求見"性好人物"的司空張華。但張華卻"初以遠人,不甚接遇"。陶侃對張華的輕視並不灰心。多次求見,"每往,神無忤色"。張華在和陶侃談話時,大吃一驚,認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張華的推薦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資格入選各類官職,但像陶侃這樣的窮賤之士是根本擠不進那些顯要的官位。

陶侃在洛陽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這期間,西晉的內亂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倫廢賈后。第二年又廢惠帝自己稱帝。動亂就由宮廷內發展到宮廷外。洛陽內外已成為諸王軍隊衝突、爭奪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寓居洛陽的江東士族紛紛返家避亂。此時陶侃已經認識到,在洛陽的這種門閥政治下,他是難於出人頭地的。又因受到江東士族紛紛返回家鄉氣氛的影響,他也準備南下了。

時黃慶已經作了吏部令吏,舉薦陶侃補任武岡縣令。武岡是荊州南部的一個縣。這時的陶侃已經四十多歲。陶侃到任後,與太守呂嶽的關係很緊張。他遂棄官回家。以後又當過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晉末江南的動亂給他以儕身戎旅的機會,恐怕他終生也只能當個縣令之類的小官。八王之亂引起江南動盪不安的局勢,為陶侃施展才幹提供了機遇。就在這個時候,對陶侃一生影響巨大的母親病故了,終年75歲。陶侃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堅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塊磚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數搬回來。部下問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我的志向是領兵橫掃強虜,恢復中原,如果不鍛鍊一個好身體怎麼可以呢!

七、佘太君

佘太君(折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女,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扆之女。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扆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後來在徵遼之時,潘美掛帥,楊業為先鋒之職,不意潘仁美向懷私怨,包藏禍心,逼孤軍而臨絕險,陳家峪矢盡力窮,番將則烏屯雲集,遂致全軍皆陷,楊業被俘,三曰不食而亡。

楊業為國捐軀之後,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宋朝皇帝真宗也讚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

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三 、例題精析

例題1

下列對聯與文化名人對應恰當的一項是 ( )

①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極,合詩書禮易春秋集大成。

②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

③翁去千餘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④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

A. ①孟子 ②劉備 ③歐陽修 ④"三曹"

B. ①孔子 ②諸葛亮 ③歐陽修 ④"三蘇"

C. ①孟子 ②諸葛亮 ③范仲淹 ④"三蘇"

D. ①莊子 ②劉備 ③王安石 ④"三曹"

【參考答案】 B

【解析】根據"詩書禮易春秋集大成",可知①指的是孔子;"兩表"指的是前後《出師表》,"對"指的是《隆中對》,所以②指的是諸葛亮;從③中可以看到醉、翁、亭,所以對應的文化名人應是歐陽修;根據"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佔三席"可知對應的文化名人是三蘇。故應選B。

例題2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問題。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②。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③,險躁④則不能治性⑤。年與時馳,意與日去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注】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②致遠:高瞻遠矚。③淫慢則不能勵精:過度享樂和怠惰就不能振奮精神。④險躁:邪惡暴躁。⑤治性:陶冶性情。⑥意與日去:.意志同時間一起消磨。⑦接世:合於世用,為社會所用。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①夫君子之行 ②年與時馳

【參考答案】行:操行 年:年紀;年齡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要求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解釋進行重點識記。還要求學生對文章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注意"行"是操行,切不可寫成"行為""行動"。

(2)翻譯下列句子。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參考答案】用寧靜來修養自己的身心,用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注意兩個"以"的翻譯,是用來之意。

(3)本文是從哪兩個方面展開論述的?

