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與周易究竟有什麼關係

周易包氏學之文王與易

文王與周易究竟有什麼關係

周之代殷,此盛彼衰,運氣使然。對比殷之末幾代,與周之所以立的幾代,難免不讓人唏噓感嘆!

周至古公復興,修德立業;殷帝武乙好獵而狂妄,射天被雷震死。

古公生子三人,長曰太伯,次曰虞仲,少曰季歷。季歷生子姬昌,被古公認為有祥瑞,家族當興旺。太伯與虞仲“文身斷髮”、“亡入荊蠻”、“以讓季歷”(引自《史記。周本紀》)。季歷繼承古公事業,篤行仁義,得到諸侯認可。姬昌繼承季歷遺志,已貴為三伯之一。

武乙繼承了太丁之位,太丁似乎默默無為,帝乙則太過狂妄。殷周之際,周有武王、周公,殷商有帝辛、微子、箕子。

武王仁孝篤厚,為諸侯所愛戴。帝辛似乎更加了不起,《史記。殷本紀》說他“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手格猛獸”,真可謂是文武全才。只是這個人優點出眾,缺點也更突出,譬如自以為是、好酒貪色、殘暴不敬鬼神等等。

帝辛,其實並不辛苦,天下人叫他“帝紂”。帝紂可謂是中國歷史最為昏庸無道的帝王的代表。只要自己快樂,天下反對的人都應當死,不管是誰!可惜他的對手是老謀深算的文王與銳氣如虹的武王。

歷史變革,必須改旗易幟。周的大旗的樹立雖然是在武王手中,實際上文王在位五十年,已經為周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掃平了所有的障礙。

文王的事業,我們可以從《史記。周本紀》中瞭解個大概。這一小節我們重點探討文王和《周易》的關係。

關於文王與《周易》的關係,《史記》提到了兩點:一是“周本紀”說“其國安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一是“太史公自序”說“昔西伯拘羑(you)裡,演《周易》”。

事物總不會憑空產生,總是厚積薄發。西周的積累,到文王的時候,不可謂不深厚了吧。將《乾坤》易作為文王推演《周易》的依據,可謂是合情合理。

西伯被拘,發生在他的晚年。被釋放之後,真可謂猛虎歸山:“明年,伐大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看國”;“明年,伐鄰”;“明年,代崇侯虎”;最後營造豐邑,“徙都豐”。他人生最後的幾年,成績斐然。是什麼堅定了他的信心,果斷出擊呢?

除了勢力的消長,除了人心的向背,更在於他推演出了《周易》,這是萬世不拔之功,是天道所向!

文王身心最為放鬆的時候,一是居於安裡之時,一就是拘於羑里之時。安為宅內有女,羑為放羊很久,裡為田土範圍有限之地。推演《周易》的苦工,一在早年,一在晚年。早年有《連山》易、《乾坤》易可以學習,晚年涉世已深能夠推陳出新。

文王是如何推演《周易》的呢?

首先要明曉前代易學各自的優點與不足。大禹是在父親鯀治水失敗的基礎上,打破五行的框框,推演出來了一條通天大道,這條大道總結了歷代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一度被視作金科玉律不可動搖。後來隨著私有化思想的發展,治理天下的大法似乎過時了,商湯應運而生,以生殺的思想主宰社會。這就是我們後世的管理手段——獎勵與懲罰。生要廣眾,殺要有度;可惜天下到了商紂手中,殺伐無度,民不聊生。周的治理辦法比以往有了巨大的進步,那就是對於人心的規範,即道德仁義。

思想的完善與否,就體現在易學上。《連山》易以六十四數方陣為體,僅八大卦與數所表示的“象”有些相像,其餘都是邏輯性的推理,完全脫離了數象這個根基。《歸藏》易以八氣組成自然的框架,以八氣的組合反應社會上各方面的事物,幾乎完全脫離了象數的根基,而是以“氣”作為主導。《乾坤》易是對自然現象的重新探索,和《歸藏》易一樣出於《連山》易,但是卻走向不同的道路。《乾坤》易與《歸藏》易相比較,前者重視天地自然之道,後者重視人道,周要取代殷商,必須以一種更完美的姿態取代《歸藏》易的存在,這就是《周易》。

其次要鼎立新的八卦。前面我們分析了不同易學體系八卦的不同,如何產生新的八卦呢?我們看六十四數方陣圖,大禹發現了逢九必重卦的現象,之後的各代易學都是隻是對上下兩卦的次第重疊,似乎沒有挖掘更深刻的內在東西,譬如陰陽爻、數象蘊藏的更多的道理等等。

陰陽爻是文王的新發明。《連山》易的兩種卦畫,就像山水的不同;《歸藏》易的兩種卦畫,直接被忽略作用;《周易》繼承“氣”的思想與“象”的思想,發明了陰陽爻的概念。爻為上下的交合,陰陽爻的不同交合形成八卦,八卦的不同交合形成六十四卦。這種新概念的產生,對於數的本質認識的更為深刻,在無形之中,數象與理成為一個完美的體系。

