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河南灾民都往陕西跑,为什么不往山东跑?

北园高架超车王


看过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的人对发生在河南的大灾难记忆犹新,悲惨的镜头可能还历历在目。那个年代是中国多灾多难的岁月,外敌入侵,花园口决堤,蝗灾不断,粮食绝收,河南人在逃荒途中,路上行人倒毙无数。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人向中国派遣了许多军队。众所周知的“平型关大捷"之后,山西几乎全部沦陷。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残部29军在宋哲元的带领下进行了长城会战和南苑会战后,也一路南撤,河北全境沧陷。


东面的李宗仁指挥完"台儿庄战役"后,也不敌日军,率军撤至山区打游击。 日本的华中派遣军在臭名昭著的松井石根指挥下,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后,沿长江而上。这样河南的北、东、南都在鬼子的进攻路线中,只有西撤进入陕西。

1937年陇海铁路修到宝鸡,因为宝鸡以西为陇山,山石破碎极易塌方,加之战争军费支出大,没有继续往兰州方向修。 1942年河南发生了严重的灾情,天漏偏遇连阴雨,无边的蝗虫成了皇军的先遣队,最后连树皮都啃光了,日军又加紧了西进,妄图攻进潼关,占领西安。



河南灾民无法生存,在政府的默许下,纷纷拖家带口奔向陕西。 陕西当时接纳了几百万河南逃荒的难民,不少人后来在陕西扎下根来成为了陕西人,因此秦豫自古一家亲。

这段历史河南永远要牢记,不要做网络上的喷子!



行云流水1437995


1942年发生的河南大饥荒,引发了河南境内近千万人的逃亡,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逃亡相邻的陕西,如问题所说河南的灾民当时为什么没有逃亡山东,原因也比较简单:不想死的话就别往山东跑!

古往今来的逃荒,目的地通常也比较明确,一是能有饭吃,二是保证安全,而在1942年山东不具备任何一个条件。



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但事实上早在1938年5月,随着韩复渠的不抵抗以及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山东早已全部沦陷,尽管随后八路军以及国民党少数部队在山东境内开辟了游击区,但毕竟区域有限,且在不断作战中,保全自己都是问题又如何去接待数以百万计的灾民?灾民集体涌向山东,是打算投奔日本?还是投奔自己吃喝都发愁的八路军?显然这条道路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在1942年河南大饥荒爆发的阶段,河南的北面,山西河北正陷于战火,南方的湖北以及东部的山东江苏一带也同样如此,因此对于河南的灾民来说,如果跨区域逃荒,只能选择向西撤退,四川重庆一带相对偏远,且重庆一直饱受日军的轰炸,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战略价值目标并不高的陕西省就成了灾民重点投奔的区域。



既有黄河天险的阻挡,战略价值又相对偏低,前期日本陆军的进攻也止步于山西河南一带,这一带成为了中日军对战线的相持区域,作为后方的陕西省反倒成了相对安全的地带,既无战争的骚扰相对安全,躲避了战火陕西地域内的经济相对也稳定,这样的环境下有助于安置大量的灾民,所以河南的灾民如果选择跨省域的近距离逃亡,陕西就是最佳的选择目标。


辽宁资深球迷


电影《1942》中,河南灾民为什么往陕西跑,不往山东跑?

因为山东是中国沦陷的九个省之一。并且山东沦陷的比较早。

山东全省共辖107个县和一个省辖市。全省面积约146000平方公里。1937年9月24日,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个沦陷。山东省最后一个沦陷的是荣成县。截止到1940年2月22日,山东省全省沦陷。

电影《1942》中的大饥荒,显然发生在1942年的豫东。此时山东早已全部沦陷。如果灾民问往山东跑,无疑是往日占区跑,灾民们虽然面临死亡。依然不肯去日占区做亡国奴。

大饥荒发生的豫东,离山东近在咫尺,而离陕西比较远。往山东跑生还的可能性更大。但河南豫东的灾民,即使饿死,也不愿在日军的铁蹄下做亡国奴,也要留住中华之魂。

所以,河南豫东的灾民选择了一条更远,更艰辛,生还概率更小的逃难之路——向西去!





