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五胡乱华的责任到底是曹操的还是司马炎的?

江东汪郎


这事曹操真不能背锅。曹操身处乱世,用人的办法比较开明,只要是能干事的人都应该委以重任,而不仅看重名望,这就是所谓的唯才是举。“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也会被任用,这是乱世中得以迅速壮大的务实办法。曹魏时期,对胡族压制很显著,比较有名的将领是曹彰和夏侯渊。甚至有羌胡听到夏侯渊的名字都瑟瑟发抖的情况。

司马炎者,司马昭之长子也,司马昭还有个儿子也比较有名,那就是司马攸。由于司马师没有儿子就过继给司马师了。这是题外话。

司马炎也想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远的学不来,那就只能学近的,学西汉初年的封侯制度。同姓王者近40人。司马炎画虎不成反类犬,成了中国历史的笑话,他自己也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司马炎对于抗胡名将文鸳很是怠慢,这对于晋朝就是天大的讽刺。

司马炎立了“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他或许以为,二代皇帝即便不是开拓之主,只要是守成之君王朝也不会有问题,但是他错了。

外戚的争斗演变为皇室的争斗,皇室的争斗引入了胡族军队。

“九品中正制”本应该作为过渡王朝的过渡政策,而不应该长久使用,但是西晋对士族并没有改造,地方势力非常庞大(不过地方要是不庞大,东晋可能也难以建立,真是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也造成了混乱的一部分。

所以这事还是要怪司马炎。


大眼大世界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的不能再黑的一段路,生在那个年代,是人的大不幸。那个年代,百姓们的生命贱如草芥,特别是汉人,更是如此。

可是人无法选择出生的年代,如果可以选择,估计除了胡人,没人会愿意留在那个年代。

有人说,五胡乱华的罪责来自于曹操,也有人说还是司马炎的责任多一些,那么,到底谁该来负这个责任?

我们一起来看看,曹操到底做了什么,司马炎又干了些什么,也许这样比较一下,答案就会呼之欲出了。

曹操迁入了大量的胡人

五胡乱华的前面是西晋,西晋前面的朝代是三国。


对于三国,国人了解甚多,不管是正史,还是演义,都有大量的拥趸。

当然,对于曹操这个人,粉丝还是非常多的。曹操作为三国期间最出众的“CEO”,其人文韬武略,异常出色。

三国大战,打得是什么?是钱,是人,是粮。

曹操在北方,对于北方的胡人,还是收拾得比较利落的,无论是匈奴,还是其它胡人都不是“个”。

于是,曹操的重点,近在中原,远在东吴和西蜀。但,打仗是要死人的,一场仗下来,不少将士是要归天的。何况打仗不爽、攻城不爽时,一旦胜利,还会情绪化的报复杀人。这样下去,打仗多了,人的数量就跟不上了。

但人是无法再生的,新生命的成长也是一个过程,于是,曹操想到引进胡人,用来壮大自己,这点有错吗?

看起来没有错,因为一可以壮大自己实力,二可以促进民族融合。

但是,胡人不断接受汉人的影响,迁入、进步和发展很快。

所以,当五胡乱华来临时,有人说,都是曹操犯的错。

司马炎执政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司马炎是司马昭之子,早期的司马炎,也算得上是雄才大略,在其任上,统一了全国。

统一后,司马炎采取了各种改革措施,政治稳定、经济昌盛、文化繁荣,史称“太康之治”。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享受。司马炎也这样认为。于是,大力发展了几年后,司马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开始奢侈享受。至于政事,见鬼去吧!

看起来,大家都沉浸在一派祥和之中,但潜在的问题是,司马炎封了不少司马家的王,这是一个炸弹;另外,一直把西蜀和东吴作为了对手,而边疆胡人逐渐向华夏大地靠拢,聚居在华北大地,但西晋一直认为这是可以控制的。

问题终于来了,因为司马炎死了,死的时间是公元290年。

司马炎死了,谁来当这个皇帝?当然是太子司马衷,这是被历史上称为“白痴皇帝”的一个人,也许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白痴,但聪明绝对算不上。

晋惠帝司马衷刚上任一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谁愿意给“白痴皇帝”当藩王啊,都是想成就伟业的兄弟。

