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跑车接孩子被踢出家长群:花自己的钱,真的错了?


开跑车接孩子被踢出家长群:花自己的钱,真的错了?

01

最近杭州的一个爸爸火了。

起因是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被其他家长看见后,由老师出面要求家长不要开这样的跑车送孩子,以免引起孩子之间的攀比之心。

这位年收入几百万的企业高管,本身就是一个跑车迷,因他对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并不认同,在家长群回怼了几句,就被秒踢出家长群。

一起来感受一下。


开跑车接孩子被踢出家长群:花自己的钱,真的错了?

这场辩论还没正式开始,这位爸爸就被拉下赛场,对话强行终止。可以说,那一瞬间的感受,就是自己有钱,花钱也变得的不开心。

网友们为这位爸爸叫屈,大多觉得这位爸爸说话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花自己的钱,有什么错?

不少网友甚至把矛头指向老师,觉得这位老师把家长踢出群,做法太欠妥,纯粹是老师有问题。

你怎么看?

02

虽然没有更多的信息,显示这件事情的真伪,我们假定这张图,是真实存在,具体来分析一下。

首先,究竟是老师还是其他学生家长作为群主临时起意,把这位爸爸请出家长群,仅凭一张被打了马赛克的图片,我们其实是无法做出判断的。

因此,部分围观网友,以此乱给老师“扣帽子”的言论,本身也是欠妥的。

根据对话,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老师发言在群里@某同学的爸爸,说的是“有家长反应”开跑车接送孩子这样不好,理由是“会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这样不利于教育。

接着马上就有一些家长帮腔,认为有钱也应该低调,送孩子开个普通车不行?反正你也不差钱诸如此类。

面对突然而来的“网络暴力”,这位爸爸据理力争,首先回应老师觉得这个问题不是问题,自己想给孩子最好的并没有错。

其次,他有力回击了其他家长的指责,按照他的回复,可以说是逻辑清晰、有理有据,针对孩子本身受到的影响回复后,实话实说,自己不愿意特别再买一辆普通车服务其他人。

这个“服务你们”就很有意思了。通过双方的对话能看出来这位爸爸很有个性,不愿意按照别人的想法来活,更不愿意被其他家长的意愿绑架。

不过回怼的结果,就是被踢出了群。

我觉得这个被踢出群的行为本身,可能并不是大多数人觉得群主太狭隘的一面。很有可能是没想到对方能回怼的这么有力,感觉这个踢群的行为本身,有点想先“冷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的“本能反应”。那一刻,多半还没想清楚,该怎么回复和处理,结果没想到算是雪上加霜,在围观者的眼中,这种行为显得更加不当。

03

有人说,这是人性中嫉妒的本身造成的。人们总是不会在意离自己远的人,而是很在意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进行比对,结果一下子,照出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

往往这样的结果,总是主动刻意去比较的那个人,自己活在烦闷中。

嫉妒这件事既然是人性本身的特点,但也会有两种结果:一种可能在比较中奋进,觉得身边有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应该努力做到,算是有点“知耻而后勇”的味道。

另一种则是通过冷言冷语打击报复,让别人不开心中自己得到满足。

这样的结果自然只会让自己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不过,如果本身并不在意和对方比对的价值标杆,那倒是另当别论了。

但如果在意,试图通过打压别人的方式,让自己找回面子和信心,其实就是“掩耳盗铃”了。

家长群建立的本身,初心是交流孩子的学校生活与学习,和议论家长,不应该有任何关系。

但不得不说,如今一些闲的没事做的家长,竟把这里变成了施展自己人生抱负的地方。

特别是很喜欢通过在群里公开发表一些言论,表达自己所谓“对老师的支持”。那不太发言的另一群家长,自然也就有了看得见的对比与区别。严重的,竟然还有发展到议论和指责其他家长的。可怕的是,还有极少数的家长,竟借老师的手,来实现对其他家长的打压,以此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这位爸爸倒是一眼看清了事物的本质,直接用对方的矛来戳对方的盾,说出了是孩子攀比太脆弱的真相,不过是不想迎合家长的意图罢了。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书,恰好成了面对脆弱的最好方式。作者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所定义的脆弱的另一面应该是“反脆弱性”。