杨朱学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日本人不让。

河南灾荒的根本原因,在于河南处于战争的第一线。

河南这个地方在建国前,是全国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当年河南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沙漠化、内涝、盐碱化严重。

早在豫东作战时,日军就认为:河南省很多地方几乎相当于沙漠。

当时河南本省粮食产量,是无法应付本省消耗的,只能从周边省份运入粮食。

但随着战争的爆发,铁路大脉动被日军切断,而河南全身公路建设又差,导致粮食运输困难。

1942年,国民政府更是困难。当时河南的豫北、豫东、豫南60多个县均已沦陷,国民政府管辖的区域三面临敌,只剩下豫中、豫西。

众所周知,豫西是全国最贫穷落后的山区,豫中也好不到哪里去。

为了对抗日寇,国民政府在豫中豫西集结重兵,总数超过20万人。另外,还有各种游杂武装打着抗日游击队的旗号,约20万人,国军为了控制他们必须给予一定补给。这高达40多万军队的粮食消耗,也是沉重的负担。

而河南省从1941年开始,出现大面积旱灾。1941年冬小麦在5、6月份的歉收。随后又是蝗灾。

1942年河南夏季作物歉收严重,产量只有战前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1942年河南粮食产量比战前平均水平下降了40%。

然而,当时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对灾情估计错误,认为只是常见的小灾难,没有上报。

1942年6月1日,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全国粮政会议时,尚且不知道河南已经出现大面积灾荒。

1942年9月9日,西安王曲军事会议上,以蒋鼎文为首的河南军方向蒋介石报告了灾情实况。蒋介石非常震惊,命令河南省政府立即展开救灾工作。

为此,蒋介石下令立即从陕西运输就在粮食赶赴河南。同时,蒋介石命令河南境内驻军,将除了必要口粮以外的粮食立即救灾。

仅仅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也就是救灾的第二阶段。

蒋介石下令,经济发放了三次急赈款;河南省政府自筹赈款500万,并在陕西购得麸皮300余万斤运回发放,地方亦筹款1000万。

针对流民开始实施各种以工代赈。

向第一战区长官部借了后方的囤粮3.5万包,向汤恩伯部借粮160万斤,军队节食麦300万斤以及向陕西省购买的存麦2万包,分别发放了下去;各县所存的仓谷,勒令必须在1943年麦收之前全部散发给灾民;其他如查封大户存粮、设置粥厂、组织募捐等工作,均是在此一时期大规模展开的。对逃荒的灾民,则根据其逃荒的主要路线沿途设置救济站,供给灾民吃住。


1942年,蒋介石亲自下达手令,命河南省救灾委员会沿陇海线设立粥厂,救济西去逃荒的灾民。后择定广武、洛阳、灵宝、常家湾、阌底镇等5处各设一厂,统限1943年1月1日组织成立,开始收容西上灾民。

其经费全部由中央拨付报销。自设立至结束,共耗费经费800余万元,救济灾民达55.8万余人。此外,省内各县亦普遍设立粥厂,总计4289处,收养灾民189万余人。


类似的赈灾措施还有无数,就不多说了。


然而,日寇是另外一副嘴脸。

对历史狗屁不通的刘震云,说什么河南人宁可帮助日本人打国军,因为日本人在饥荒中发粮食。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也是马屁精另一种拍马屁的方式,更是对河南抗日军民的最大侮辱。

实际上,日军从没有主动发粮食赈灾,虽然河南日战区的饥荒也非常严重。

同时,日军通过设置封锁线,组织灾民可能流入日战区。

甚至,日军还将自己控制区的灾民,驱赶到国军和八路军控制区,而向国共控制区被驱赶的难民不下三百万。丁玲1944年的《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一文,该文援引晋冀鲁豫边区的统计数据,称“太岳区由豫北各地逃来难民前后不下二十万,太行区也吸收了四五万外来灾民。

所以,灾民根本无法去日本控制的山东,只能逃向国军控制的陕西。



需要说明的是,饥荒并没有放过八路军的根据地。

当时,不单单是河南,山西、河北等地也有相当严重的饥荒。

据宋任穷回忆,他所在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冀南军区:

“一九四二年春,天旱无雨,夏粮收成无几。春旱持续发展,旱情波及十几个县,许多地方大秋作物无法下种,致使秋收所获甚微。一九四三年灾情更为严重。先是旱灾,自春到秋久旱无雨长达八个月。许多水井干涸,河水断流,甚至人畜的饮水都成了问题。……我们除遇到旱灾、水灾外,还有雹灾和虫灾。冰雹大者如鸡蛋,实为少见。蝗虫之多,遮天蔽日,也是罕见的。蝗虫飞过来,简直像天阴了一样,太阳也看不见了。这样说并非夸张。大的蝗群方圆几里,一落地,顷刻间就把几亩、几十亩甚至几百亩农作物吃得一干二净。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据南宫、巨鹿、隆平三个县统计,有524个村的庄稼完全被蝗虫吃掉。……冀南人民灾病交加,苦不堪言。巨鹿县因饥饿而死者5000余人,因霍乱而死者3000余人。清河县王世公村曾在一天中死亡400余人。垂杨县段芦头镇一个集日因饥饿、疾病倒街而死者30人。当时,冀南区饿死的、病死的共有几十万人。许多地方几乎是‘家家添新坟,村村有哭声’。有些老百姓为了糊口,拆了房屋,拿着木料到冀鲁豫、冀中去换粮食。那一带比冀南好些。还有不少人为了求生,不得不背井离乡逃荒外地,有的村成了‘无人村’。”

个人认为,河南人应该起诉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

这是对河南人全体的一种极大的污蔑和羞辱。

河南在抗战中,为中国做出极大贡献,豫西地区坚持抗战整整8年之久,直到抗战胜利。

在刘震云的笔下,河南人竟然成为了为了活命帮助日寇攻击国军的卖国贼。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无知加无耻。


萨沙


如果有一部电影触动了你的心灵,但是却不会再想看第二遍,那绝对是冯导拍的《一九四二》,影片描绘了1942年河南大旱,导致农业生产受挫,并且引发一场大饥荒的故事,《一九四二》更像是一个记录片,将战争、饥荒、人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失实的地方。

1942年河南为什么会发生这场灾难?

之所以会爆发这场大灾难,除了大旱和蝗灾,还有人祸,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大批国人从沦陷区,涌向国统区,大批难民涌入河南,导致了河南灾民增加。

在1938年由于日军攻陷徐州,整个河南都陷入危难,为了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下令扒开河南境内的黄河南岸花园口,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形成了大片的黄泛区,河南地区一时间成为重灾地。

尽管河南已经成为重灾区,却成为中日对峙的前线,为了抵挡日寇的进攻,河南几十万军队都要就地征粮,更加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这场灾难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尽管国民政府以及一些官员的措置不当,然而这却并不是爆发这次大饥荒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根本原因就是日军的侵华,正是因为侵华,才导致我们没有经历和能力去防止灾难的发生,尤其是炸开花园口,那是中华民族以最决绝的态度来面对日寇的侵略,宁远黄水汤汤,也不愿与日军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

为什么灾民不往山东跑,却往陕西跑?

山东比河南、陕西都要富裕,这一点是肯定,但是当时的山东已经是沦陷区,日本人根本不允许灾民向日占区逃跑,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次单单是河南的灾难,河北、山西、山东都很严重,周边各省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波及,粮食哪都不够用。

现在一些没有底线的影视剧为了表现国民政府的无能,竟然编造日本在日占区为灾民发粮食的事情,来影射国民政府不但不救灾,还在国统区架设路障,阻止这些灾难涌入,甚至用机枪扫射灾民。尤其是表现日军为了恶心灾民,恶心中国人,日军出动飞机,给灾民空投武器,让灾民去反抗国军,实际上这都是TM的扯蛋,有一些人的居心实在叵测。

事实上,河南之所以有这些难民,跟日本也有很大的关系,日军为了增加国统区的经济困难,大量驱赶难民难民向国统区,据统计国共控制区被驱赶来的难民不下三百万。

即使是在日占区,日本也没有放粮救灾的举动,在日伪区饿死了多少人,因为没有记录,所以并不知道到底死了多少。

所以,灾民不会向日占区跑!


日本人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耻辱,反而幸灾乐祸,现在的很多人也站在反对国民政府的立场,甚至也被日本人当年的阴谋所利用。

日本人是一个极其险恶的民族,他不但要在军事上打败你,还要在精神上打败你,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为中国增加灾难,并且在一旁嘲讽,看呐,这就是支那人,不堪一击!

