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化通证成为新风口?STO时代未必来临

1C0已经成为历史,而STO(Security Token Offer)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

有人说,起因是V神为了挽回ETH价格探底191美元的颓势(比照今年最高点1389美元),为了再造以太坊而提出的“新概念”。

在概念上,STO是“Security Token Offer”的缩写,意指证券型通证发行,其目标是在一个合法的监管体系(比如美国SEC)下,进行token的公开发行。换一个说法就是Token的发行承认具有证券的属性,接受各国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

证券化通证成为新风口?STO时代未必来临

而其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

ICO和IPO的权衡,在自由和监管中间取一个平衡。

区块链的行业的人实在没有出路了,干脆你说我是证券,我就认了吧——大概是这么个故事。我们看看STO的具体差别就能更进一步明白了。

与ico、ipo相比,STO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截止至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放宽有关发行证券类代币的证券法。

例如,在马耳他,正在拟定的金融工具测试法案,证券类代币发行方有义务通过此项金融工具测试并适用“虚拟金融资产法”。

例如可转让证券,货币市场工具,集合性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或碳排放配额型的代币仍然存在根据现有的金融工具市场指令进行监管。

因此,在证券化代币仅仅将传统证券进行代币化(例如,公司中的股权进行代币化)的情况下,从现行法律和监管的角度,进行STO几乎没有优势。 STO不是允许发行人绕过现有证券法的灵丹妙药。

证券化通证成为新风口?STO时代未必来临

当然,STO还是有所优点的。例如使得资产的公开发行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可极大的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解决资产变现难的问题 、更合规和便于监管、 可以加速资产的全球流动 交易的连续性。

从韭菜的角度,这几个有点其实吸引力都不强。从政府的角度,看上去不错(其实STO是政府监管的,一种希望被监管部门接受的心理)。

但有很大的问题,第一条和第四条是有些实质性内容的,这也是区块链的技术带来的保障,然而技术和人怎么结合呢?技术和监管政策怎么统一呢?出现问题谁来解决呢?一系列的问题不会比IPO的场景少,都需要解决。

例如。谁来呢?只能是具有最大共识、最强暴力的政府。不然,作为投资人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证。

千币归零,韭菜们还会继续相信披着羊皮的STO么?其实无所谓造出新的概念,多讲讲怎么落地、怎么应用,这样大众的认可应该会来的更早一些。

事实上,如果我们足够明智,就可以发现ICO、STO是更加高明的众筹,本质上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大潮下,降低使用门槛,提升用户量的手段。

抛开传统证券投资的各类审核步骤,只需要私钥、公钥,以此来降低门槛。

而将这些不具备做出理智投资决策的人群吸引进来后,后续的安全问题,证明问题等往往不再他们的考虑之中,并且这些问题通常都是比较难以解决的。

暂时来看,如果各种O们只是想着,如何让更多的“韭菜”进来,而不是将后面的问题都解决的话,也只能定义为割韭菜的行为。

证券化通证成为新风口?STO时代未必来临

在这个漫长的市场寒冬中,重要的不是创造概念、牵强附会,重要的是真正的踏实做应用,做行业解决方案。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区块链的技术。

这一点,像微软、腾讯这样的大公司,都有一些落地的尝试,这都是良好的开始。让我们回归做产品的心态去做区块链,不要总想着割一把。

如果只是不断刷概念,没有真东西的话,那这个行业永远无法达到最初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