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浸潤的隴蜀之城

詩意浸潤的隴蜀之城

武都萬象洞

詩意浸潤的隴蜀之城

禮縣大堡秦西垂陵園

詩意浸潤的隴蜀之城

成縣西狹頌

詩意浸潤的隴蜀之城

康縣茶馬古道

詩意浸潤的隴蜀之城

隴南白馬文化節

詩意浸潤的隴蜀之城

隴南乞巧文化節

  有人遊歷武都萬象洞時說,他是在中國腹地探索時間的奧秘;有人遊歷大堡秦西垂陵園時說,他是在見證銘刻在隴南大地之上的中國歷史印記;有人遊歷成縣西狹頌時說,他知道了古人怎樣讚美“高速公路”;有人遊歷康縣茶馬古道時說,他是在“在閱讀深山裡的詩經”——正如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稱隴南是“一個寶貴的複雜地帶”。千百年來,隴南特殊的人文結構和地理位置,熔鑄了隴南底蘊深厚、古老神奇的伏羲文化、博大精深的秦早期文化、瑰麗多彩的西狹文化、風雲激盪的三國文化、神秘奧妙的白馬文化、情趣獨特的乞巧文化、兼容幷蓄的茶馬古道文化,賦予隴南先民們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秉性和精神。懷古以勵志,掩卷當奮發。近年來,隴南充分認識挖掘隴南文化,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打造隴南地域特色文化旅遊品牌,把一個兼具西北之雄渾、江南之秀美、漢唐之古韻、隴蜀之包容的充滿朝氣與活力的“隴蜀之城”呈現在世人面前。

   綠水青山的生態之城

  隴南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區域,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地形的過渡帶,地處中國地理幾何中心。西部向青藏高原北側邊緣的甘南高原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東部與西秦嶺和漢中盆地連接。隴南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西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分別從東西兩方伸入全境。最高峰雄黃山,海拔4187米,最低點罐子溝,海拔550米,位於文縣東南部的中廟鄉境內,亦為甘肅省海拔最低點。隴南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境內既多山,又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嶺間,處處溪水跌宕,飛瀑流泉。有嘉陵江、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760條,年徑流量279億立方米。隴南幾大地貌單元的交融匯合,四大水系的交織纏繞,形成了高山峻嶺、江河深谷、丘陵盆地、草原溼地依次分佈,山環水抱、錯綜複雜壯美山地生態景觀。

  《史記》將秦嶺說成是“天下之大阻”,概括了秦巴山地最重要的特徵。正是秦嶺所處的中心位置和山脈走向,將華夏大地分成差異明顯的南方(亞熱帶)和北方(暖溫帶)。冬半年秦嶺阻擋著來自極地方向寒冷氣團南進的步伐,夏半年則攔截著來自熱帶溼熱氣團的“北伐”,結果使得北方更趨寒冷乾旱,南方則更為溼潤暖熱。處在秦嶺南麓秦巴山地的隴南,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從亞熱帶溼潤氣候向暖溫帶溼潤氣候和高原氣候過渡。隴南氣候在橫向分佈上分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大類型,年平均氣溫10-15℃。

