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其实很有智慧,没有他的一系列手段,满汉融合哪有那么容易

继续说这本《洪业:清朝开国史》,这次要说说多尔衮。在史书和文艺作品当中,多尔衮的形象都不太好。在清朝看来,他是一个僭越者,在汉人看来,他是一个侵略者。虽然这两个定位都很准确,但掩盖了多尔衮的另一面,那就是,他是一个有相当政治智慧的人。没有多尔衮,清朝在入关后,不可能弥合满汉在统治理念、统治方式上的差异,不可能很快赢得汉人士大夫阶层的配合,对新征服的汉人土地也很难实施有效治理。那么,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多尔衮其实很有智慧,没有他的一系列手段,满汉融合哪有那么容易

多尔衮做的第一件事,是让明朝的士大夫们相信,他将重建一个文官主导的权力系统。从进入北京的那一刻起,多尔衮就打着替明朝报君父之仇、欢迎明朝官员加入新政权的口号。这当然是出于形势需要,但多尔衮也确实有广纳人才的需求。清朝缺乏足够的人才,而人才只能来自明朝士大夫阶层。有史料显示,1644年到1645年清廷任命的9名总兵中,3人是普通汉人,6人是汉军旗人;1646年清廷任命的8个巡抚,3人是普通汉人,5人是汉军旗人。

多尔衮其实很有智慧,没有他的一系列手段,满汉融合哪有那么容易

为了吸引汉人士大夫的合作,多尔衮还耍了一些聪明手段:先重用北方士大夫,再起用南方士大夫。因为他很了解,在明末之时,北方士大夫多数不得志,同时被江南士大夫和阉党打压。1646年清朝主办的科举,在373名进士中,北方籍占了365名,几乎囊括了上榜名额。北方士大夫的抵制情绪很快就减少了,而南方士大夫也感受到了新王朝对汉人士大夫的重视,官吏纷纷投降,士人重新赶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浙江海宁的望族陈家,这个家族就是在这一代的陈之遴降清后开始富贵。从16世纪到19世纪,海宁陈家出了208名举人、进士和3名大学士,甚至传出了乾隆是海宁陈家人的谣言。为了控制汉族士大夫,多尔衮还采取了让辽东时候归顺的汉人执掌上层、让新归顺的汉人主理地方的策略。

多尔衮其实很有智慧,没有他的一系列手段,满汉融合哪有那么容易

这样一来,汉族士大夫们觉得,清朝做了明末做不到的事。在明末,正是因为阉党干政,崇祯用人随意刻薄,士大夫们觉得治国平天下的大志难伸;现在,宦官不再干政,党争也没有了,士大夫阶层似乎可以建立文官制度一展雄心了。这样一来,明朝士大夫一方就向清朝输入了更多、更细致的治理经验。

多尔衮其实很有智慧,没有他的一系列手段,满汉融合哪有那么容易

多尔衮做的第二件事,是按儒家的“大治”标准,清除了明朝的部分弊政。多尔衮减轻了百姓税负,这在当时是有风险的,因为江南反清武装还在行动,清朝军费开支很大,新归顺的大批前明官员也嗷嗷待哺等着俸禄。多尔衮这个时候冒险压缩钱袋子,表明他有政治远见。同时,他开始丈量土地,兴修水利,这些事自明朝张居正之后就再没人做过。他还恢复了明末废弃的、导致李自成等人起义的国家邮政系统。对于明朝官民痛恨的宦官,多尔衮也表明了鲜明的憎恶立场,他宣布,凡是自己阉割想当太监的,一律斩立决。这些措施的实施,让明朝官民开始觉得,虽然清朝是异族,但完全是按儒家在行事。

多尔衮其实很有智慧,没有他的一系列手段,满汉融合哪有那么容易

多尔衮做的第三件事,是统一用明律作清朝的司法体系,允许满汉百姓有条件通婚。当时,清朝没有什么像样的法律体系,多尔衮很开放,下令一律按明律审判。对于清朝法律中与明律有不同的部分,多尔衮专门下令以明律为准。如此一来,大大减少了清朝在中原推行社会治理的成本,前明官员们发现,除了发型服饰和一些清朝色彩的政治语言变了,其他没什么变化。1648年,多尔衮又告喻礼部,以后如果满汉家庭想联姻,“听之”,只需要报备即可。他同时告诫满人,除了正式的妻子,不得利用特权另占汉族女子。所以,虽然当时满强汉弱,许多汉人还冒充旗籍谋生,但满汉之间的等级门槛还是有所降低,满汉之间的饮食习惯、民间习俗、语言等等,也开始加快融合。今天我们说的普通话里,从腔调到用词,仍有许多满语的痕迹。

多尔衮其实很有智慧,没有他的一系列手段,满汉融合哪有那么容易

从上层建筑的用人制度、统治方式到民间的风俗习惯,在多尔衮主政时期有了非常迅速的交融。所以,虽然多尔衮主政期间也做了不少坏事,比如清朝贵族抢夺汉人的土地庄园,屠杀江南反清义士,不许汉族官员在权力架构中与清朝官员平权等等,但是建立起了一套以汉族制度为蓝本的新的统治秩序,也通过满汉之间的缓和,降低了清朝政权的异族色彩。

多尔衮其实很有智慧,没有他的一系列手段,满汉融合哪有那么容易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