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中秋:江上明月共潮生


詩畫中秋:江上明月共潮生


記者 陳友望

每到中秋,我們總會很自然地想起杭州的“老市長”蘇東坡。飲酒賞月,借月抒懷,自是他的拿手好戲,一曲“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讓多少詠月詩詞黯然無光。而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正逢錢潮浩蕩的天下奇觀。蘇東坡錢塘觀潮,又說,“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今年八月十八的錢江潮,更是了得,恰逢颱風“潭美”來臨,不知會是怎樣的洶湧壯觀?再說書畫,三希之一的“中秋貼”,誠為書壇至寶;而自宋馬遠“月下把杯圖”以來,中秋賞月、錢塘漲潮的繪畫題材層出不窮,各自精彩。中秋時節,賞月觀潮,讀詩論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推窗望月,細賞“中秋帖”

蘇東坡中秋愛賞月作詩,他的朋友米芾更留下了有關“中秋佳節”的書法典藏名跡。藏於北京故宮的“中秋帖”,高27釐米,寬12釐米,接近一張A4紙大小。尺幅雖小,這可是乾隆爺的御書房最珍愛的寶貝,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一道珍藏於養心殿的西暖閣。因藏有這三樣稀世珍寶,此閣易名為“三希堂”。而宋周敦頤曾有“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的說法,乾隆帝或許藉此要自己向聖賢看齊吧。

詩畫中秋:江上明月共潮生


中秋時節,咱也來讀讀“中秋帖”。統共22個字,卻甚難讀懂,其字曰:“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論怎麼斷句,好像都讀不通順。其實,讀不通順就對了。曾經,“中秋帖”在相當長時間內被視作王獻之的真跡,現在學界已公認,“中秋帖”並非王獻之真跡,而是北宋米芾節臨王獻之“十二月帖”,他不管文意,隨意“割”著臨,臨著臨著就變成了語句不通的“中秋帖”。

“中秋帖”可謂米芾對王獻之作品創造性臨摹的傑作,行筆痛快,線條豐潤圓熟,筆勢奇逸奔放,連綿飛舞,人們稱此帖為“一筆書”之祖。米芾作為尚意書風的巨匠,以晉為歸,追求氣韻高古,主張“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他一改唐人臨摹二王真跡的寫實性臨寫,把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意趣揉入書法作品之中,將個性揮灑得淋潤盡致,極富創造性。作為“一筆書”,強調的是“勢”和“精神”。如果臨摹之,確然需要先來美酒一杯,激活心靈,再去追蹤和感受米芾那痛快淋漓的創作心態。推窗望月,坐而揮毫疾書,豈非圓月下的風雅美事?

中秋讀帖臨帖,應景的還有兩件。藏於故宮博物院宋徽宗趙佶的“閏中秋月帖”,寫的是一首七言律詩,勁健挺拔,華美嫵媚,是“瘦金書”中偏於柔美的風格。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米芾的“中秋詩帖”,全名為“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為草書。帖中,米芾共書詩文兩次,中間自批雲:“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不想癲狂如米芾,對自己書法卻如此嚴謹。

月下把杯,畫呈千古事

中秋之夜,仰望星辰,遐想無邊,人們將一首首婉約的詩詞,一幅幅唯美的書畫,一個個美好的故事都給了那一輪明月。

中秋賞月當然離不開畫。南宋四家之一的馬遠留有傳世精品“月下把杯圖”,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輪圓月高掛空中,畫中主人,手中把杯迎友,舉止文雅,面如春風,旁有四童僕,整幅畫面六人,內含筆墨神態各異,頗具生動真趣。月下空曠的山林是那麼的幽雅靜謐,然而月色中,依舊擋不住這歡愉間的良辰和美酒。畫上有題跋,“相逢幸遇佳時節,月下花前且把杯”,為宋寧宗皇后楊氏親書,也是很有故事的了。