  隴南優美的生態主要表現在自然資源的豐富性和物產的獨特性上。隴南區內地形複雜、光熱充足,為各種動植物的繁衍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有林地面積1758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自然生長的樹種多達1300多種,其中珍貴樹種51種;境內生息著3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20多種。有各類中藥材1200多種,其中名貴藥材350多種,素有“天然藥庫”之稱譽,“米倉紅芪”、“文縣紋黨”、“宕昌當歸”、“銓水大黃”因其量多質優而名列全國之冠。有各類野生動物350多種,佔甘肅省野生動物種類的一半以上。甘肅省400多種鳥類,也大多集中在隴南山區。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稀有異獸珍禽達20多種,包括世界稀少,中國獨有的“國寶”“活化石”大熊貓、有“美猴王”之稱的金絲猴,以及羚牛、褐馬雞和藏羚、梅花鹿、毛冠鹿、雪豹、大鯢、角雉、藍馬雞、白馬雞、雪雞、綠尾虹雉等。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文縣尖山大熊貓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森林公園(文縣天池、宕昌官鵝溝、成縣雞峰山)和2個國家溼地公園(文縣黃林溝國家溼地公園、康縣梅園河國家溼地公園)。現已開發的生態、人文旅遊景區26家、景點800多個,文縣洋湯天池、武都萬象洞、宕昌官鵝溝、康縣陽壩、兩當雲屏三峽等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與四川九寨溝景區連接形成了環九寨溝全域生態旅遊圈。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隴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突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特色產業和循環經濟四個重點,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公益林建設、生態修復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五大生態工程,按照把隴南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和全國扶貧開發示範區的目標,堅定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差異競爭、特色取勝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天然林保護、生態產業開發、退耕還林、公益林建設、生態文明長廊建設、生態旅遊開發、美麗鄉村遊,以及省級國家級生態縣、生態鄉鎮創建、生態城市建設、生態文明新村建設等方面做生態文章,繪錦繡家園。隴南有60萬畝油橄欖,200萬畝花椒園,400萬畝核桃樹園,100萬畝中藥材面積,60萬畝蘋果園,全市特色經濟林面積達到800餘萬畝,隴南成為中國油橄欖的故鄉、中國花椒之鄉、中國核桃之鄉。

  新時代隴南生態文明建設飛速發展,已成為隴南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開發的最大引擎和亮點,秀美豐饒的大自然資源與絢爛多彩的生態產業資源競相綻放,魅力城市、休閒旅遊小鎮和美麗鄉村交相輝映,形成一個天藍、地綠、水清、城鄉靚麗的生態新城,繪就一幅“隴上江南”的山水畫卷。

  朝氣蓬勃的活力之城

  隴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南北文化的匯聚地,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形成了多元化地域文化特色,既有古代羌、氐、藏等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隴文化與巴蜀文化的大交匯,具有源頭性、包容性、獨特性的特點。隴南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是古氐羌文化發源地之一,是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隴南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積澱,是上天賜予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始祖伏羲、戰神刑天、非子牧馬、隴南五國、吳階吳抗金等一系列綿長的傳說、故事和事件,是孕育世世代代隴南人艱苦創業、發奮圖強、無私奉獻的古老基因。

  創造精神是伏羲精神的核心,重視德行是伏羲作為時代領袖人物的重要標誌。《遁甲開山圖》記載:“仇池山,四面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仇池山即西和縣境內的仇池山。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始。

  伏羲文化正以其固有的創造性和實踐性,以其兼容幷蓄的人文精神和認識世界的科學精神,感召著一批又一批隴南人投身祖國和家鄉建設發展,投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征程。

  刑天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之一。據《山海經•海外西經》當中記載:“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據西北師範大學趙逵夫教授考證,常羊之山就是西和縣的仇池山。刑天雖然失敗,但是他永不妥協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後人。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寫詩對刑天的這種精神大加讚頌,詩中雲:“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讚揚刑天雖然失敗,仍然戰鬥不已的精神。詩中的“幹”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精神,就是堅韌不拔的戰鬥精神。

  古老秦人從西秦嶺山深處隴南出來,歷經萬難,艱苦卓絕地經略關中平原,開拓了關中、四川盆地兩大糧倉,奠定了華夏一統的物質基礎,並在商鞅變法的鐵血背景下,構建了華夏的政治和文化的基本框架。最終秦人問鼎中原,一統天下,創立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和郡縣制,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實行了全國統一的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秦文化是在前無古人、史無先例的歷史條件下,通過艱難探索、反覆實驗、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通過世世代代秦國先祖把握髮展機遇,勵精圖治,成為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先進的文化。特別是秦早期族人性格質樸、率直,性情堅強彪悍,做事敢作敢為,在艱苦的環境中善於嬗變和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正源,也是今天隴南精神的生動寫照。

  南宋初期的愛國主義將領吳玠吳璘,他們以身許國,百戰御金,在隴南指揮和參與了許多大仗、硬仗,為南宋政權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古代戰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隴南土地革命時期,由習仲勳等人在兩當縣發動的“兩當兵變”,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西北發動的最早的武裝起義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紅軍長征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及紅二十五軍途經隴南,足跡遍佈九縣區,並組織了“成徽兩康戰役”、“摩天嶺”、“懸馬關”等戰役;宕昌縣哈達鋪鎮成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中國革命在這裡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決定了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正確路線和光輝前程。