特别指出,反脆弱性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

杭州这个爸爸,在这里用了“脆弱”这个词,是对“开跑车就是攀比”这种片面观点的回怼。藏在背后的逻辑里,还有很多他说不尽以及没有说出口的话。

现在读书,看到别人开跑车就脆弱了,那么孩子长大成人后,见到更多这样的人和事,继续这样脆弱,还能好好的活下去?

最重要的是,他还直接表达了自己,不愿意迎合和顺从其他家长建议,买个普通车接送孩子,他认为此举没有必要。这才是被踢出群,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这位爸爸处事的风格就能看出,他活得比较率性,不会轻易的被周围人的看法影响。

但人都有软肋,他不担心自己,只是不可免俗的担心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孤立和排挤。

04

这位爸爸有错吗?如果真的有,那只是因为他说了实话。

老师在家长群里公开提醒和批评家长的行为,明显欠妥。

更何况还是在其他家长的“提醒”之下,明显属于班级管理经验不足,才会用这种不太高级的教育与沟通方式。

就算这件事,真的已经引起了孩子们之间的贫富差距观念以及助长了攀比心理,作为老师,收到其他家长意见后,也应该单独和这位家长沟通。

针对孩子们有不良表现的一些细节,告知并尊重这位爸爸真实想法后,找到双方都认同和理解的处理方式才是正解。

相信这样的处理方式,大多数家长都不会置之不理,就算是为了自家孩子健康成长,也会努力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

05

我想起以前一个boss夫人对我另外一个同事的“劝说”,大意也是说对方,你婆家有钱也不要高调,显得太张扬了。有钱呢,你悄悄花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说你周末飞机来回去哪儿旅行一下,自己也开心了,别人也不知道,这多好?免得生活中引起周围人的不快,这对自己事业发展不利。

我当时就觉得,多半这位夫人,自己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可同事未必喜欢旅行这些呀?所有用自己的方式意淫别人的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心魔作怪。

钱本身并没有错,只要挣的堂堂正正、干干净净,花自己的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别人真的无权干涉,也不应该去过度关注。

话说也正是因为总这样很无聊又热衷过度关注别人,自己才生活得这么普通吧。

见不得自己周围存在有钱人,只要有比自己过得好的人,自己的生活就不痛快。这样的逻辑,果然比比皆是。

其实,我周末接孩子回家的时候,也总会遇到有住校生的家长,开着各种豪车来接送孩子。

有一次,我还坦然地把自己的普通车停在了一辆劳斯莱斯车的旁边。

但我内心的价值比对的坐标并不是这个,自然不觉得我开不起那样的豪车就低人一等。

甚至我儿子会开心的说:“哇,好漂亮的劳斯莱斯,真酷。”我也会表达对这辆车本身的欣赏。

但最重要的是,我会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你没有看到的好东西,你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方式以及你还没有见过的更大的世界。还会积极鼓励他,有喜欢的好东西,就应该通过自己辛勤努力去获得。

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才不会让孩子陷入盲目的攀比,而那些害怕孩子一看见好东西,就产生攀比之心的家长,其实是内心自己的攀比心魔在作怪。

他们慌慌张张地试图屏蔽掉孩子眼中看到的一切,以为施加压力改变其他家长的做法,真的太不高明了。

王阳明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也就是说,花是什么样的,取决于观者心里看花的感受。千万别因自己的狭隘,影响到孩子的世界观。

要是你的人生以及传递给孩子的生活方式,只剩盯着眼前的人去攀比这一条路可走,那这样的人生,绝对不会充盈和喜悦。

后果无需多说,但我相信,这一定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共勉。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获行业内最高大奖。

12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