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日記:不能忘懷的七葉樹

扶贫日记:不能忘怀的七叶树

白果村,不能忘懷的七葉樹

扶贫日记:不能忘怀的七叶树

圖為:檢察長馬力(左二)和駐村隊員走訪貧困戶

白果村位於馬橋鎮西北部,距馬橋鎮還有25公里的距離,是一個典型的高寒貧困村,最初無集體經濟,屬空殼村。村民靠山吃山,幾無其他收入。全村233戶927人,其中貧困戶162戶502人。

白果村名字的由來據說源於一棵需五、六人合抱,確有靈性的千年古樹——銀杏。我第一次去白果村是幾年前,當時白果村剛剛被確定為檢察院的幫扶村。白果村讓我最不能忘懷的,不是銀杏,而要屬山頂上的兩棵七葉樹,因為樹旁是兩戶精準扶貧的貧困戶。

今天剛上班,檢察長就打來電話說:“你準備件兒稍厚點衣服,今天到扶貧點去入戶走訪。”

“馬檢,到哪個村?”,電話這頭我問了一下。

“你有多長時間沒到你包保的貧困戶了,一會就走。”看來馬檢對每個幹警的包保扶貧情況還是有譜的,我暗自一驚。是啊,近段時間因身體出點小狀況,加上市委抽調巡察,確實未到包保戶家裡去了。趕緊吧,可不能因我個人出現紕漏,心裡暗想,快五十歲的人了,沒幹出點啥成績,畢竟有好態度也很重要,抓起一件衣服迅速跑到大門口。

白果村,我又來了。

“從縣城出發,高速得走四十多分鐘,從保宜高速盤龍出口下,十幾分鍾到歇馬鎮,再走個把小時到馬橋鎮,離鎮上不遠到“山區首富村”堯治河與白果村有個岔路口,那兒有個“堯治河太極養生”大招牌,從左面走,路過“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中坪,再進山,沿山路繞,過了雞公嶺,白果村就到了。”司行局曹玉飛穩穩駕車,一溜兒熟,謙中帶穩的說。小曹是個帥小夥兒,很精煉,平時話不太多,我心想,這幾年小曹到白果下鄉的次數加起來,跟回家的次數恐怕也差不多少了。

不知道翻了幾坐山,越了幾道嶺,車拐進了一條河,順著河邊公路直往上走,沿途看見鳥兒不時在河兩邊飛來飛去,公路上狗兒在小跑著尋食。坐在車上,只感覺山谷兩邊的樹,偶爾幾塊埫裡、坡裡的一片片高粱齊刷刷的往車後面跑。

扶贫日记:不能忘怀的七叶树

圖為:白果村風景

車子緩緩經過一段被山雨沖垮剛被修好的路後,又走了很久,才到村委會。村委會坐落在陡峭的山腳下,站在村委會場子裡,扔個石頭能砸到對面山上的樹林中,被石頭打中樹葉嘩嘩的幾聲,輕輕的劃過這裡的寧靜。

“辛苦了,幾個回頭線把腦殼晃的到現在還嗡吧,趕快歇會兒,喝點熱水,過會就好了。”村張主任一邊關心,一邊忙著倒水說道,“跑了兩個多小時,這個點你們去武漢也快到了吧,跑我們這個路找不到(方言:不知道的意思)好難受。”

“馬檢,我們順河往上先去一戶,他家一直有人在屋裡。” 檢察院駐村檢察官李曉東微笑說道。這時我才注意到,李曉東穿一件灰色夾克,頭髮些許凌亂,褲子、鞋子略帶塵土,手裡還拿著一本筆記本。

李曉東走在我旁邊問道:“你來白果帶褂子沒有,這裡早晚涼,別弄感冒了。你包保那戶還有兩步兒,在山頂上那兩棵七葉樹旁邊,按每人25平米易地搬遷政策,現在做了100平方新房子”。

“山頂七葉樹旁我包保那戶叫沈定萬,我去過幾次了”,我對包保戶情況也是脫口而出。今年入戶了很多次,對於他家的情況已經非常清楚。沒想到,駐村的李曉東對這些情況也是瞭如指掌。

走訪入戶禇方乾家,心中的七葉樹

扶贫日记:不能忘怀的七叶树

圖為:住上易地搬遷房的貧困戶拉著馬力檢察長的手錶示感謝

順著白沙河邊的村道往上走大約四公里,便到了禇方乾家,老禇家夫妻二人,父親啞巴,母親是丫呼(方言:智力低下的意思),大女兒大學剛畢業,二女兒上高中,共6口人,老禇年輕時因建鎮上電站被炸傷了一支胳膊,還有粉塵病在身。全家住在一層普通的混凝土平房。