实际上,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勇于牺牲的民族,在面对外来强国的侵略,即使是全民吃不饱饭,即使是尸骨成山,即使是血流成河,我们依然没有投降,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史论纵横


电影《一九四二》一直在强调和渲染河南大饥荒,实际上受灾的并不止河南啊!周围的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也一样受灾了。

试问,都是灾区。河南的灾民为什么还要往同样是灾区的山东跑呢?!

而且,还有一点很关键。山东全省都没有国统区,主要是日占区和敌后根据地。

请注意1942年这个时间。当时的山东除了受灾外,也在打仗。提示一下,这是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必修内容。


有没有印象?没错,就是1942年—1943年的华北大扫荡。

日军围剿山东的敌后根据地,用的也是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为了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八路军就采用翻边战术,再杀回到日战区。沿着津浦和胶济铁路两侧和日军周旋,整个山东省都是战场。

河南的灾民眼睛又不瞎,看着日本鬼子在山东祸害老百姓,还敢往那边跑?



并且,由于山东是日占区。当时日军对占领区的中国灾民,处理的很残忍。

首先,日军并没有主动放粮食给灾民。河南的灾民去了山东也没粮食吃。

其次,日军严禁灾民流动。也就是说,日占区不接收河南的灾民,并且还把日占区的山东灾民往国统区驱赶。

总的来说,日军为了甩包袱,在国统区和日占区之间搞封锁,河南的灾民不准向山东的日占区流动。并且日军还故意把山东和豫东的灾民往国统区和敌后根据地驱赶,以增加国统区和根据地的负担。

所以,为什么灾民不往山东跑?因为山东也养不活灾民。而且,日本人也不允许灾民进入山东。

————————分割线————————

至于河南的灾民为什么主要往陕西跑,我觉得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陇海铁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陇海铁路也不经过山东)

据资料记载:

当时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出面,向临近的陕西省、湖北省、安徽省交涉,求其允许河南灾民入境并赐予安置。灾民可在火车站乘坐免费的火车前往陕西;并在洛阳组设办事处,与潼关火车站一起专门办理赴陕灾民的运送事宜,由
省府出资在潼关火车站发放救济费,灾民每口发给伙食费五元。

上面的黑体字写的很清楚了。政府鼓励灾民到陕西、湖北、安徽避灾。但是去陕西方向可以坐火车,而且还不收车票钱。并且政府还在河南和陕西交界处,向每一个灾民发五块钱的伙食费。至于去湖北和安徽的灾民,就没有这个待遇了。也就是说,灾民去陕西是最划算的。

最终的灾民移送结果也是如此。据当时的统计数据,由洛阳乘火车到陕西的灾民,一共是三十二万人左右。由灾区经豫南,到湖北避灾的人,将近十二万人。陕西一省接收的灾民,比周围几省的总计都要多。


第二个原因就是:陕西的发展空间大。


(关中平原)

这一点很好理解。灾民去外地避灾,并不单纯只是为了糊口饭吃。主要还是希望能在外地闯出一番事业来,然后再光宗耀祖回老家。

周围的省份,或多或少都存在人地矛盾。尤其是山东,清末就开始闯关东了,历史上就有很严重的人地矛盾。而陕西那边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因为历史原因)

并且,陕西是大后方,不打仗。河南人沿铁路走,只要不饿死,都能走到西安。西安的风俗跟河南差别不大,对灾民也不是很排斥。西安有个著名的区域叫“道北”,就是当年河南人沿着铁道走到西安,然后住下形成的。


Mer86


我外婆,老家安阳汤阴,42年18岁,逃难到陕西省礼泉县,许多年以后,直到1987年才回去过一回,可惜1989年就去世了,从小就听她讲岳飞庙的事,还有河南的风土人情,逃难的事情(惨呀,人都坐在火车顶上,过涵洞刮下好多),看这部电影,忍不住泪水长流,,,,,,愿天佑中华,愿天佑百姓,愿悲剧不再发生。


用户464482580923


河南是我国内地中心省份,一直被称为“天下之中”,中原等等,河南的临近的省份有6个,背面山西河北,南面湖北,东面山东和安徽,西面陕西。在《1942》电影中,河南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入潼关去陕西。