这一乱,分了两个阶段,第一段只有几个月,第二段却有好几年。八王之乱严重地影响了西晋的发展,不仅让国家空虚,名不聊生,而且让整个社会经济倒退了很多年。

这时候,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的控制区内的胡人,开始蠢蠢欲动。

所以,西晋的八王之乱还没结束时,胡人已经开始行动了,因为这是绝佳的机会。

先是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后是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山西离石),史称汉赵,这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之后,鲜卑、羯、羌族也纷纷先后登场,后赵(羯)、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 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南燕(鲜卑)、、夏(匈奴)等少数民族控制的国家先后建立,这个时代就此成为了五胡十六国的天堂,也成为汉族人民的地狱,因为汉人的数量快速下降,个别地区遭到了无差别的屠杀,甚至有些国家将汉人当成了“军粮”,汉人成为了“两条腿的羊”。

直到384年,鲜卑魏的建立,五胡乱华的黑暗才得以慢慢过去,从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五胡乱华”的责任还是要有司马炎和其家族来负

了解了曹操干了些什么,再了解了司马炎执政前后发生了什么,大家想必不难分辨,“五胡乱华”的发生,司马炎和其司马家族要负主要的责任。

曹操其实没做错什么,让一部分胡人内迁,也是形式的需要。

但西晋司马炎的问题在于,第一,其藩王分封,埋下了隐患;其二,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择,也成了大问题;第三,对胡的控制不利,不仅没有控制好,而且对统治区胡人的剥削也激发了胡人造反的动力。

外因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因,苍蝇从来不叮无缝的蛋,因为无处下嘴。

五胡乱华,责任就在司马炎和其家族,与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基本无关。


蓝风破晓


其实,曹丕的责任更大一些,因为他可算是九品中正制的始作俑者。

首先,这事与曹操是扯不上关系的,倒是与司马炎关系很大,因为他的腐化和在接班人选择上的错失,最终导致八王之乱。

但五胡乱华,表面上是因为西晋的腐败,加上八王之乱极大的消耗了晋朝国力,才导致的。但根本原因,其实应该是由黑暗的政治体制所造成的。而这个政治体制,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它才是导致魏晋两朝迅速腐化,汉族衰落的祸根!


其实,同样是动乱不堪,东汉末年的战乱远比八王之乱可怕。当时的中原战乱不息、群雄割据、诸侯争霸,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得中原赤地千里,人口锐减。正如当年曹操在诗歌中写道:“生民百无一”!

但是,当时的汉族却能不断涌现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物,并且还能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有效的压制周边部落和民族。比如说公孙瓒,他在中原各派势力中都排不上号。但是,他同样能吊打乌桓,称雄辽东。

可见,动乱也并非导致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

归根到底,问题其实还是出在制度上。这个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曹丕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当年为了获得氏族的支持,代汉立国,曹丕想都不想,就直接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最黑暗的时代。

魏晋统治者将人分为九等,国家选拔官吏不是靠能力和学识,而是根据门户势力。这样一来,门阀士族便彻底垄断了官场,使得国家体制迅速腐化。当时,骑兵将军不懂骑马,而司马炎更是助长这种歪风邪气的发展,甚至参与臣下的斗富。

晋朝上下奢靡成风,在国难当头,那些士族更是贪生怕死,更有不少人卖主求荣。这些才是最终致使五胡乱华发生的根本原因!


这些历史要读


肯定和曹操没半毛钱关系。

曹操时期,对北方是压着打,曹操亲征乌桓那是大胜。另外,有人提到了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曹操时期根本没这东西,这个是曹丕时期,陈群提出并推行的。所以,这事情,别赖在曹操身上,曹操不背这个锅。

再说司马炎,五胡乱华最直接的原因,也不赖司马炎。但是司马炎有间接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一下几点:

1、司马炎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制度森严。这造成了阶级矛盾深重。

2、弄了一个傻儿子司马衷当皇帝,这玩意是及其不靠谱的。

3、司马炎刚上位就封了27个王,这些王都是有兵权的,但都不和谐,一方有难,绝对不去支援。

4、司马炎带头好逸恶劳,穷奢极欲。司马炎自己就一万多个老婆。从小在爷爷司马炎,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的庇护下生活。纯粹一个公子哥,无远见。

