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下的清華園 帶你觀不一樣的清華園

清華走過107年風霜歲月。她帶著莘莘學子在戰火中遷到長沙,再搬到昆明,最終在清華園紮根盤結。如今的清華大學,當日的早期建築還安定矗立著,發展的腳步也紮實刻印著。清華用為祖國送的人才證明百年名校的初心與執念,書寫改革開放的筆痕,可在名家校友們筆下與心中,她始終是那片柔軟的大花園。現以昔日大師筆下之清華園,配以今日的校園風光,作此文,願你感受到這座園子的生命意識、這份文化的生命力,不論走了多久,依舊不忘初心。

名家筆下的清華園 帶你觀不一樣的清華園

“到處是讀書遊息的好去處。”

一所千把畝的王爺園子裡住上起初只二百幾十個學生。最多的時候也不過五六百人,居住與遊息的條件是足夠寬敞的。鐵床、鋼皮繃、厚草墊,四個人一大間,另有自修室,各有固定的書桌,後來學生多了,自修桌才併到臥室裡;圖書館裡的座位一直有富餘,池邊、林下、土山坡上的石磴,到處是讀書遊息的好去處。滿園是花木,九秋的菊花,除園藝工人廣泛地培植外,又有一位姓楊的搞齋務工作的職員出色當行地加以指導,尤為量多質美,據說極盛的一年曾培育到兩百個品種。記得每年暑假回家,一到開學期近,就一心指望著返校。潘光旦 《清華初期的學生生活 》

收錄於《文史資料選輯》第31輯,1962年7月

名家筆下的清華園 帶你觀不一樣的清華園

1950年代的聞亭鐘聲

名家筆下的清華園 帶你觀不一樣的清華園

名家筆下的清華園 帶你觀不一樣的清華園

“一點半是噹噹·當,兩點半是噹噹·當·當·當。”

聞亭 · 春

荷花池的東北角有個亭子,這是題中應有之義,有山有水焉能無亭無臺?亭附近高處有一口鐘,是園中報時之具,每半小時敲一次,仿一般的船上敲鐘的方法,敲兩下表示是一點或五點或九點,一點半是噹噹·當,兩點半是噹噹·當·當·當。餘類推。敲鐘這份差事也不好當,每隔半小時就得去敲一次,分秒不爽而且風雨無阻。

清華園以西是一片榛莽未除的荒地,也有圍牆圈起,中間有一小土山聳立,我們稱之為西園。小河經過處有一豁口,可以走進沿牆巡視一週,只見一片片“蕉葦被渚,蓼蘋抽涯”,好像是置身於陶然亭畔。有一回我同翟桓赴西園閒步,水閘處聞潑剌聲,俯視之有大魚盈尺在石板上翻躍,乃率蹇裳跣足,合力捕獲之,急送廚房,烹而食之,大膏饞吻。

梁實秋 《清華七十》

收錄於《老清華的故事》,1981年

名家筆下的清華園 帶你觀不一樣的清華園

讀在聞亭(王左夫 / 攝)

名家筆下的清華園 帶你觀不一樣的清華園

名家筆下的清華園 帶你觀不一樣的清華園

“只聞初夏夜晚不時從後池塘傳來低沉而單調的蛙鳴聲。”

如今的靜齋(苑潔 / 攝)

晚十一時熄燈後的靜齋一片寂靜,只聞初夏夜晚不時從後池塘傳來低沉而單調的蛙鳴聲。催人入眠。靜齋北側朝東約三十平米一間長方形的客廳,為女生宿舍所獨有,頗令男生羨慕。客廳三面靠牆擺著兩套紫色的皮沙發,朝東三扇大玻璃窗蒙上白窗紗,兩邊垂掛著醬紫色窗簾,光滑的地板上鋪著深淺相間嵌有幣圖案的地毯,廳室顯得典雅協調。

鄭秀 《校園中的家——憶八級女同學在靜齋 》

收錄於《清華校友通訊》復13期,1984年4月

名家筆下的清華園 帶你觀不一樣的清華園

“我感激‘水木清華’這美妙無比大花園裡的花花草草。”

北院草坪

我感激“水木清華”這美妙無比大花園裡的花花草草。在想到頭痛欲裂的時候,我走出圖書館才覺得春風、楊柳、淺溪、白石、水波上浮蕩的黃嘴雛鴨,感到韶華青春,自由的氣息迎面而來。奇怪,有時寫得太舒暢了,又要跑出圖書館,爬上不遠的土坡,在清涼的綠草上躺著,呆望著藍天白雲,一回頭又張望暮靄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紅的遠山石塔,在迷霧中消失。

曹禺 《“水木清華”與〈雷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