一个一个来分析,

1,战争形势决定了河南人只能去陕西。

1942年,国际形势上看,日本也是日薄西山,必败无疑了。这一年的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这一年的6月中途岛战役,日本失去了太平洋战争主动权。秋季,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1942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基本无力发动大规模入侵战争,尤其无法突破陕西和四川防线。但是,日军依旧占领着中国大部分发达地区,战争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看形势图

图中不难看出,日军占领着山东、河北、山西、湖北、安徽,对河南形成三面包围,只有陕西一条路可以逃亡后方,所以,河南人只能去陕西。

如果河南人执意逃亡沦陷区,命运无非有三个:

  1. 被送到国外,成为奴隶工人,死了都不能埋在中国土地上;

  2. 被送到细菌实验室,成为实验器材,被日本人折磨死;

  3. 被当做日本人的靶子,联系劈刺和射击,重蹈南京大屠杀的覆辙。

有人问,可不可以逃往沦陷区的抗日根据地?

当然不可能!

  1. 根据地都在山区,一般人根本找不到,及时找到了也看不出来;


  2. 难民都是跟着人潮走,那么多人,没有到达根据地就被日本人全抓走了;

  3. 根据地也没有余粮,不可能接受太多灾民进入。

综上,只有陕西一条活路,因为那是中国人的地盘!

2,地理形势决定了河南人只能去陕西。

河南的地势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式分布,河南人想要不被日本人轰炸,只能逃入豫西山区。

如果河南人北上,有黄河拦路,要到达安阳濮阳甚至河北,太难了。如果偏西一点,除了有黄河拦路,还有太行山。作为经常走晋东南豫西北这一代的知事君,最了解这里地势多险要,根本不适合灾民的大逃亡。

如果河南人南下,需要渡过很多大河,翻过很多大山,及时到了南阳盆地、汉中谷地甚至汉江平原,那也要面对日本武汉方面军队的截杀。

图中可以看出,河南从东到西横贯着很多大山大河,这条路很难走。

3,黄泛区的普遍糜烂,决定了河南人不可能去豫东地区

从地理上看来,貌似河南人向东走是最好走的一条路,然而东面的地图是这样的

黄泛区从西北到东南,都成了这个样子

带着给养的日本人都成这样了,如果是灾民,进到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水乡泽国,那里还有活路可找?


历史知事


在八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全国各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与敌抗争,都做出了重大的牺牲,但是论八年抗战各种损失之惨重,贡献之巨大,两者叠加,则全国各省无能出河南之右者。

1938年6月9日,为了阻挡势如破竹的日军,国民政府在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堤坝,阻挡日军西进,决堤后形成了黄泛区。由于豫东地区离黄河决堤口门最近,地势较低,从而成为黄泛区的中心地带,遭受洪水冲击最大的44个县中,河南省就占了20个县。黄河水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洪浪所至,地貌面目全非,地面增高,农民无法在其土地上生存,只好四处逃离。事实上,即使黄河决口执行者拟定有迁移安置计划,泛滥黄河所致的人口死亡也不可避免,更何况当时以军事保密为先,更是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正逢伏讯期的泛滥黄河,势如脱缰野马、高屋建瓴般倾灌下游区域,由不得人们采取有效措施,死伤严重。泛水倾泻时,“有夜间来水,人在睡梦中淹死的;有搬运屋内东西房塌砸死的;有慌忙外逃被急流卷去的;有凫水力竭葬身鱼腹的;有木筏撞散落水溺死的;还有围困水中饿死的;身陷淤泥丧生的。”各种死状惨不忍睹。由河南泛区中的17县村落掩没统计数来看,陈留、中牟、洧川、尉氏、通许、杞县、睢县、柘城、鹿邑、沈丘、项城、淮阳、太康、扶沟、西华、商水、鄢陵各县决口前共计村庄13739个,存7598个,淹没村庄6141个,淹没比率平均达44.7%;其中扶沟情况最为严重,原有村庄987个,淹没竟达896个,淹没率为90.8%,其次是洧川的淹没率76.1%,淹没村庄最多的是太康,有1177个被冲毁、淹没率62.9%,在17县中淹没率高居第4位;17县中大于或等于平均淹没率的有11个县,占总县数64.7%,从统计学角度来讲,河南泛区农村整体性直接受损比率是非常高的。河南受灾地区共逃离117万2639人,死亡32万5589人,民户财产损失19328万5620元(抗战前国币),各业财产损失24946.6万元,农业减收价值22452.7万元。