5、没有将边患扼杀在萌芽。司马炎时期,北部、西部的民族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但司马炎并没有出兵剿灭,而是高筑墙,在统一了天下,力量得到补充的时候,就应该立马触动,扼杀这些蠢蠢欲动的萌芽,消灭于无形。为天下的长治久安提前做准备,但司马炎并没有这样做。

但是,司马炎运气好,挺过去了。到了他儿子司马衷可就撑不住了。老婆(贾南风秉政)、本家兄弟(八王之乱)开始大闹天下了,祸起萧墙啊。人家五胡可没闲着,力量壮大了,趁着中原打乱,就开始行动了。


东东历史


不怪曹操,不怪司马炎,,,怪诸葛亮。怪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引诱大家搞‘民族’和解。。。什么狗屁问题嘛?氐人在成都是以‘汉’的名义建国,匈奴人在赵地也是以‘汉’的名义建国,干脆就怪最先以‘汉’的名义建国的刘秀好了。

晋朝的时候,士人狂放而不实干,或者醉心于争权夺利,或者醉心避世隐居。庶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终于有人扯起反旗,庶民纷纷归附,怪谁?即使没有部族迁入,也会有新的‘黄巾起义’。看看东汉末年‘蚁贼’过处,绝不会比‘五胡乱华’好多少。

刘豹死后,长期质子于洛阳的刘渊回到部族,祭祀汉家宗庙,以‘汉’之名扯旗造反,很多部族人和晋人纷纷归附。有晋朝将领奔投刘渊,告诉刘渊洛阳空虚,劝刘渊攻打洛阳,刘渊许之。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三万晋朝的民壮,统兵将领因过河不便,就把三万民壮投入黄河。刘渊得知,痛斥统兵将领:‘做此天怨人怒之事,还有何面目见我?我欲杀者司马氏,细民何罪?’但是那个时代,小民就是罪!晋人残杀平民,只被怒骂残暴。部族人残杀平民,很容易引起别的纠纷。。。

刘渊父子死后,刘曜上台就说:‘我们的祖先是冒顿单于,刘渊祭祀汉家宗庙只是为了讨好汉人,我们应该祭祀冒顿单于’,于是改‘汉’为‘赵’。刘曜讨好了匈奴人,却得罪了非匈奴人。接着羯人石勒造反,独立建国,国号也叫‘赵’,这就是前赵和后赵。被某些别有用心者称为拯救‘汉族’的英雄冉闵,就是后赵的将领。也许部族人屠杀平民的行为是导火索,引发后赵的胡汉对立。冉闵发出‘杀胡令’,把后赵的羯人不分男女老幼,一杀而光,然后以‘魏’做国号建国。。。

冉闵的种族屠杀行为,在中国历史上一惯是贬多褒少,因为华夏是文明。但是近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深入渗透,很多人把现代观念穿越历史、混淆历史。。。中国自黄帝以来,就有专门的史官记录历史,五千年的历史是华夏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中国历史被混淆,将会是中国混乱之源。


夏天的虫4


曹操在世时,北方的少数民都被整得服服帖帖老老实的,一直到晋建立之前也没听说北方有什么大的的骚乱。

晋朝建立以后,司马炎前期还算较有作为,灭吴以后,他便开始腐败起来,尤其是胡乱封王和放开边禁,让大批北方游牧胡人进入中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之后的贾皇后(南风)乱政,导致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导致了五胡乱华。中原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欢迎点评。


WM晓奇


我一直认为,五胡乱华的直接责任在司马家的统治者,而起点源处就是曹操。这种说法我说了至少有三五年了。

头条里与一些谈三国的文章和评论的时候也说过之类的话。本来打算复制到这里一下的。但是实在难得翻找我自己的话了。所以这里自己只好再说说。

初,董卓乱京时,大汉皇权还在。尤其是地方诸侯拥戴大汉皇权的意识还十分强大。国家当时唯一的乱象就是董卓一个势力,没有其他。甚至制造大汉天下不稳定的外戚与阉党两派在董卓来京前就在互杀中全完蛋了(何进死于阉党计杀。阉党死于驻京校尉击杀)。董卓进京其实于这两件事根本没有搞什么稳定国家的功劳。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董卓乱京时,全国各地诸侯统一起来讨伐他,说明什么不言而喻了!没有人可以容得下这样的事情。说明大汉威严正在进行时!