老禇的媳婦見我們到了,連忙從屋裡搬來椅子。

“屋裡坐不進去,到外面坐亮堂些。我要是走遠了,他連飯都弄不到嘴裡。好在,國家的政策真是沒得啥說的,檢察院天天有人住在村裡挨家挨戶跑,要是沒得這些政策,我們真不知道咋生活”。老禇的媳婦扯著自己的衣服角,儘量讓那件經常幹活穿的衣服變得平展些,說著說著眼圈已紅了。

“這個家也多虧了有你這個能幹、賢惠的人。之前幫你們申請的各項政策,國家補貼、合作醫療、女兒上學的雨露計劃、大病救助這些都到位了吧。”馬檢問道。

“這些虧得你們領導給我們操心,都享受了。”老禇的媳婦說到這些,臉上都笑出了一朵花。看著她的笑容,我心裡不禁想起七葉樹,開滿花的七葉樹,一片欣欣向榮。

“還請你拿出一本通,我們再核實下。”

老禇的媳婦邊拿一本通,邊說:“政策我們都享受到了,錢也到位了,感謝共產黨,感謝你們關心。中午我弄幾個家鄉菜,到我們家吃飯吧。”

“謝謝你的好意,真不用了。”我們一行核實完所有信息便離開了,直接返回村裡的合作社。

扶贫日记:不能忘怀的七叶树

圖為:駐村檢察官幫助貧困戶豐收土豆

說起合作社,那是2014年縣檢察院駐村後,經過與村委會一起討論研究、考察籌劃如何利用本村獨特優勢進行脫貧,於2016年底,先後建成了以種植馬鈴薯、白柴胡為主的神農園綠色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和以養黃牛、黑毛豬、山雞、山羊為主的白沙河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農戶產業收入近千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6萬餘元。三年來,該村順利脫貧,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因精準扶貧工作成績突出,被縣委、縣政府評為“2016年度全縣產業扶貧脫貧工作先進單位”。

合作社是依山平整了一塊近200平米的場子,建成一層平房,圍成一個院子,有操作間,產品展示室,辦公室,院子一角是一間廚房和休息室。休息室鋪了兩個床鋪,駐村幹部平時就住在這裡。

“這是炒洋芋果果兒,這是乾煸洋芋片兒,這是酸辣土豆絲兒,這是山豬子肉……都是村裡自己產的,吃著放心。我們這個合作社廚房,方便群眾幹完活吃飯。”席間村張主任開心地介紹道。

“白果村近年來發展了兩個合作社,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我們檢察干警駐村,一定要與村緊密聯繫,不僅要把扶貧工作抓緊抓實,同時把村裡帳目監管好,堅決不能出任何問題。”馬檢看著村裡勞動果實變成可口飯菜,微笑著說道。

我吃著桌子上的菜,不禁想起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歷史如長河,人的一生不過是這長河中一段。每個人則象恆河中一粒沙子,正是每個人內化為數十年自強不息的堅持,才形成各人人生一段,組成歷史長河。白果村這些年正是靠大家自強不息的堅持,才有現在這可口的飯菜。

扶贫日记:不能忘怀的七叶树

圖為:白果村合作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當你從白果村河邊走過,看到一幢幢漂亮的農家小院迎面而立的時候,是否強烈的感覺到,白果村的發展變化,正是白果村民風淳樸,人民勤勞樸實,多年來秉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不斷走到今天的結果。

幾年來,檢察院精準扶貧給白果村帶來了一些變化,村民們對檢察院駐村隊員們也更加信任了,更加熱情了,但依舊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

“走吧,抓緊時間到七葉樹旁的兩戶人家。”飯後,大家直奔山頂七葉樹方向。

走訪入戶沈定萬家,遠處的七葉樹

扶贫日记:不能忘怀的七叶树

圖為:白果村風景

通往山頂七葉樹方向,是沿白沙河邊的一條主要村道,在山頂。山頂小地名叫陽坡,兩棵七葉樹就在陽坡。車子象牛一樣,昂著頭使勁向上走,大約10多分鐘,車子轉過一個急彎,車停下。李曉東說:“路太窄,不好走了,前面不遠點,路上路下就兩戶貧困戶。路上的叫沈定萬,路下的叫姚富珍。”

停車的地方是個小山坳,兩邊是待收的高過人頭的高粱,這兩戶人家正好被綠色和金黃色擋住了,要不是滿眼的綠色金黃色,還有點憋悶感覺,還好向前大約走五六十步,視線開闊起來,對面的山峰盡收眼底,我們腳下是一片斜坡,斜坡上是一片莊稼,坡上就兩戶人家,這裡陽光充足,“陽坡”或許就是這樣得來吧!