【參考答案】修身 養德

【解析】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中可以看出,是從"修身""養德"兩個方面來論述的。

(4)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參考答案】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解析】能夠了解"志當存高遠",結合本段文言文含義可以得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例題3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後面的題。

①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特別是人格的養成具有其他教育無法取代的作用。時下一些人沒有敬畏,不知珍惜,究其原因,是不懂孝與儉。在家教中應該力倡孝與儉,它們是敬惜之心的發端。

②為了教育子孫後代,古人精心制定了一些家規家訓,其中,孝與儉是我國傳統家教的重要內容。曾國藩針對子弟生長於富貴家庭、慣於養尊處優的情況,在家訓中,特別強調了"盡孝悌"、"倡勤儉",教育子女要敬老愛幼,衣勿華美。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教導子孫要贍養父母、尊敬父母,崇尚"儉而不吝"。這些家教,在約束子弟、和睦家族家庭、維護社會安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③今天,我們所說的孝是指善事父母。首先是物質上贍養父母,其次是順從,言語和氣、態度謙恭、及時回應父母的要求。孝的最高層次是發自內心、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對父母的敬愛。

④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子女正確的孝順觀,可以使子女懂得奉養父母,侍候長輩,是分本。孝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美德,也是一個人愛家愛國的出發點。

⑤儉樸是人對待物質的一種態度和精神,體現出對勞動的尊重,對勞動成果的珍惜。諸葛亮的《誡子書》不足白字,思想深刻。"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然被奉為圭臬①。司馬光專門寫了一篇《訓儉示康》,指出崇儉戒奢、勞謙終吉。《朱子家訓》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告訴我們 。

⑥因此,在家教中倡導儉樸,能夠培養人們從小自我剋制慾望的能力和精神,使人不滋生貪婪物語,不貪圖享受,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獻。

⑦在家庭教育中從小培養敬老尊長,參加勞動等意識和習慣,從而體會勞動的不易和父母的辛苦,才能使人具備孝和儉的美德。

【注】①圭臬:借指準則和法度。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參考答案】家教應該倡導孝與儉

【解析】中心論點是一句陳述性的句子,一般出現在題目、開頭、結尾或中間位置,只要文章中的論據能證明這句話,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本文中心論點在首段。

(2)請在第⑤段橫線處填上一句話,闡明《朱子家訓》中的話與本段論點之間的聯繫。

【參考答案】雖然"一粥一飯","半絲半縷"微不足道,但仍然凝聚著人們辛勤的勞動汗水,是需要珍惜的勞動成果。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內容,分析其與分論點的關係。分論點在論述要珍惜勞動成果,而《朱子家 訓》的內容便能看到這一點,因此要順著《朱子家訓》的內容,從珍惜勞動果實角度進行填寫,使文章語義上下連貫。

(3)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過程。

【參考答案】首先,提出家教應該倡導孝與儉。其次,闡明瞭家教中倡導孝與儉的意義。最後指出家教中倡導孝和儉的一些具體做法。

【解析】這是一道考查文章結構的題型,首先劃分文章的層次,再分別概括層次含義,最注意要用關聯詞語連接即可。

四 、課堂運用

基礎

1.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後面問題。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②則不能勵精,險躁③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④,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注】①淡泊:安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②淫慢:放縱,懈怠。③險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④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對社會有益。

(1)請摘錄一處你喜歡的對偶句,並簡述理由。

【參考答案】對偶句:示例: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理由:示例:我認為這組對偶句句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音韻感、節奏感。所以我喜歡。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對偶句的掌握,選出一句即可,然後寫出對偶句的特點即是理由。

(2)作者認為,做人、治學要想成功就不能 、不能 。(用原文詞語填空)

【參考答案】淫慢 險躁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段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學生能夠大致理解短文,注意所給註釋,結合注意理解文段。用原文詞語回答即可。

2.閱讀下面兩段選文,完成題目。

甲 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乙 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1)解釋下列短語:

①開張聖聽 ②陟罰臧否 ③悲守窮廬 ④儉以養德

【參考答案】擴大聖明的聽聞; 升降官職,評論人物好壞

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 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要求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解釋進行重點識記。還要求學生對文章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注意"陟罰臧否"" 悲守窮廬"的釋義。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兩個句子的意思。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參考答案】①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不恰當的話,以至於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

②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

(3)選出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 )

