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真正「互相理解」 怎麼談兩岸和平呢?

最近應國臺辦之邀,筆者代表觀察者網參加“首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接下來幾天,海峽兩岸的年輕媒體人將共同展開行程。

如果不能真正“互相理解” 怎麼談兩岸和平呢?

肯定有不少網友會要求被臺灣當局欽定為“鷹派人士”的筆者,執行“文攻武嚇”任務了——事實上就連我們內部群裡一聽說領導派我,而不是“臺灣新竹人”施老來參加這個活動,都紛紛在說:“席將軍要好好執行‘戰略恐嚇’的任務”。

此前觀網也有過臺灣員工,不過這是一位“紅統派”的妹子,有時候她的觀點連我們這些“鷹派人士”都會覺得是不是有點激進……這也告訴我們,正如環球的胡總編經常說中國是“複雜中國”,臺灣也一樣是這個“複雜中國”的一部分,有些網友一看到臺灣的奇葩言論,就放大炮要“留島不留人”,那其實正中了試圖破壞兩岸人民感情的臺獨分子的下懷嘛,我們應該對臺灣人民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不能把他們當成“鐵板一塊”,毛主席不也說過嘛,要把我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

其實和臺灣當局經常宣傳的情況不同,臺灣民眾的眼界現在可是沒有大陸民眾開闊的——之前金燦榮老師就說過,臺灣媒體習慣於“碎片化”宣傳,總是關注一些特別無聊的“細節”,然後“以小見大”,引導出一個特別荒謬的邏輯。

而之前筆者和一位長期關注臺灣媒體現狀的朋友聊天,他也表示,臺灣媒體的一個特色就是“碎片化”,比如,他們的新聞內容永遠只有“某某政治人物罵了某一個事情”,然後開始沒完沒了討論,這位罵人的話裡某一句話是不是合理。打個比方,某人如果說了一句:“簡柏丞,吃大便去啦!”,媒體就會關注,他為什麼罵對方吃大便呢?簡柏丞有過設麼八卦,這位教官又有什麼八卦?吃大便有什麼壞處?為什麼不能吃大便?……

然後公眾的注意力就被集中到“吃大便”去了,而至於雙方誰有理,這件事到底該怎麼辦?似乎沒人關心。

這種“自我設限”的結果,就帶來整個臺灣社會都在關注一些特別細碎的事情。比如說大陸搞個軍事演習,那麼臺灣那邊關注的就是,是針對臺灣嗎?不是嗎?是嗎?……然後雙方吵作一團,然而實際上,最初報道這個事情的媒體根本沒搞清楚這次演習到底是演了什麼——本來是直升機進行對海面和海上空中目標進行打擊,但在臺灣媒體這裡就變成了“岸防部隊對著海面開炮”……因為“記者在演習附近地區聽到了爆炸聲”……

同樣,臺灣當局也很喜歡抓住一些報道的細節問題,就說大陸媒體“造謠”,前段時間圍繞日本地震期間的大巴車事件,就來了一出“闢謠”的鬧劇。

更有一些“獨派”媒體興風作浪,比如昨天炒作“美國軍艦到臺灣”……

這種炒作的結果呢,大陸這邊網上當然一片喊打喊殺,還有人說應該“藉此為理由攻臺”……

基本上呢,臺灣那邊的這種“碎片化”,事實上應該叫“瑣碎化”、“政治八卦化”的習慣,最終導致臺灣普通民眾對於“大局”很少有概念。

而反過來呢,其實這套“八卦化”的言論,在大陸這邊也是很有市場的,頗有不少人吃這一套,因為畢竟普通人哪有國際政治該怎麼處理的概念,反正是聽到臺灣那邊的荒謬言論,就認為“一國兩智”,要“留島不留人”了,這套言論馬上又會被臺獨媒體放大,營造大陸民眾“野蠻”的形象。

