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仙境月寨,茶香幽如梔子花:鐵觀音的「弟弟」——本山茶

在這片因安溪鐵觀音而聞名世界的神奇土地上,共有44個茶樹良種,被譽為茶樹良種寶庫。1984年11月,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首批認定的30個國家級良種中,安溪縣就佔了6個,除了安溪鐵觀音,還有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佔。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將循著茶香,去探尋安溪名山名茶中的好茶足跡,看看那些美好的茶樹良種如今又都是什麼模樣。今天,就讓我們說說安溪鐵觀音的弟弟——本山。

誕生於仙境月寨,茶香幽如梔子花:鐵觀音的“弟弟”——本山茶

與鐵觀音同發現於安溪南山本山茶發源地月寨如仙境

安溪西坪南山是中國鐵觀音的發源地,同樣在這裡,在西坪堯陽村南山頭,有一個名為“月寨”的美麗仙境,當地人用鐵絲線將一株茶樹層層保護起來,那便是本山母樹。

在《安溪尋茶記:名山名茶名人》中寫道:“南山的土壤多為礫質土壤,土層厚,富鉀、錳,酸度適中,通氣、水好。南山坑澗眾多,星羅棋佈的坑檢藏風聚氣,周邊峭石林立,雲霧籠罩,簡直就像一臺天然的空調,夏季茶樹可避免陽光直射,冬季可躲避西北寒風,並且巖隙流水保持常年供給,為茶樹生長提供了極佳的地理環境。”

誕生於仙境月寨,茶香幽如梔子花:鐵觀音的“弟弟”——本山茶

月寨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整座古寨呈“月”字形,木窗精雕細鏤,廊牆雕繪細膩華麗,時常籠罩的煙霧裡,寨子裡的人以茶營生。

據月寨《寨史》和王氏族譜記載,清朝年間,月寨族人王圓醒上山砍柴,提早備炒茶燃料,走到南山時發現在石峰中有株茶樹與眾不同,極為茂盛,茶芽茁壯呈紫紅色,葉色微黃帶綠,樹姿開張,便帶回家培育,王圓醒也因此成為本山茶的發現者,因飲在本鄉之山麓上名為“本山茶”,也稱“圓醒種”。

本山形似觀音,看差異就看梗 “小號觀音”梔子花香顯

從成品茶外形來看,本山和鐵觀音差異不算大,還稱得上“近親”,所以有人喚它“小號觀音”或是“觀音弟弟”。但要分辨還是有訣竅的,就在茶梗上。

本山的茶梗細而長,一節一節的,很像竹節。乾的鐵觀音茶梗,一折就斷,斷面整齊,決不拖泥帶水。但是本山的幹茶梗,無論怎麼折,斷面邊緣都會有帶著一些茶梗表皮粘連著,也就是所謂的“肉斷皮不斷”現象。

王圓醒第六代孫王嶽良告訴記者,當時王圓醒找到本山後,製出的成品茶友仙蒲花的獨特香味,茶水甘醇。仙蒲花便是大家現在所說的梔子花,本山茶香氣高長馥郁是它最大的特點,略似觀音味,但韻輕淡,滋味鮮爽醇厚。製茶高手做出的本山喝起來有時候可與鐵觀音媲美,其實只要本山和鐵觀音一起泡,還是很容易分辨。相比鐵觀音而言,本山不那麼嬌貴,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和抗蟲害能力,產量也高,香氣還高長。

王圓醒找到本山茶後,種植的數量並不多,鄉親們喝了都很喜愛,也希望能夠種植。圓醒為幫助鄉親達成願望,採用茶樹堆土壓條法,使茶苗不離母樹,確保茶苗成活率並保持茶樹原本的質量,到了19世紀末,本山漸漸傳至全國。

新中國成立前,東南亞不少國家都有月寨寨商經營的本山茶茶行,由於茶葉暢銷,茶商們爭先恐後,大都在茶葉初制至中半尚未烘乾,就爭著訂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