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文丨陶短房

[旅居加拿大的專欄作家、評論人]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2010年10月國慶長假期間,於我人生有極其重大影響的恩師——原上海《申報》記者、原南京大學和南京外國語學校中文教師凌介平先生在南京家中去世。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消息被當年同學傳到遙遠的加拿大溫哥華,痛愕交集的我當天便寫下一首悼詩《七律. 聞恩師仙逝因賦以紀之》:

確是實情真訊麼?人生最慟是娑婆;悵人匆促難名狀,恨我奔波疏問痾。節下奠惟窗外月,口邊吟是舊時歌;那年彼此傷心際,憶得燈前一醉酡?

因為凌介平先生桃李滿天下,這首悼詩一時間流傳很廣,不少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在表達同悼之情之餘,紛紛找到我的聯繫方式,或指點、或商榷,或明白或委婉地提醒我“把詞寫顛倒了”、“趁別人沒發現趕緊改回來”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這些好心朋友說我“寫顛倒了”的詞,便是詩中首聯對句中的那個“娑婆”了。朋友們誤以為我是要寫“婆娑”卻不小心把兩個字寫反了,因此悄悄提醒我“趕緊改回來”。

但實際上我並沒有把詞寫反:我在這個地方要用的正是“娑婆”,而不是“婆娑”,“娑婆”和“婆娑”也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詞。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婆娑”是個土生土長的本土辭藻,最早的出處是《詩經.陳風.東門之粉》中“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毛詩》中給“婆娑”二字的註解只有簡單斬截的兩個字——“舞也”,表明“婆娑”最早是用於形容舞姿的。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東漢蔡邕所撰《曹娥碑》,碑文一開始就說孝女曹娥的父親曹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明代著名學者沈德符在《野獲篇.禮部二.女神名號》中對此的解釋是“按《曹娥碑》中所云婆娑,蓋言巫降神時,按節而歌,比其舞貌也”,曹盱是一名巫師,向神祈福時要隨著音樂盤旋起舞,“婆娑”所形容的,正是這種盤旋的舞姿。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這位曹巫師跳舞的地點有時很不安全,比如他最後一次跳舞是在某年五月初五潮神伍子胥的祭典上,他在潮頭“婆娑起舞”時“為水所淹,不見其屍”,這才成就了流傳至今的“曹娥求屍”著名典故。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此後“婆娑”二字一直用於形容這種盤旋起舞的姿態,並且有了一些引申含義,但大多數引申意還是從“婆娑舞姿”而來,用於形容酷似盤旋起舞的姿態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最初出現的“婆娑”引申意,是用於形容人的醉態,因為人喝醉酒後立足不穩,身姿蹣跚,像極了盤旋的舞姿。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 三國魏杜摯贈給後來因起兵反抗司馬氏名垂史冊的毋丘儉的詩中有“騏驥馬不試,婆娑槽櫪間;壯士志未伸,坎軻多辛酸”的句子。

  • 東晉道家葛洪在《抱朴子·酒誡》中說漢高祖劉邦“婆娑巨醉,故能斬蛇鞠旅”

    ,都是形容這種“醉步”;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同時代或稍晚,也有人用“婆娑”形容從容悠閒的形態(類似今天所說的“大搖大擺”吧),比如兩漢之際的班彪《北征賦》中有“聊須臾以婆娑”的說法,初唐書法家李善註解說,婆娑是形容“容與(從容悠閒)之貌”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同樣是葛洪,在《抱朴子.崇教》中說王孫公子“優遊貴樂,婆娑綺紈之間,不知稼穡之艱難”,這裡“婆娑”的用法,就和自己此前不同,而接近於班彪。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很顯然,不論是“醉步”還是“大搖大擺”,都是直接從“婆娑舞姿”中闡發而來的。

大約南北朝時,“婆娑”被用於形容植物的姿態景象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世說新語》中稱東晉末年的大臣殷仲文因政治上失勢鬱鬱寡歡,在某個月暗燈稀的初一之夜和幕僚們在聽事廳中悶坐,久久凝望著廳外隨風起舞的槐樹,長嘆

“槐樹婆娑,無復生意”,這裡用“婆娑”形容樹影,是因為昏暗光線下風中的樹影,和盤旋的舞姿有相通之處。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這種借形態上的相似而以“婆娑”形容搖曳、婉轉、散漫的事物或姿態,古今均不少見,被形容為“婆娑”的,既有蓬鬆的髮髻,也有婉轉的歌喉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較晚還有用“婆娑”形容老年人的,比如清代張岱《陶庵夢憶.閔老子茶》裡有“婆娑一老”的說法,而同時代的戲曲學家李漁在《意中緣.捲簾》中則有“老婆娑”的借代用法。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之所以用“婆娑”形容甚至指代老人,是因為老人腿腳不便,走路不穩,看上去和“婆娑舞姿”也有幾分相同之態吧。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娑婆”是外來音譯詞,典出佛經,是從梵文中音譯而來。《妙法蓮華經》中:

“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

註解中則說“梵雲娑婆,此雲堪忍”——“娑婆”是梵文直接音譯,如果意譯就是“堪忍”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堪忍”什麼呢?就是“諸眾生三度及諸煩惱”,也就是世界上林林總總的一切,包括好的和不好的,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不論您是否理解和喜歡,都只能無奈地接受。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文章一開頭提到我那首悼亡詩,說“人生最慟是娑婆”,正是抒發對這種不能忍受、卻又不得不忍受之人生百態的鬱悶之情。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說到這裡大家都看明白了吧?“娑婆”和“婆娑”雖然是相同的兩個漢字,但語源和語意都大相徑庭,是不能混淆的。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但當代混淆“婆娑”和“娑婆”的人的確不少,且大多是把該用“娑婆”的地方用了“婆娑”,如小有名氣的男歌手張姓、女歌手潘姓,都推出過名為《婆娑世界》的歌曲,且彷彿惟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用錯了詞一般,在推廣案中大談“婆娑世界就是佛祖所創的三千大千世界”(這恰是“娑婆世界”的解讀)。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而一些中文網絡寫作圈裡流行的網絡小說、文章中,把“娑婆世界”寫成“婆娑世界”更近乎成了通病,甚至還有人起了“婆娑世界教主”之類的筆名。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在寫這篇文章時故意用“婆娑世界”這個錯誤用法搜索,結果發現數以百計所謂“專業佛學網站”,在煞有介事“弘揚佛法”時,錯把“娑婆”寫成了“婆娑”,甚至有的網站下,看出錯訛的居士留言提醒了好幾年,也不見有人動手改正。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或許,這也是“娑婆世界”裡諸般“堪忍”之一吧。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再回到我那首悼亡詩,提醒我“詞寫倒了”的朋友中不乏很有學問的人,他們當然絕非不知道“娑婆”和“婆娑”的區別,而是以為我這裡真的要用“婆娑”的又一個引申意。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大約清代開始,有人開始用“淚眼婆娑”這個詞,形容眼淚流淌不止,這個用法多見於清代通俗小說或鼓詞,如文康《兒女英雄傳》這部用清代旗人家常話寫出的小說裡,褚大娘子就形容鄧九公

“提起來就急得眼淚婆娑的”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這個“婆娑”和“舞姿盤旋”的本意相去甚遠,何以演變而來已難索解,但的確有此一說,誤會我本就想用“婆娑”的朋友,顯然是將我詞中感慨人生諸多無奈的意思,誤解為因老師故去而流淚不止了。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陶短房:中國人連“娑婆”和“婆娑”都搞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