這種惡性循環,也是解決臺灣問題所遇到的一個新問題,兩岸這種因為互相不理解,而產生的誤解非常嚴重。

當然,筆者這裡說的“不理解”並不是日本動畫裡那種“只要人類互相理解,就不會有戰爭和衝突了”——如果大國領袖真能瞭解對方真實想法,只怕世界大戰就不止兩次了吧……

就說臺灣關於“大陸絕不可能動武”這件事的莫名其妙的信心吧。不僅僅是臺灣民眾,事實上連臺灣軍方都對自己洗腦的不淺。咱們之前說過,臺灣軍方有個“漢光演習”的“演習截止線”,這條線之前是劃在“國1”也就是“國道1號公路”,而今,這條線不僅沒有因為臺軍實力相對削弱而向後退縮,反而前推到了“臺15線”,也就是距離海岸僅僅4公里左右……

至於戰役想定,臺軍越來越“確信”解放軍只會在桃園登陸,因此按照其設想,他們將會一波一波一波的衝上來向灘頭陣地發起反衝擊……

而另一方面,臺軍最近連續3天進行的“空軍大規模緊急起飛”同一時間內起飛的飛機都是個位數——這距離早年間設想的解放軍一旦發起襲擊,就趕快把西海岸的飛機統統轉場去佳山基地的設想可有點遠——這樣的出動率意味著,如果解放軍真的進行突襲,臺軍空軍恐怕只能跑掉個位數的飛機,絕大部分飛機會在機堡裡被炸燬。

另外,最近筆者瞭解到一個聽起來很“真”的說法,臺軍現在在美國存了一大筆錢,到了戰時,美國將代為召集一批接受過訓練的華裔飛行員,以“1美元”價格租借給臺灣一大批F-16戰鬥機來支援臺灣,因此西海岸的機場被炸了也不怕……

額……這明顯是兩岸戰爭起碼要持續個十幾二十天的想定——如果戰爭在很短的時間內結束——從“臺15線”的設想來看,臺軍可能甚至連堅持24小時都夠嗆……那這筆錢純粹就是送給美國人了而已……

能做出這樣的離譜想定,只能說明,臺軍是在為一場他們認為“絕不可能發生”的戰爭做準備。既然大陸“絕不可能攻臺”,那麼臺軍自然就可以用這種過家家一樣的作戰計劃,堅持下去——事實上這也是因為臺軍近年來招兵困難,兵力數量根本無法滿足“國1線”抵抗所需,而對其作戰計劃的調整。

那麼解放軍這邊呢……我們不多說,但解放軍絕對是為一場“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做準備的……

當然有人說這有啥不好,豈不是讓攻臺的阻力小得多了嗎?

這裡就是另一個“理解問題”了,許多認為應該馬上攻臺,臺灣稍說幾句怪話就要攻臺的人,也太不把戰爭當回事兒……

事實上我們應該看到,兩岸的問題從來不僅僅是兩岸,這並不是說“國際上的力量”一定會如何如何,“大陸頂不住這個壓力”——大陸當然會因為這場衝突付出代價,但反過來,“失去臺灣”會讓美國的“國際信用”、“大國顏面”破產,他們“不能接受”,那難道大陸就能了嗎?

那麼,事情其實很清楚,如果不動武帶來的損害遠遠大於動武付出的代價——事情就可能發生。

而如果不理解中美兩國的實力平衡態勢,不理解國際政治是一個動態過程,不理解大國的決策模式——只能得出“大陸害怕美國,永遠不會對臺動武”的荒謬結論,進而瘋狂挑釁,甚至最終走出不可挽回的那一步——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事情。

其實,現在臺灣當局的決策過程不難理解——事實上臺灣如今並沒有真正的決策者,其政治上已經高度“碎片化”,這樣的環境,對於我們把“朋友變得多多的”是很有利的。不論未來是何種方式進行和平統一,還是走出海峽兩岸和太平洋兩岸都要付出代價的那一步,阻力都可以減小。

海峽兩岸,如何最終走向最有利於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方向,可能不僅僅是政治家、學術界的事情,兩岸的網絡新媒體——或者說兩岸的年輕人,或許更能夠超越歷史的限制因素,真正實現互相理解。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今天的活動,真正的意義,或許不僅僅是讓一批臺灣年輕人瞭解一下大陸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這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