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華約國家加入了北約?

逗逗飛阿飛


華約全稱華沙公約組織,是在冷戰時期兩極對立格局下以蘇聯為核心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為對抗由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組成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荷蘭、英國、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12個國家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簽訂了《巴黎協定》:吸收當時的聯邦德國加入北約。隨即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對此做出了回應:1955年5月14日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八國在華沙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由此形成了與北約對立的華約組織。除了這八個正式成員國之外華約還擁有蒙古、越南、老撾三個觀察員國。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發生了劇變解體,而華約組織也在這一過程中於1991年7月1日解散。而作為戰略對手的北約則趁機東擴,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多前華約成員國加入了北約:

1989年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宣佈放棄執政黨地位,改為實行多黨制。1989年10月23日國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為“匈牙利共和國”,取消作為集體國家元首的共和國主席團,實行總統制;確立多黨制和議會民主的法治國家;取消馬列主義政黨在國家機構中的領導作用的規定。

1989年3月六名前羅共領導人發表致羅共總書記齊奧塞斯庫的公開信,批評他的內外政策,要求進行全面改革。但齊奧塞斯庫對此不屑一顧。1989年12月16日在羅馬尼亞西部的蒂米什瓦拉市當地群眾為保護一名遭迫害的天主教神父而與警察發生了流血衝突。這一事件成為羅馬尼亞大規模群眾事件的導火索:到了19日首都布加勒斯特也爆發了幾萬人參加的示威遊行,示威者再次與警察發生衝突。齊奧塞斯庫不得不在20日中斷對伊朗的訪問,回到國內。1989年12月17日在首都市中心廣場上舉行的萬人集會上齊奧塞斯庫下令軍隊開槍鎮壓,但遭到拒絕。22日軍隊在倒戈後逮捕了齊奧塞斯庫夫婦,羅馬尼亞政權由以前羅共中央書記伊利埃斯庫為主席的救國陣線委員會接管。

1989年6月波蘭舉行全國大選,在這次大選中團結工會獲得99%的參議院席位。同年12月29日波蘭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波蘭共和國,紅底戴王冠的白鷹恢復為波蘭的國徽。波蘭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議會民主,經濟上實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

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天鵝絨革命”。1990年6月舉行了全國首次大選,在這次大選中公民民主黨和爭取民主斯洛伐克運動兩個政黨分別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獲勝。同年11月25日兩個共和國的領導人經過協商決定將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分離,隨即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通過解體法:規定自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共和國分別成為獨立的主體國家。

1989年9月下旬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相繼發生政壇劇變。東德隨即停止了與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嚴格限制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激起了東德人民的示威抗議浪潮:1989年10月7日在東德建國40週年的國慶日上東德的萊比錫、德累斯頓、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各大城市相繼爆發了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發了衝突,數百人被捕。這種全國性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在東德歷史上尚屬首次,與此同時同屬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也發生鉅變,匈牙利甚至開發本國邊境准許東德公民經由匈牙利領土進入西德,這樣一來東德方面原本為防止本國人口外流而修建的隔絕東、西德的柏林牆就形同虛設了。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在各方壓力下宣佈開放“柏林牆”。以此為標誌東德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代: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議會選舉,組成了以德梅齊埃為總理的由基民盟、自由民主聯盟和社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聯合政府上臺後實行市場經濟,由此開始了東德經濟私有化的進程。5月18日東德聯合政府同西德方面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隨即東德引入了西德馬克,從而形成了雙方的經濟及貨幣大聯盟。同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併入聯邦德國並於8月31日同西德方面正式簽署兩德統一條約。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東德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原來東德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而改為5個州。兩德統一後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為北約成員國存在,而原華約成員國東德已不復存在。

1989年11月在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發生了關於環境問題的示威,此後示威進一步擴大至要求全面政治改革。1989年11月10日執政的保加利亞共產黨向社會作出舉行自由選舉的承諾。1990年2月保共自行放棄一黨專政體制,黨名也改為保加利亞社會黨。同年6月保加利亞舉行了自1931年以來首次自由選舉,保加利亞成為多黨制國家。