視線從對面山峰收回來,一眼就發現兩個碩大綠色樹冠。秋風雖然未正式來到,被掩映在綠色山林海洋裡的那碩大的樹冠依然顯眼。

遠望,這兩棵七葉樹像兩個慈祥老人端坐在那裡,隨風搖曳著,似乎正查看著周圍的高粱地,樹葉嘩嘩的一陣響,似乎看著那旁邊白牆面紅屋頂的新房子在會心的笑著。

“您老住著新房子滿意吧?” 馬檢走上前,和沈定萬夫婦話著家常。

我們一行6人,緊著(方言:趕忙的意思)幫忙將幾把油漆得閃亮的黃色新椅子搬到屋外,在乾淨雪白的房子前、平平展展的水泥場子裡,大家圍坐在一起。

扶贫日记:不能忘怀的七叶树

圖為:白果村風景

“您家裡現在還有什麼困難,對精準扶貧還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只管給我們講。”馬檢問道。

沈定萬一家共四口人,老兩口都70多歲了,老沈長期有心臟病,不能幹重活。三個兒子,老大招女婿,老二分家在本村也是貧困戶,現在老倆口和一個上學的孫子一起過,老三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多年來只能顧自己。

“滿意,滿意,這比原來住老房子好多了。託國家政策的福,檢察院和村裡幫忙,我這兩年種了6畝柴禾,5畝洋芋,50只雞,4頭豬,產業獎補給了我8000塊錢,日子比往年好多了。說實話,現在黨的政策多好啊,我們沒得什麼意見,現在吃的穿的住的都沒得啥愁的,就是現在年齡大了,身體長年有點病,能做得動儘量做吧。真是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檢察院的幹部也經常來看我們兩個老的,對我們蠻關心照顧,感謝你們吶。”老沈點了一支菸,打開話匣子。

我想起第一次到老沈家,堂屋裡(方言:客廳的意思)堆滿和兒子一起砍的齊整整的過冬柴,門前土場子根本坐不下去,也沒幾把像樣的椅子,屋坎下五六十步的路,下雨時深一腳淺一腳滿腳都是泥,現在好了,硬化了水泥路,不擔心滿腳泥,也不擔心摔到,門前場子也硬化了。搬椅子時才發現新房子堂屋裡衣服雖然擺得零亂,看起來新衣服、新椅子明顯多了起來。最值得稱道的是跟到三兒子一起生活,家裡比較團結,不因窮而吵鬧不和了。

看著老沈的家,想起曾國藩家訓曾說:習勞則神欽,夫家和則福自生。習慣於勤勞,則神都會欽佩,家庭和睦自然就會帶來福氣。

“祝您老人家身體健康,您們生活過得幸福開心才是我們大家都希望的。下次再來看您啊。”全面瞭解情況後馬檢會心地說道。

走訪入戶姚富珍家,近處的七葉樹

扶贫日记:不能忘怀的七叶树

圖為:駐村檢察官們為貧困戶送去衣物

順著坡中間能走過一輛“三蹦子”的路,大家起身向坡下七葉樹方向而去,穿過一片高粱地,到了姚富珍家。

姚富珍也是70多歲了,丈夫去年得腸癌撇下她一個人走了,現在就一個人生活,兒子招女婿了,姑娘出嫁了,也是貧困戶。

“您現在一個人在家生活,孩子經常回來看您吧?”馬檢問道。

“兩個娃子經常回來看我,衣服有得穿,也有吃的,房子也是按國家政策才做的,要不是國家政策好啊,我算是享不到這麼多福,檢察院一個叫程清翠的女幹部她很好,經常來看我。你們每次來,水都沒喝一口。”姚富珍老人家挪動著身子要站起來給大家倒水,看得出來疲憊,有點吃力。

馬檢連忙攔著說:“我們每次來主要是看您有啥困難沒有,還有啥意見沒得,你只管告訴我們,我們會幫助您的,盡力做到讓您滿意。”

看著老人家滄桑的面容,一身因為做活不太整潔的衣服,蓬鬆著的一半兒黑一半兒白的頭髮,一雙粗糙的雙手邊比劃邊說:“感謝黨,感謝國家,感謝檢察院,感謝你們關心,啥都還好,就是歲數大了,身體有病,我沒得啥意見。”

