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線布局——豐田生產線演化過程

生產線佈局——豐田生產線演化過程

豐田是一家不斷髮展的公司。過去的幾年中,很多人和我講起豐田生產線的變化,以及變化所帶來的效率上的提高。在最近的一次日本之行中,我有幸參觀了豐田元町工廠的汽車裝配線。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展示豐田公司汽車裝配線佈局的演變。

傳統豐田裝配線

傳統的豐田裝配線由3至4個子線組成,每條線長度約為300米。內飾線上,會安裝電氣部件。底盤線上,會加上傳動系統、發動機、排氣系統等。保險槓、窗戶玻璃、輪子等部件會在最後的子線上安裝。

1992年九州工廠的嘗試

在1992年建造的九州新工廠中,豐田對汽車裝配線的劃分做了一次新的嘗試,並且在效率上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這條線被分成了11個獨立的子部分。每個部分大約有100米長。

生產線佈局——豐田生產線演化過程

1994年元町工廠的改變

1994年,元町工廠也對原有的生產線進行了改進。雖然不像九州工廠那麼激進,但一些較長的部分被分成更小的部分(一個內飾線,兩個底盤線,兩個Final Line)。下面是1994年元町工廠裝配線的佈局。

生產線佈局——豐田生產線演化過程

元町工廠最新生產線佈局

下面是元町工廠當前(2014年)的裝配線佈局。與1994年的佈局相比,這個佈局被分割成更多獨立的部分(8條子線),並在他們之間設置了小的緩衝庫存(綠色方塊)。下圖中每個藍色方塊代表一個工位。一般情況下,每個工位會分配1個工人(不包括線長)。

生產線佈局——豐田生產線演化過程

這條線的確切人數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客戶的需求。增加或減少工人是調整生產線產出的方法之一。在我參觀工廠時,我測量了每輛車的生產週期為2分20秒。然而,自動化程度高的焊接線要快得多,能夠在一分鐘內生產出一個底盤。有趣的是,豐田並沒有把生產線填滿(中國和西方都會這麼做),而是使用了一個拉動式系統。新的底盤只以裝配線的速度生產,因此在焊接線上總有閒置的工位。

最新佈局的優勢

將汽車裝配線分割成更多獨立的部分,有很多優勢。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為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在豐田,每個工人不僅有權利停止他所在的生產線,而且如果發生問題他不能在一個Cycle Time內解決,那麼他必須這樣做。然而,在一條很長的生產線,這意味著給許多其他工人帶來不便。因此,當工人停止生產線時,會有一種因打斷別人的工作而感到內疚的感覺,從而產生猶豫。

在一條較短的子線裡,只有大約14名工人會受到該子線停機的影響。而且,由於子線之間緩衝庫存的存在,只有大於4或5個Cycle Time的停機問題才會影響到其他子線。因此,大多數停機問題隻影響一小部分工人。此外,工人們可以暫時提高速度,提前建立起一個小型的緩衝庫存,然後利用所獲得的時間來進行5分鐘的會議來討論當前存在的問題。

第二個優勢是提高了生產率。一條子線上發生的問題並不能停止整條線。因此,整條線停止的風險被平攤了,生產線的生產率也提高了。

這是我的系列文章【生產線佈局】的最後一篇。希望這個系列的文章能讓大家有所收穫。如果有任何想法或者問題,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互相交流探討。

最後分享一點個人的疑惑。以下內容純屬個人猜測,大家可以忽略。或者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在下面評論,發表意見。在此次訪問中,我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豐田要等到1994年才開始嘗試將生產線分割成更小的部分。可能,豐田生產系統背後的主要力量,大野耐一,完全反對這一想法。直到1990年他去世後,他們才敢改變現狀。畢竟,大野耐一先生有很強的個性。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