1990年底阿爾巴尼亞也宣佈開始實行多黨制,國家走上政治多元化和議會民主的道路:軍隊、公安、司法、外交等重要部門實行非政治化和非黨化。3月31日舉行首次多黨選舉,產生了第一個多黨議會。

1990年3月11日蘇聯加盟共和國立陶宛率先宣佈獨立,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獨立,1991年8月22日拉脫維亞獨立。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除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外其餘的加盟共和國宣佈組建獨聯體。

1999年北約進行了第一輪東擴: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個前華約成員國為北約的新成員。2002年11月21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了第二波的東擴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7個國家加入北約——在這其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六國都是前華約成員,尤其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更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北約是冷戰的產物,前蘇聯解體於上世紀90年代分崩離析,1991年7月1日華約正式解散,然北約不散,持續擴張,經過三輪擴張,已由1949年成立時的12個成員國發展為29個成員國,第一輪1999年,原華約成員國波蘭匈牙利捷克共3國加入;第二輪是在2002年,原華約成員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3國加入,另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波羅地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3國加入。第三輪2017年,原華約成員國黑山正式成為北約第29個成員國,這樣共有5個原華約成員國加入北約,即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這其中不包括1990年兩德統一前的民主德國(即東德),東德也屬華約一員。

華約是1955年成立的,共有八個國家,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蘇聯、捷克斯洛伐克

截止今天,北約這29個成員國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丹麥、加拿大、盧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臘、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冰島和黑山。


魂舞大漠


華約和北約分別是冷戰時期成立的兩大對立的政治軍事集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對峙狀態的冷戰產物。


一、北約成立在前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荷蘭、英國、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等12個國家,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該條約於同年8月24日生效。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簽訂了《巴黎協定》,吸收聯邦德國加入北約

二、華約是為了對抗北約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

1955年,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簽署了《華沙公約》,成員國包括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蘇聯、捷克斯洛伐克。還有三個觀察員成員國,分別是越南、老撾、蒙古。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華約組織。


三、華約解散,北約擴容至今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場華約與北約的對決以蘇聯解體而落幕。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

2017年6月6日,黑山正式成為北約第29個成員國。其他28個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丹麥、加拿大、盧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臘、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冰島、黑山。其中有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9個國家加入北約。

目前前蘇聯兩個加盟共和國烏克蘭、格魯吉亞與俄羅斯仇人相見,領土被分割吞併,正在申請加入北約。


今古達觀


一,北約成立在前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荷蘭,英國,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等12個國家,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國家簽訂了《巴黎協定》,吸收聯邦德國加入北約。

二,華約是為了對抗北約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

1955年,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簽署了《華沙公約》成員國包括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蘇聯,捷克斯洛伐克。還有三個觀察員成員國,分別是越南,老撾,蒙古。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華約組織。

三,華約解散,北約擴容至今

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

其中有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9個國家加入北約,

目前烏克蘭,格魯吉亞與俄羅斯仇人相見,正在申請加入北約。


京川6


華沙條約簡稱華約,是冷戰時期為了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而成立的一個軍事性質的組織。是冷戰的產物。

總共有十一個原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後來變成了北約的成員國,他們是原來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現在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捷克共和國,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共和國,斯洛瓦克和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可以看出,這些國家隨著冷戰的結束,兩極爭霸的解體。他們都選擇了制度主義為自己國家的發展方向,具體表現為這11個國家目前有10個都加入了歐洲聯盟(除了阿爾巴尼亞),再加入歐盟之後,才逐漸在軍事上向北約靠攏。因為歐洲實力最強的英國,法國和德國都是北約的成員國,其他的國家也隨著這種外溢效應,為了尋求集體安全,來增加共同的認同感。


本來世界觀


華約組織是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而由蘇聯起頭成立的。成員有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雖在當時是社會主義國家,但與蘇聯鬧翻了,所以不是華約組織成員。蘇聯解體前,大部分國家就宣稱退出華約組織,二德合併,隨後加入北約的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分裂了,解體的共和國部分加入了北約,如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前蘇聯解體後也有三個共和國加入了北約,即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