注意,董卓进京的事,曹操打一开始就反对。因为他知道诸侯重兵在皇帝身边是危险的势情(危险不代表就一定要出事。好比女孩深夜搭车危险一样。关键车主是什么人。重要事再说一遍:关键车主是什么人。女孩深夜搭车固然不好,但是总有不得已的时候)。我特别强调这段,是因为曹操这位“车主”知道汉献帝进董卓的“车”很危险,而后面证明曹操自己这个车主也不是什么良民善臣。所以曹操反对董卓进京更像是一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而绝对不能说曹操是什么忠臣良吏。

继续。董卓乱京的所作所为虽然具体行为很多令人发指,但是放在国家根本层面讲危害并不怎么大!或者说远不如后来曹操所作所为来得恶劣和影响深远。为什么?因为董卓乱京没有动摇天下子民对大汉的服从意识---这才是事情性质的关键所在。因此,董卓乱京只能算牛皮癣疾。而曹操不同了。曹操后面的事情才是天下真正大乱的起点与开始!是真正的心腹大患!于国动摇了大汉的屁股不能摸的铁律,于民,老百姓真正的苦难死亡日子开始了并迅速高潮。

继续。如果曹操的脑袋像董卓一样的话,我还真不会说曹操大奸了。可惜!曹操大家都知道,此人智计过人雄才大略。他有一千个优点,却有一个缺点,就是天下不能有一点缝隙空子。只要有一丝缝,这货绝对不是裁缝补洞的存在,而是见缝插针的货色。许子将评他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真是恰如其分,一丝不差。这种货色究竟怎样感受?我必须打个比方才能使更多的人感同身受:假如你不幸与曹操成朋友,你的霉运可能就此开始!比如有一天你远门出行,拜托他照应你家人,大家自己想自己脑补这个货色会做什么事!

治世是什么?对曹操这类言,就是没有空子或者有一些空子但是不在曹操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否则!......他开撕也要把它撕成乱世!不利用他的雄才大略给你带个绿帽子的话,他曹操都会自己觉得对不住其才的。这货的肚子里,住着个极其不安分的小人。

好,继续。汉献帝终于跑到曹操这里了(其实主要是曹操有预谋的巧遇不如偶遇滴迎上去的)。这个时候,曹操本来就有机会学习周公“中兴汉室”的。但是就像美国恐怖片一样,深夜山路,一个衣衫褴褛的美女爬在公路边招车求助,遇见了曹操开车路过......大家继续脑补一下曹操会这么做!汉献帝遇见曹操还没有高兴三分钟!可曹操呢?却抓住机会把汉献帝这位美女放进地窖里做性奴去了!一关就是二三十年!可恨的是,曹操这货居然还自比周公!这货的脸皮之厚,震古烁今!中国老懒的鼻祖!碰瓷的先师!

《当曹操遇到了汉献帝》。他完全有另一个选择,就像把山路美女救回家一样。他完全可以一面安顿好献帝一面依托献帝调动其他各诸侯勤王纳捐,安安生生迎奉献帝回帝都。同时弹压诸侯中一些不安分分子,完全迅速稳定国家局势,还百姓一个安稳日子的。

但是曹操见缝插针的货色怎么可能放弃追人妇绿人夫的机会?!

曹操为了一己私利,把献帝放进了地窖里。打这一刻起,整个国家的大混乱才真正开启。

①皇帝威权真正开始衰落。董卓乱汉一上来就是把皇帝踩在脚下,当然无理,所以天下诸侯集合反对。曹操外像上一丝没有反汉迹象,所以“名分上是汉臣”而且是迎帝功臣。②实为汉贼。各大诸侯都知道他本质是挟天子(各诸侯及其谋士一点也不难对此做出正确判断),所以开始真正的离心离德。同时启发了其他诸侯的贰心与不臣。比如袁绍攻击公孙瓒,就是看穿了献帝制止不了他而曹操也不会去制止他(因为曹操正好利用此机会攻击其他诸侯为以后决战袁绍做准备。)。③如果献帝真的当政,各地诸侯互攻必然会被献帝斥责或加罪或讨伐,但是不可能了现在。于是真正的战争开始了!老百姓大难临头了。真实情况连曹操自己的词赋里都有反映。一个字,惨。全国十停人死亡九亭开始了。④就这样了,曹操这货居然后来还自比周公!这是个什么样的鬼啊?!⑤曹操把国家社稷动摇了,还直接导致百姓生灵涂炭。他激发了诸侯不臣之心,就算你后来灭了他们有正能量意义吗?!但是,这货居然后来还说什么“没有孤,不知几人称王”!这货就是掘坟鞭尸都不能解其对华夏的大罪。