从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战火遍及河南109个县。八年抗战,河南共出壮丁189.8万人,为抗战服役400万人,战死及伤残者30万人,流离失所者20万人,全省总人口由战前的3500万锐减至3000万。抗战期间,河南省先后损失粮食866万余石,毁房屋120万间,损失牲畜21.5万头,损失物品、农具7800万件,衣物2900万件。河南人民为抗战付出了巨大代价,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

据统计八年全国实征壮丁1392万人。巨大的征兵数量、战场兵员的伤亡,致使国民政府只求壮丁的征调,只求每年各省县按征召分配名额交足即可,至于征召的方式,政府不大追究过问,这样就使得壮丁抽调过程中出现了抓壮丁的现象。   而兵役部下达给各省的征兵指标悬殊尤甚,并没有按照人口调查中的壮丁额核拨。以1943年为例,河南的征丁数竟然占到了全体男子的2.25%,当时正是1941-1943年大灾引发的大饥荒中,当年饿死人口三百万,国统区实际只有六十余县,仍然实征壮丁20万人。八年抗战,战前人口3500万的河南实征丁数达到189万8356,高达全国第二位。而第一位的是处于大后方人口5000万的四川,征丁257万8810人。   如果我们考虑到沦陷区占河南近一半的实际情况,河南用一半多的面积和人口就供给了全国第二多的壮丁,其平均出丁比率也已经远超过了四川。其贡献和所付出的代价也都是惊人的。   而河南贡献的不只是壮丁。在连续大灾之下,河南还供给了国民政府征收的大量粮食。据档案记载。1941年河南大灾初起,河南本年完成田赋实征158万2875石,在全国仅仅位列四川、湖南、江西之后为第四。在旱灾最甚的1942年,虽然蒋介石减免了灾区的部分军粮征收额,但河南还是完成了征收田赋245万石,负担不减反增。到1943年,仍在大旱中挣扎的河南民众上缴了田赋302万2513石,全国范围内次于四川、湖南、江西、陕西列第五位。   从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战火遍及河南109个县。八年抗战,河南共出壮丁189.8万人,为抗战服役400万人,战死及伤残者30万人,流离失所者20万人,全省总人口由战前的3500万锐减至3000万。

以上均为从其他历史学者文稿中复制摘取,只为让大家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正面历史,感恩缅怀先人之牺牲贡献方能让一个民族健康延续下去。不吹,不捧,不黑,则中华幸事!


点燃一支烟111520171


1942年,河南饥荒遍及全省,灾民纷纷外逃。据记载,当时灾民只有少数逃往北东南三个方向,大部分都逃往陕西。电影《一九四二》的解释是:河南人逃荒往陕西跑是一种习惯,就像山东人逃荒一定要往东北跑一样。

事实上,陇海铁路才是灾民一路向西的关键原因。

1942年的河南,三面环敌,京汉线被毁,陇海铁路几乎成了灾民唯一的逃生通道。当时的陕西省,大部分控制在中国政府手中,不像华北地区的其他省份,基本沦陷殆尽,处于日寇铁蹄之下,前往这些地区逃荒,无益于自寻死路。

另外,当时的山西灾荒较轻,人口相对较少,有大片未经开垦的荒地,可供灾民安家落户,灾民沿着陇海铁路逃荒,有钱的灾民可以乘坐铁路,加快逃荒速度,提高成功几率,而贫穷的灾民主要是沿着铁路线的指引,以免迷路。

据当时记者报道:“陇海铁路,在灾民的心目中,好像是释迦牟尼的救生船。他们梦想着只要一登上火车,便会被这条神龙驮出灾荒的大口,到达安乐的地带。”据统计,大约300万的灾民沿着陇海线或坐火车或沿线步行抵达陕西。

现在陕西很多地方还有很多有着浓重河南口音的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当年那些灾民的后代,灾荒使大量河南人口迁往陕西,也加速了陕西的开发和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