A.甲、乙兩個選段都分別是諸葛亮對劉禪和兒子的勸誡。

B.甲、乙兩個選段都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表達出了父輩對子輩的殷切希望。

C.甲段諸葛亮勸誡劉禪要親賢遠佞,做一個賞罰分明的明君。

D.乙段是諸葛亮給兒子的家書,也是對其一身的總結。

【參考答案】C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的含義的理解和識記。甲選段講訴的是擴大聽聞、賞罰分明。故選C。

(4)諸葛亮分別給了兒子和劉禪什麼勸誡?請結合原文談談你收穫了什麼。

【參考答案】兒子:寧靜、勤儉;劉禪:擴大聽聞、賞罰分明。

開放性題結合原文,談到收穫即可。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賞析能力,要求學生細讀課文,答案不唯一,寫出自己的收穫即可。

拔高

3.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後面問題。

成大事者必有靜氣

陳常青

①"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教導弟子時所言,他認為:自古以來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靜氣。

②何謂靜氣?"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講,靜氣就是"能沉得住氣"。毛澤東在長征途中面對萬千敵軍的圍追堵截,泰然處之,用"靜氣"一次次帶領紅軍化解危機,在"談笑間"讓蔣家王朝"檣櫓灰飛煙滅"。

③一個人的靜氣從哪裡來?它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斷地去歷練和積累。航天英雄楊利偉,在航天飛行的整個過程心率始終在70次左右,絕對稱得上心如止水。在飛船裡戴著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電腦鍵盤,難度之大不言而喻。但楊利偉做到了,並且完成得如平時練習一樣鎮定從容。

④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驚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為心裡沒底,也就是沒有駕馭大事的能力和本領。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書籍就是精神食糧,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長才幹,克服本領恐慌。所以,越是博學的人,視野越開闊,頭腦越冷靜。還要善養正氣。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氣要靠正氣來支撐。只有正氣在身,才能淡泊名利,無欲則剛,才能不為進退滋擾,做到寵辱不驚。

(1)請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什麼是"靜氣"?

【參考答案】靜氣就是遇到大事、險事時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從容應對。

【解析】此題考查對議論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與感悟。本文引用名言提出"人應該有靜氣",接著闡釋"靜氣"的含義,再得出中心論點。本題解答時易被2段中的"何謂靜氣?"所惑,所以答題時一定要認真解讀原文。

(2)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具體充分地論證了成大事者必有靜氣的觀點。

【解析】此題考查隊論證方法的辨識及其作用的表達能力。解題時要結合具體的論證方法自身在表達效果上的作用去思考。文中舉了毛澤東、楊利偉等人的事例,還引用了名人名言來論證自己的論點。

五 、課堂小結

1.中心論點: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志與學的關係

人首先要堅定自己的志向,有遠大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些志向、理想,才能保證自己會去學習,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增長才幹,才能學業有成。

六 、課後作業

基礎

1.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非淡薄無以明志 B.非寧靜無以至遠

C.淫慢則不能厲精 D.險躁則不能治性

【參考答案】D

2.下列朗讀停頓位置和理由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理由:突出靜與儉的意義。

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陳述的對象。

C.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理由:強調否定的意思。

D.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理由:突出前後的因果關係。

【參考答案】C

拔高

3.閱讀下面現代詩,回答後面問題。

孫 權 勸 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誡 子 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1)《孫權勸學》的內容是 ,

諸葛亮寫《誡子書》的用意是 。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 治經:

②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儉以養德:

④淫慢則不能勵精。 勵精: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②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4)讀了以上兩篇短文後,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請就其中一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參考答案】(1)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其才略很快有驚人長進的故事。 告誡兒子要注重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2)①研究儒家經典

②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③用簡樸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④振奮精神

(3)①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

②學習必須身心寧靜,才智必須經過學習,不學習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學廣博起來,沒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學識有所成就。

(4)本題可以從志向、目標、修養、養德等其中一個方面談自己受到的啟發或教育。

「2018年 初一語文」第15講 家庭教育的典範——《誡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