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了解不,美極了

“案頭清供”,大意指在室內放置在案頭供觀賞的物品擺設。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它是中國傳統文人最愛的室內裝飾,大多數擺放在玄關、案頭位置,多數會用古玩、瓷器搭配墨寶水仙等花卉植物,為廳堂、書齋增添生活情趣,體現清雅的情操。說到底,清供的目的還是為了給生活增加情趣。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清供的完整體系,產生於漢唐以後,唐宋時期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佛教傳至日本後,也把“禪房供花”的佛供禮儀帶去,成為古時家居里祭拜神佛的場所。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清供也分“有名之供”和“無名之供”。

有名之供,可按節日分,如歲朝清供;亦可按禮俗分,如壽誕清供等。“歲朝”,可見於《漢書 • 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後來唐顏師古注云:“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歲朝即一歲之始。指農曆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有慶祝新的一年開始,並預報一歲平安吉慶之意。歲朝清供蘊涵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 給節日平添了吉慶祥和的氣氛。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無名之供,是在非節日之時隨心無來由地擺上幾樣物什,比如為家居增添一點清雅韻味,在客廳、書房等案頭,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珍愛之物,如花卉,陶瓷,觀賞石、字畫、古玩、各種雕件、擺件等等,表達自己的審美喜好、情趣。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舊時文人,喜歡在書齋擺點盆景,稱之為“案頭清供”。“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

這清供不在乎是否名貴,一般是就地取材,有文房四寶,有插花、奇石、古玩擺件等。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有道是,“案頭清供是君子之心”。因為無須刻意,無須破費,心有所屬,寄託於物,自有一種生活態度或情趣在其中。

須知,有清雅情調的人,才有清雅的物什相伴,才有清雅的大情趣在;以下是文人常用的“案頭清供”

,我們一起看看……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石菖蒲—

此物自古為文人喜愛,常作案頭清供,且多有吟詠詩作傳世。菖蒲雅氣,需要細心養護,《群芳譜》記載:“春遲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又云:“添水不換水,添水使其潤澤,換水傷其元氣。見天不見日:見天挹雨露,見日恐粗黃。宜剪不宜分,頻剪則短細,頻分則粗稀。浸根不浸葉,浸根則滋生,浸葉則潰爛。”說的就是種養之道。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水仙花—

北方冬日裡的清供,水仙花確實是再好不過的。清代李漁嗜水仙如命,曾著有

《閒情偶寄》,專闢“水仙花”一章。

據說每到冬季,李漁都要令家人購回許多水仙花,並親手雕刻成各種造型,置於精美的器物中,或置於自家客廳和書房,或分送親朋好友。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花瓶—

有花還得有瓶,瓶花的質材、器型,

高濂說:“若書齋插花瓶,宜短小,以官哥短瓶、紙槌瓶、鵝頸瓶……俱可插花。”忌有環,忌成對,忌雕花妝彩。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文震亨在此基礎上繼續分出雅俗,認為插花的瓷器,可以用官、哥、定窯的古膽瓶、一枝瓶、小蓍草瓶,“餘如暗花、青花、茄袋、葫蘆、細口、扁肚、瘦足藥壇及新鑄銅瓶、建窯等瓶,俱不入清供,尤不可用者,鵝頸、壁瓶也……大都瓶寧瘦,無過壯,寧大,無過小,高可一尺五寸。低不過一尺,乃佳。”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觀賞石—

觀賞石,也就是供石,是在室內條几、書桌、案頭和博古架上擺放撫玩、清供觀賞的天然奇石。

它的性格特質是質樸堅實、典雅脫俗,最能體現中國人寧靜致遠、堅定執著、謙和待人的傳統精神。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中國觀賞石古有四大名石:靈璧石(安徽靈璧)、英石(廣東英德)、太湖石(江蘇太湖)和昆石(江蘇崑山)。現在廣西的紅水河的彩陶石、大化石、都安石,以及新疆戈壁石等後起之石異軍突起,也是相當不錯的清供石。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文房四寶—

文人的案頭清供,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離不開文房器物。文房器物也稱

“文房”,最早指的是筆墨紙硯等文具,所謂“文房四寶”是也。

後來,與筆墨情趣不可分離的文房用器大量出現,超出了筆、墨、紙、硯的範疇,如筆床、筆架等等。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文房清玩,形微體輕,與重器大件相比,實屬小器物。

然而正是這些小玩意卻又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知識載體,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它的豐富的功能,獨特的造型,以及千姿百態的製作工藝與材質,構成了一個絢麗多彩、品位高雅的藝術世界。

案頭清供,其實就是一個玩賞的物什。器物的清雅是一方面,置器有道,格古生情。

中國文人的案頭清供你瞭解不,美極了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器為人用”的理念,正應《閒情偶寄》中曰:“是無情之物變為有情”。器存韻,人出神,我們彷彿可見古代文人於歷史中賞玩清供之景,古今對話,共賞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