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電子垃圾」拆解廠產能利用率僅三成

一臺廢舊冰箱進入拆解線後,只需1分鐘就會被粉碎成僅有25毫米長的小碎片,這些碎片還會按照塑料、銅、鋁等類別自覺流入不同區域。在北京最大的“電子垃圾”拆解廠,這樣的高科技拆解線卻遭遇“吃不飽”的尷尬,去年產能利用率僅為30%。

北京最大“電子垃圾”拆解廠產能利用率僅三成

老百姓家裡的廢舊電器電子產品都去哪兒了?不少居民選擇賣給個體遊商,一些不值錢的產品乾脆扔掉。進入非正規渠道的電子廢物會給環境帶來巨大傷害。去年年底,市發改委等4部門啟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新型回收利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首批認定13家試點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回收。但在進社區過程中,回收“正規軍”仍面臨重重阻力。

僅六分之一廢物得到環保處理

在通州區馬駒橋一隅偌大的廠房裡,各類電子廢物安靜地躺在流水線上,順著傳送帶一步步被拆分破碎。拆解出的材料經分類打包後,工作人員通過操作電動叉車的“手臂”就能將包裹輕鬆抬起,送上4米高的立體貨架。

這種機器為主、人力為輔的拆解場景,發生在華新環保廢舊電器電子產品拆解基地。電子廢物被拆解後,9成以上的材料都可以進行回收利用。作為北京最大的“電子垃圾”拆解廠,這裡一年最多可以拆解處理150萬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但去年的實際處理量為45萬臺,產能利用率僅為30%。

不過,市場上實際產生的電子廢物可遠不止這些。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每年淘汰的廢舊冰箱、電視機、電腦、洗衣機、空調、手機已突破1000萬臺,但其中只有六分之一左右得到環保處理。

放眼全國,根據《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行業白皮書2017》,去年國內14種家電產品的理論報廢量為5億臺,但實際上,獲得資質的廢棄家電處理企業只處理了近8000萬臺,只佔到總報廢量的近六分之一。這些處理企業去年的處理能力維持在1.6億臺左右,實際處理量只有總產能的一半。

“正規軍”回收價錢沒優勢

大部分電子垃圾為何沒有流入正規渠道?目前,正規企業的回收來源多集中在政企單位,但在居民區,常年走街串巷的個體遊商才是回收主力。

昨天下午,一位收廢品的師傅蹬著三輪車,正在呼家樓街道的居民區轉悠。“高價回收洗衣機、彩電、冰箱、電腦……”印著桔黃色字體的牌子掛在三輪車前,格外醒目。

“背投電視40塊錢,滾筒洗衣機30塊錢。”一名廢品回收師傅說,他還要倒賣給打包站,每件商品自己只能賺十幾塊錢。但相比正規回收企業,這可算是高價。

以北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新型回收利用體系試點企業之一香蕉皮回收為例,在該平臺公示的價格中,背投電視和滾筒洗衣機的回收價均為10元。

香蕉皮回收負責人坦言,相比個體遊商,正規回收企業的價格並沒有競爭力,最主要的原因是成本更高。“比如司機出一次車收一臺冰箱,油費、員工工資、付給居民的回收費、稅費等各類費用加起來是260元左右,但拆解後只能賣100元左右。”

社區市場成“難啃的骨頭”

大家電更值錢,很少有人直接丟棄,但小家電就是另一番待遇了。記者拿著電吹風、檯燈和閒置許久的MP4來到常營附近的一處回收站,卻遭到了拒絕。“這些只能按塑料賣,還不如直接扔了!”回收員說。

由於擔心隱私洩露,居民的廢舊手機也更多地躺在家裡。對於這些產品來說,正規回收企業是最好的歸宿。為了改變居民對“電子垃圾”的傳統態度,正規企業也在想方設法進社區,但想打開這個市場並不容易。

香蕉皮員工小王最近一連找了5家社區物業談合作,想接手小區的再生資源,但都被拒之門外。一個更現實的辦法是,他們通過與個體回收員合作開展回收。

最近,郵局也加入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的正規軍。在水碓子郵局,大廳裡有一個綠色的回收筒,可以回收手機、電吹風等35種小家電,這裡不進行現金結算,投遞電子廢棄物的居民會獲得一枚郵票作為獎勵。如果是大家電,可以撥打回收筒上的電話或通過微信公眾號預約上門服務。

這是香蕉皮回收平臺與北京郵政進行的回收新模式探索,目前已在20家郵政網點鋪開。但記者在水碓子郵局隨機採訪發現,這種新型回收方式對居民來說還有些陌生,回收意識還有待提高。工作人員介紹,回收筒設立3天來,收到的電子產品還只是個位數。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電子產品回收利用分會秘書長於可利認為,社區是再生資源回收最難的一個環節,其癥結在於居民回收意識提升和企業渠道建設沒有結合起來。他建議,企業、政府、行業協會可搭建起可信賴的公共平臺,當小區產生的所有電子廢棄物都能通過統一的渠道交給處理企業,企業的物流成本也就降了下來,居民的電子廢棄物也會處理得更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