詩畫中秋:江上明月共潮生


喜歡月下對飲的還有明代的傑出畫家沈周。他多次邀人在其隱居之地有竹莊賞月度中秋,並留下了畫作,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即藏有一幅他的“十四月夜圖”。最著名的當數“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圖卷由畫面與書法兩部分組成,長達十餘米,可稱沈周書畫作品中的皇皇鉅製,曾在北京保利5週年秋季拍賣會以1792萬元成交。畫面山水清勝,竹樹橋亭,明月高懸,景緻幽靜,沈周在“有竹莊”內的平安亭,與友人中秋飲酒賞月。而書法部分則是沈周滿懷激情的七言律詩,抒發其中秋賞月時的心情,結體嚴整,筆法沉著穩健,蒼勁老練。整卷書畫詩文相映成章,堪稱詩、書、畫三絕。

皇宮裡,如何賞月?郎世寧“圓明園十二行樂圖”之八月賞月可見分明。雍正帝為此畫題詩曰:“壯月江潮久不平,何為驅扇畫流螢。我來即是弄潮者,幾個中年不靡聲!”

詩畫中秋:江上明月共潮生


“圓明園十二行樂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畫者郎世寧是意大利人,為雍正、乾隆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他將西洋繪畫的風格與技巧帶入了宮廷。“八月賞月”畫面展現的是雍正皇帝和他的家眷以及大臣們在圓明園福海賞月的場景,一輪明月倒影水中,天藍月明,月色分外清明皎潔,臺上正舉行盛大宴會,閣樓女樂吹奏著琴笙,庭院平臺上,人們賞月觀花,漫步閒談,一派昇平和樂的融融景象。

從唐代開始,關於嫦娥奔月、吳剛伐樹、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傳說廣泛流傳,漸漸地中秋節從北宋開始固定下來。近代著名畫家張大千筆下“嫦娥”,其中一幅正是中秋時所繪,這嫦娥造型,取之於生活中的少婦少女,月桂樹下的嫦娥懷抱玉兔,神態和安,給人以親近之感。

月夜看潮,壯觀天下無

中秋圓月的數日間,在杭州還可見一大奇觀,就是錢塘潮。蘇東坡《觀浙江濤》詩云:“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離開杭州後,蘇東坡還是念念不忘浙江潮,其晚年《觀潮》詩云:“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比蘇東坡晚一百多年的南宋著名畫家李嵩,畫了不少中秋觀潮圖。如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扇面“月夜看潮圖”,從造型藝術的角度描繪了中秋錢潮的壯麗景觀,其上題款有蘇東坡的兩句詩,“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詩畫中秋:江上明月共潮生

南宋 李嵩 月夜看潮圖


畫面上,皓月當空,清光如水,透過高閣的脊簷欄杆,但見潮峰奔湧而至,彷彿“玉城雪峰,際天而來”。圖中波浪翻滾,尤見精彩,畫家以簡明流暢的筆法和醇潤的墨色,輔以透明的淡色,來勾勒、渲染、烘托出洶湧波濤。畫中臺榭亭閣,花木奇秀,纖毫畢現,歷歷在目,多人佇立觀賞卷湧而來的浪潮,充分展示了當時杭州人中秋夜觀海潮的壯觀情形。

這件作品署有“臣李嵩”,還有一件藏於北京故宮的山水長卷“錢塘觀潮圖”,採取一水兩岸自然分疆法,描繪近岸房舍櫛比林立,煙樹悽迷,對岸雲山連綿,輕勾談染,朦朦朧朧。線條纖細,用筆草草,不拘一格,與“月夜看潮圖”風格不同,也有人懷疑非李嵩所作。明代周臣的“觀潮圖”,描繪了高士臨軒遠眺江潮的情景。清代宮廷畫家袁江的“觀潮圖”,與李嵩的“月夜看潮圖”構圖都是對角線,通過強烈的虛實對比使洶湧的海潮更加具有震撼力。


詩畫中秋:江上明月共潮生


當代善畫錢江潮的,最著名者是前幾年去世的畫家孔仲起,畫了五十多年的錢江潮,人稱“孔潮水”,他發明的雲皴法、弧勾法、短線法、水彩潑墨法等技法,筆下的潮水、海水有鋪天蓋地的磅礴氣勢。


詩畫中秋:江上明月共潮生

孔仲起 浙江潮 局部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身離杭州,白居易心裡總是帶著杭州。月下的錢江潮,不論是眼中還是畫中,那氣勢,那聲色,噴珠濺玉,誰又能忘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