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文化瑰寶—「剪紙」

慶陽剪紙是流行於甘肅省慶陽市境內的民間剪紙藝術形式。慶陽剪紙,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取材寬廣,內容豐富多彩,表現手法靈活,剪紙技藝嫻熟,風格古拙質樸、粗獷奔放、簡單明快、線條洗練,與中國同類民間剪紙相比,獨具特色。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慶陽文化瑰寶—“剪紙”

慶陽剪紙,由來已久,早有影響。早在公元前3世紀-公元1世紀的漢代,隨著造紙術的發明,用紙剪人影像以代活人的剪紙藝術就開始了。到了公元6-10世紀的隋唐時代,剪紙用途進一步拓展,人們用紙剪出武將秦瓊、敬德的形象,貼在門上作為門神,祛邪擋鬼。此後,剪紙藝術不斷衍變,題材不斷拓寬,用途不斷增加,由宮廷祛邪走向民間生活。慶陽作為當時京畿之地,是剪紙藝術最先興起地區之一。後經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剪紙不斷髮展成熟。1930年,慶城縣胡仙川(女)創剪的《五福捧壽圖》在《波蘭畫報》上發表,慶陽剪紙首次走向國門。

慶陽文化瑰寶—“剪紙”

1959年慶城縣編印了《慶陽民間剪紙》一書,在西峰召開的中國“全國群眾美術現場會”上受到了專家們的喜愛和好評。1985年,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王光普的《隴東民俗剪紙》,再次把慶陽剪紙介紹給全中國。

慶陽文化瑰寶—“剪紙”

慶陽剪紙源於生活、講究情趣,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感受、氣質、觀念、習俗和文化傳承的結晶,是她們愛心澆灌的花朵。著名民俗學家靳之林先生稱剪紙藝人是“真正的藝術家”。

慶陽文化瑰寶—“剪紙”

2002年6月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慶陽剪紙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慶陽市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民間剪紙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