汉人自此开始长期内耗,能量大减,为以后异族祸乱中华大地埋了根。大汉当年威压四方异族的威势一去不返。他曹操是分水岭。一切从他那里,开始了。

最后,总结一下结论:司马家直接导致五胡乱华,但是曹操是起点。

曹操当年如果真以周公为榜样,自居辅佐地位,然后返政于汉帝,就不会有后面的各种恶事。就算以后有恶事,你没有做错什么,也怨不到你!但是他做的一切,正相反。还有什么好说,还有什么好争论!


鲲吸抓神交DNA贵族


这个问题触摸到了魏晋政治的关键。曹操的「军管秩序」被摧毁,造成了司马氏只能形成外重内轻的格局。其他因素同时出现,导致天下分崩离析,责任应是司马氏较大。试回答如下:

一,曹魏屯田制是军管秩序的支柱

东汉亡于豪强之强,所谓「独以强亡也」。问题就出在东汉庄园农业空前发达,效率和模式均有极大提升,《四农月令》有详细描述。这是一种分工复杂的庄园经济。但它的问题是流民也空前之多,这可能与经济规律有关(人口相对过剩)。《潜夫论》谈了很多东汉后期的无业游民的浮侈。

天下大乱之后,不仅人口消灭非常严重,更可怕的是豪强之间仍然很难决胜出来一个定鼎势力。只有曹操在颖地士人和谯沛武人的支持下,利用军屯制广泛收编流民,建立起一支真正的国家军队「中外军」,其中「中军」占了八九成,归中央直管,外军驻防各地,也归中央管控(曹氏集团亲信)。

这支国家军队的支柱是军屯和民屯。但它的问题是强制劳动色彩较为浓厚,其次是垂直管理。大量的军民通过垂直的「军令」,归曹氏家族掌控。

二,屯田瓦解:内重外轻变为外重内轻

承平日久,屯田制逐步瓦解。这有两方面的动因:

一是豪强日益受不了曹魏体制的压抑。曹魏凭借军民一体的中军系统,基本上对一切豪强形成压倒性震慑。九品中正又限制了他们早已习惯的举荐抱团。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军屯逐步被各个层级的豪强侵占。

司马炎称帝后,采纳了封建方略。一是因为天下已经受不了曹氏军管体系了,二是因为敌人已经消灭,只要自己的直系亲属控制局面,就不怕翻船。

他实行占田令,废除了军屯时代的军令控制体系,将中外两军还原为普通军户,不再受到严厉的垂直军令管控,也就是结束了「军管秩序」。同时裁撤了「中军」。终结了曹操建立的中军镇摄天下的模式。

这显然形成了外重内轻格局,外军分散时没有中军多,但只要外军的几个军区(都督区)合起来,就能压倒中军。司马氏认为那些「都督数州军事」的联合军区负责人都是自己的直系亲属,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风险。但事实刚好相反,恰恰是那些掌握几个军区兵力的藩王们,发动了夺权战争。说到底,还是因为「国家军队」被废除了,变成了司马氏藩王的私人武装。

离开了作为国家军队的中军系统的镇摄,天下再次大乱。更可怕的是,由于曹魏体制的强大势能持续多年,边区胡人族群也被纳入了国家编户体系,且承受中原豪强的压力。《晋书·刘元海载记》写到「我单于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另外,众所周知,羯人石勒很小就被卖做奴工,在豪强师欢家里为奴。

庄园经济需要很多廉价劳动力,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历史咖啡


司马炎责任最大,看在好孙子面上,选个傻儿子当太子,选了个极不靠谱的儿媳妇,这个是最主要的。其次带头奢侈,象后唐庄宗灭了后梁后。第三是无远见。至于分封司马,有利有弊,后司马混战,匈奴来攻,已无力抵挡。


Lxj39388388


五胡如外邪,朝堂如人身,自身不病,外邪难侵。当时内乱,有大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