還記得當初第一次來姚富珍老人家裡時,老人家硬是搬梯子從房頂將剛曬好的板栗、核桃拿下來,給大家吃,臨走還不忘大把往懷裡送。

當時,我忍住溼潤的眼睛,朝著門外的樹看去,“這是啥樹,樹上長了不少果子。”

姚富珍老人家連忙微笑著說:“他們都說是七葉樹,我也不知道叫啥樹,還是我們年輕時五六十年代種的。早些年有人收果子,最高還賣過七八千塊,現在沒得人來收了,你們要是收,我可是賴著你們了,你們只管摘。”老人家微笑的眼神裡似乎閃爍回憶著年輕的時光。

那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了七葉樹的名字。那時,一起隨行的有人從樹下撿了幾顆果子,果子像核桃大小,掰開,裡面像板栗。有的在數樹葉,仔細看,無數樹枝伸出來的枝丫,真只長了七片葉子。這也是七葉樹名字的由來,該物種起源可追溯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三系和侏羅紀時代,是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活化石”,我國僅有少量分佈,被國家列為珍稀樹木之一。傳說七葉樹與佛教有緣。

姚富珍老人家年輕時種了兩棵七葉樹,一晃幾十年過來了,如今樹已過了五六十個年頭,見證著這裡五六十年來所發生一切,當然更見證了這裡近幾年來的變化。

姚富珍老人家房子跟老沈家一樣,按政策在老屋地基上推了老房子重新建起的,從新建的房子地基上依然可見舊房子蹤影,正門左邊的廚房原來連著老房子,現在單獨做在一邊。高大的兩棵七葉樹像一把大傘一樣遮蓋著廚房,就像黨的政策,庇護著她家。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生活依然繼續著......

扶贫日记:不能忘怀的七叶树

圖為:七葉樹

走訪入戶結束,未來的七葉樹

我們告別了姚富珍老人家,往回走時只有小心翼翼的將車往回倒。

白露將近,天色黑得還不算太晚。

我們暫時放下心情,走到嶄新的209國道上,眼前的群山就象一幅山水畫一樣擺在胸前。從對面的山峰向山底下看,分散的人家就象軍事沙盤上的模型一樣被標記在那裡,寥寥升起的炊煙使這幅山水畫更增添了幾分靈動。在這裡,如是霧天,則更象仙境一樣。

公路上是剛剛鋪滿瀝清的,還沒有車輛行走過的痕跡,公路旁邊還沒有建起完整的護攔,一邊是陡峭的懸崖,走在邊上,腿直打顫心直跳。

公路是寬闊的黑黝黝的,像是用毛筆潑墨大寫的“之”字一樣,揮毫在崇山峻嶺之間。

這就是路,蜿蜒起伏在大山裡,平坦又曲折;這就是路,奇趣壯美與靈動交融;這就是路,有笑容也有淚水。

我們漫步在這條路上,感覺正好象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樣,一路艱辛,一路風景,一路笑聲而來!

山川平靜,山河遼闊,我們被眼前景色所陶醉了,無一點貪嗔痴慢疑,然而並沒有完全陶醉,因我們重任在肩,都還在路上。雖然路是漫長的,但我們總滿懷美好願望,行走人生。即使道路艱難,路途遙遠,依然不悔。

嗨!如果有無人機能從天空俯視,拍下剛才在沈定萬和姚富珍家裡這幾個畫面,該多好啊:一座座高大的綠山峰,在山峰掩映處,一片種滿高粱地的陽坡,兩幢白白的新房子,兩棵碩大的樹冠,走訪入戶的人群......這不又是一張非常值得記憶值得回味的照片嘛。

這應該是走訪入戶最普通的照片了,多年後,國家更強大了,人民更富了,再看這張照片,一定會讓你想起,當年扶貧留下的最珍貴的足跡,或許那時我們歲數更大一些了,或許老一點了,這裡可能是最熱鬧的“農家樂”、“休閒山莊”、“度假村”,也可能是......你還會到這裡來嗎?我想大家一定會再來的......

山還是那坐山,這裡的人已慢慢變老,五六十年前種下的七葉樹如今已成參天大樹,當今的中國也早已不是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了。

是啊,三年來,白果村順利脫貧,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回想起走訪入戶,聽到最多的是“感謝,感謝,感謝”,然而我們群眾的感謝和信任,便是我們肩上沉甸甸的擔子......

一陣風吹來,不知誰咳嗽一聲,“你們把衣服穿好,別弄感冒了,走,到下一戶……”

文字:楊康寧

審核:陳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