文王的八卦,只需要對伏羲氏發明的太七之數重新定位、命名,就會形成新的八卦。文王的祖先創造的《乾坤》易——“乾”、“坤”兩字的創造,為文王起到了示範的作用,被文王直接拿了過來。如果數字七為“天”為“乾”的話,數字零就為“地”為“坤”。

數字五的形象最早就是“火”的象徵,火是光明的、亮麗的,因此就創造了“離”。離字比較有意思,下面像灶臺,中間像鍋,上面像鍋蓋,簡直就是燒火造飯的形象描述。

數字二的符號是最早的“水”字的形象,文王予以“坎”的命名。坎字拆開為欠土,土少水才會匯聚。

這樣東西南北四正方位確定。數字零與數字二之間為數字一,主導西北方向。數字一的形象,在《連山》為“伏山”之象;《歸藏》易西南方向為“山氣止”,西北方向為“天氣歸”;自然現象山氣只有在秋冬之交才會終止,因為“天氣歸”,草木凋落。再看數字一的形象,一個陽爻升的最高,必須停止,不如此就會突破三爻的框框,能阻止的最好的就是大山,因此數字一成為“山”的代表。山又被起了個名字“艮”。艮字右上角是被推翻的山,左下角就像一個人推著犁耙,很有意思,山阻止了人前進的步伐,就用犁耙開山。

數字七與數字五之間為數字六,主導東南方向。《歸藏》易的東南方向為“火氣長”,因此春暖花開、鶯歌燕舞,況且經歷了冬的嚴寒,最為人所喜悅。喜悅的表情,面露光澤,眉飛色舞。《歸藏》易“木氣生”下面就有“生育澤”,木與水結合就會光澤,用來形容春暖花開最為貼切。兌字簡直就是人眉飛色舞的刻畫。上面兩點如眉,下面兒字就像裂開的口。澤表現自然事物,兌表現人的感受。原來這樣才是天人合一。

東北方向,在《歸藏》為“木氣生”所在。木氣要生,必須要有雨水。下雨的標誌就是打雷。數五之前當為數四,因此數四的符號就成為“雷”的代表。雷為雨水澆于田地。雷又被對應了一個“震”字。想要雨水滋潤田地,必須符合下雨的時辰,震字就為雨辰。

數字二之後是數字三,方位西南方。“風”字為兩股氣的交合。經歷過炎夏的酷暑,最渴望秋風的涼爽,因此數字三的符號成為風的代表。風的另一個名字為“巽”。巽字最上面像是兩股捲起的風,中間為草,下面似乎是一個平臺;兩股風共舞,草葉紛飛。

再者是如何為六十四卦命名。

《周易》形成六十四卦體系,是對前代的繼承與發展。

從《連山》易那裡,繼承了數與山川相像的靈感來源方式,之後汲取了兩兩配對研究事物的方法,並將天地陽陰雲氣直接拿過來做實驗,形成了《乾坤》易。

從《歸藏》易那裡,效仿以五行主導的八氣說,變為以陰陽為主導的八氣說;卦的創作,既要有代表性的自然事物,也要有相對應的社會事物,天人相應的思想被突了出來。

《乾坤》易八卦兩兩配對研究,如在上的天與在下的地,在上的日與在下的月,在上的山與在下的川,在上的雲與在下的氣。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性格,通過兩兩的交合,就會形成新的代表性的事物。

六十四卦的命名,是邏輯思維的深化,是建立在對八卦的命名的基礎之上。譬如六十四卦的乾卦,天與天結合還是天,就像水與水結合還是水一樣,沒有本質的變化。乾與坤結合,就會形成兩種情況:乾在上,坤在下,為天地否卦;坤在上,乾在下,為地天泰卦。為何天地為否、地天為泰呢?否字為“不”字掛在“口”上,是否定。為什麼要否定?因為陽爻欲上陰爻欲下,上者上下者下,就不會交合,不交合則背道而馳,是一種不好的情況。為什麼地天而泰呢?就是陰陽爻交合了。泰為安泰,打個形象的比喻,妻子和丈夫交合了,就會和和美美,不交合就會吵架。泰就是和美的意思。泰字下面類水,上面為春字頭,一池春水,當然是十分祥和的現象。再就是,春字頭如三人,兩長一短,如夫妻與孩子,沒有孩子,居家過日子就不會安泰。

其餘六十四卦的命名,我們在其它章節再予以探討。歷史的真實情況是否如此,無可考據,但是我們已經知道,沒有以上的三點,就不會形成《周易》。《周易》所填充的資料,為殷周之際的史事,最晚不晚於武王的兒子成王,因此《周易》的產生,也應看作是這一時代的產物。至於名字、卦爻辭是否變遷,有一點是確定的,萬變不離其宗,所以我們不需要過多的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