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家房企上半年拍地支出近萬億元

截至7月18日,全國熱點城市土地市場繼續成交集中,50個熱點城市賣地超過2萬億元,同比上漲35.3%。其中,50個城市中有25個城市是三、四線城市。

50家房企上半年拍地支出近萬億元

 龍頭企業拿地顯著回升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碧桂園、萬科、保利地產、龍湖地產和華潤置地等公司權益拿地總價居於前列。碧桂園前6個月通過招拍掛市場拍得土地274塊,權益規劃建築面積達到3288.9萬平方米,權益拿地總價達到873.8億元,拿地均價為2657元/平方米。碧桂園無論拿地數量、規劃面積和拿地總價均位於榜首。中國恆大權益拿地金額位於第十,但公司拿地樓面價格僅為1925元/平方米,僅次於富力地產的1755元/平方米,下沉三、四線城市的趨勢明顯。目前平均拿地樓面均價最高的是恆隆地產,今年5月恆隆地產以107.3億元總價競得杭州百井坊地塊,成交樓面價55285元/㎡,這也是恆隆地產上半年在土地市場的唯 一一次出手。

近期多家地產公司公告顯示,6月銷售向好,部分房企拿地力度加大。萬科A、保利地產等公司6月拿地項目數目和金額環比出現明顯上漲。

房地產分析師張大偉表示,5月以來,熱點城市成交量有所恢復,環比出現明顯上行。其中,一、二線城市房價基本平穩,三、四線城市價格上漲明顯。在這種大趨勢下,大量的中型標杆房企積極搶地,特別是從500億衝刺1000億,1000億衝刺2000億的第二梯隊房企,成為了過去搶地的主流企業。做大依然是當下房企的主流選擇,房企拼規模趨勢加劇。

房企資金面緊張升級

據瞭解,2018年銀監會的工作重點就是整頓信託業。此前的2017年,銀監會就下發通知,商業銀行和信託公司開展銀信類業務,不得將信託資金違規投向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股票市場、產能過剩等限制或禁止領域。

部分企業尤其是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企業外債發行規模有所增加。這些企業評級情況參差不齊,有的經營收入和利潤不高,自身實力有限,但申請備案登記的外債規模偏大,動輒五六億美元,甚至高達數十億美元,申請發債規模與自身實力不相匹配。有的缺乏以項目本身收入償還貸款的能力。部分企業由於沒有外匯收入來源,di御匯率波動風險能力較弱。”

廣州房地產共享平臺認為,監管層最近再次通過表態給房企壓力,收窄本就狹窄的融資通道。這一舉動意味著房地產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將被大幅限制,房企資金獲取難度再度加大。

共享房地產平臺指出,2015年和2016年,房企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境內發債。到2017年,該渠道逐漸被ABS和中票所替代,發債也轉向海外。進入2018年,海外融資也大大受限,前5月房企利用外資規模下降了7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