  2008年5·12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發揚“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知恩圖報、勇往直前”災後重建精神,眾志成城、共克時艱、以幹克難、重建家園,取得了災後重建的重大勝利。

  可以說,隴南大地見證了一個古老民族高貴豐滿靈魂孕育、成長的全部歷程,秉承了數千年來戰天鬥地、堅韌不拔、公而忘私、不怕犧牲的精神。伏羲精神、刑天精神、秦人精神、紅軍長征精神和隴南災後重建精神一直是激發後世隴南人民創造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力和動力。

  今天的隴南,武罐、成武、十天高速建成通車,蘭渝鐵路開通,成州機場通航,山南海北,不再遙遠;城鄉一體進程加快,市區、縣城、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推進,建成生態文明新農村1870個,人居環境得到巨大改變;建成了隴南大數據政務中心,4G網絡建設加快推進,免費WiFi覆蓋了重點景區和城區主要公共場所,徽商遍地開花,微媒日點擊量達數億,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成了網絡上的近在咫尺,闖出了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隴南模式”,榮獲“2015中國消除貧困創新獎”,被國務院扶貧辦命名為全國唯一的電商扶貧示範市。隴南電商扶貧、隴南美麗鄉村建設一躍名列全國前列;扶貧攻堅、特色產業、現代旅遊有序推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隴南人民更是滿懷信心,精神抖擻、意氣風發,一個現代化的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的隴南呈現在世人面前。

  詩意浸潤的隴蜀之城

  古代隴南既是各種政治軍事力量激烈爭奪的戰場,又是中原中央政權與西北少數民族接觸交往的前哨陣地,在中原王朝的眼裡秦嶺以西都是荒蠻之地。歷史上在隴南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城頭變換大王旗”的事在古代隴南頻頻發生,古代隴南是隴?還是蜀?相信任何一位歷史學家很難說清。從嚴格意義上說,隴南既隴非隴,既蜀非蜀;隴南不是隴蜀文化簡單的混合體和雜交體;今天我們所說的“隴蜀之城”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的核心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的一種的文化形態,它的特點是文化的獨特性、包容性、多樣性和詩意性,譬如秦早期文化、乞巧文化、白馬人民俗文化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隴南歷史不僅僅是群雄逐鹿,金戈鐵馬,也是隴蜀秦巴文化高度融合發展的過程;在這個多民族、多元化的融合進程中,隴南詩歌是隴南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隴南是詩歌浸潤的沃土,最早的詩歌是從隴南吟唱出來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蒹葭》的產生地就在隴南禮縣、西和縣一帶。《蒹葭》是《詩經》中傳誦最廣的篇章之一,屬於《詩經·秦風》。《秦風》就是從秦地採集的民歌。西北師大趙逵夫教授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我以為《蒹葭》這首詩是描寫牛郎織女傳說的,是以牽牛(牛郎)的口吻唱的,這很像《楚辭》中的《湘君》、《湘夫人》和《山鬼》,應該是受了民間祭祀歌舞的影響。詩的抒情主人公不斷追求,但總是不能靠近水對岸,給人無盡的遺憾。這首詩描述了牛郎隔著河追尋織女的情形,所謂伊人其實指織女。在西周時期,甘肅東南地區的植被條件非常好,河流縱橫。西漢水是這一帶的主要河流,《蒹葭》這首詩中的水,應該是西漢水的上源。而牛郎織女故事中的河漢也是從西漢水演變而來的。和禮縣緊緊相連的西和縣,也是秦人活動的重要地域,也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源地之一,今天流傳在西和的“乞巧節”就是古代紀念織女活動的遺存。這為《蒹葭》這首詩的誕生地提供了佐證”。今天隴南西和、禮縣傳唱的乞巧歌謠、民歌仍是秦地“詩經”的一種。

  李白在開元年間,途經隴南徽縣青泥古道時,寫下了彪炳中國文學史的詩作《蜀道難》。詩句“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中“青泥”就是徽縣青泥嶺。李白途經隴南時走的是長安——陳倉——青泥嶺——劍閣——蜀地的路線。陳倉道青泥嶺路段在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改道新修為白水路,現位於甘肅徽縣大河鄉大石碑村公路左側懸崖上的摩崖石刻《新修白水路記》,就記錄和讚頌了青泥嶺道路改建工程。青泥嶺又叫鐵山,是古蜀道中最為艱難險阻的一段。詩聖杜甫在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月離開秦州(今天水),經赤谷、鐵堂峽、鹽井、寒峽、法鏡寺、慄亭、青陽峽、龍門鎮、石龕、積草嶺、泥功山等地,到達同谷寓居(即隴南成縣飛龍峽)。杜甫在同谷寓居期間,全家飢寒交迫,生活的辛酸悲苦,採橡慄以食。杜甫在隴南寫下了《同谷七歌》等許多偉大的詩篇。還有王安石、蘇軾、李商隱、陸游、盧照鄰、岑參、張祐、元稹、楊萬里、李夢陽等大詩人都寫下了大量描寫隴南山水風光、社會風情的優秀詩篇。

  隴南籍詩人東漢趙壹、唐代王仁裕也留下了大量的詩篇。東漢趙壹,字元叔,漢陽郡西縣(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人。東漢辭賦家。大約生於漢順帝水建年間(126--131年),死於漢靈帝中平年間(184-188年)。據考,他的賦今存四篇,兩篇為殘篇殘句,其《刺世嫉邪賦》和《窮鳥賦》均負盛名。趙壹的著作,原有賦、頌、箴、書論及雜文共一十六篇,總為《趙壹集》二卷,宋以後失傳。現存的著作,據清人嚴可均輯的《全後漢文》載,有《窮鳥賦》、《刺世疾邪賦》、《報皇甫規書》、《非草書》以及《迅風賦》《解擯賦》和《報羊陟書》的殘句。唐代王仁裕,字德輦,唐長道縣漢陽川(今甘肅禮縣石橋鄉斬龍村)人。初為秦州判官,入蜀,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歷唐、晉、漢,終戶部尚書罷為太子少保。周顯德初卒。嘗有《開元天寶遺事》等文集百餘卷。《幼學瓊林》中有“漢晁錯多智,景帝號為智囊;王仁裕多詩,時人號為詩窖”。

  歷史煙雲消散,文化魅力永恆。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隧道,一事一物,一詩一歌,讓我們激動不已,感慨萬千,除了幾許滄桑的感懷,更多的卻是對這塊詩意浸潤的土地深深眷戀和敬重。發生在隴南大地上的非子牧馬、諸葛亮六出祁山、鄧艾偷渡陰平、吳階抗金等許許多多感天動地的故事,遍佈於隴南大地上許許多多的得天獨厚的天池、萬象洞、梅園、官娥溝、西狹等名景名勝,出類拔萃的趙壹、王仁裕等人物,隴南乞巧女兒節、白馬人、高山戲等獨特民俗,以及眾口傳頌的詩詞歌賦,是大自然和歷史的饋贈,是隴南魅力之所在,精神之所在,靈魂之所在,更是今天隴南轉型跨越發展的精神基石。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它對社會進步起著引領作用,對經濟發展起著先導作用,對社會和諧起著滋潤作用。隴南文化中所蘊含的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兼收幷蓄的開放胸懷,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獨樹一幟的創新風格,仍是隴南人民引以自豪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必將在隴南政治經濟、文化旅遊、社會生活中顯現出極大的推動作用。今天的隴南,經濟社會快速推進,特色產業方興未艾,脫貧攻堅快馬加鞭,人民安居樂業,特別是文化旅遊事業蓬勃發展。縣(區)有10餘類文化旅遊節,乞巧女兒節、白馬人民俗、高山戲等民俗活動異彩紛呈;鄉鎮有花燈戲、影子腔、民歌、詩歌朗誦等30餘種文藝賽事;村有文化廣場、村史館、秦腔劇團、鼓樂團和村辦春晚;全市有300餘人詩歌創作隊伍,有500人古典詩詞創作隊伍,詩歌創作隊伍近千人;2017年,中國作協《詩刊》社第33屆“青春詩會”暨“一帶一路”·全國著名詩人採風團赴隴南採風創作活動在隴南舉辦,再一次激發了廣大詩歌愛好者的積極性,一個充滿活力和詩意盎然的“隴蜀之城”在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和璀璨耀眼的光芒。(文/毛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