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谈笑有鸿儒,拜师有三徐

明末清初,有位大儒,名叫顾炎武。一心向汉,忠于明朝廷,一生都在反对和躲避清政府。曾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年轻时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连考十年,屡屡不中,最后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不再参加科举了。

纳兰容若:谈笑有鸿儒,拜师有三徐

顾炎武像

我们常说,上天是公平的,没有参加科举的顾照样成了一代大儒。而他的家族后生,像是受了科举眷顾,三个外甥“三喜临门”。他的三外甥徐元文高中状元,另外两个外甥也分别高中探花(第三名)。这三人分别是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三兄弟,人称昆山三徐。

徐家三兄弟连连高中,除了受顾炎武积攒下的运气,更多的还是博学多闻,才学深厚的真本领。纳兰容若十七岁就进入了国子监。而当时国子监的祭酒就是状元徐元文,就相当于国子监大学的校长。徐元文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相貌俊朗,为人安静还略带忧郁的年轻人。徐对纳兰的才华赞赏有佳。徐元文经常向大哥徐乾学提起这位学生,言语里充满了赞美之词。

纳兰容若:谈笑有鸿儒,拜师有三徐

后来,纳兰终于见到了爱好藏书的徐乾学,并拜徐乾学为师。徐乾学用毕生精力搜罗了大量儒学著作。这让纳兰如同置身书的森林之中,每一棵树,每一片叶,每一颗草都足以让他流连许久。整日流连于书的森林、知识的海洋之中,纳兰生出了一个想法,他想把这些知识汇成一本书。或者称为一部丛书。徐乾学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平时忙于公务没有时间去做。纳兰提出这个想法,徐便很快就答应了。

纳兰容若:谈笑有鸿儒,拜师有三徐

纳兰欣喜若狂,十九岁的他,可以主编这么一部经典丛书,是何其幸运。遇到徐乾学是他幸运的第一步,徐乾学这位儒学大家也懂得惜才爱才。他给了纳兰一次机会,他点着的不是星星之火,而是要点燃纳兰的人生之光。这样大的图书编撰工程,以纳兰的才学,也不算是非常难的事,纳兰很快就着手开始了。

如同一个爱玩的孩子游走在大海边上,一会捡起一些漂亮的贝壳,一会儿又把捡到的贝壳整理排序。忙里偷闲,会在海滩上写几个字,或者,把柔软的浪花捉住,放进某一个他喜欢的贝壳里。

纳兰容若:谈笑有鸿儒,拜师有三徐

当他从这对贝壳里钻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两年之后了。

纳兰有着好的工作态度, 凡是他决定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好。也许天妒英才,他本应顺利的一生,充满了哀伤。

这丛书名叫《通志堂经解》,收录了先秦到秦、汉、唐、宋、元、明的经解138种,纳兰自撰两种,共计1800卷。这套丛书一经问世,变成了当时的最畅销书。乾隆皇帝后来给了很高的赞扬:书荟萃诸家,典瞻赅博,实足以表彰六经。

纳兰容若:谈笑有鸿儒,拜师有三徐

丛书编撰完成后,徐乾学却被降职还乡。起因是因为他在康熙十一年顺天会试任主考时,美语按规定的分配比例让足够数量的塞北学子中举,被人弹劾。

对于官场之事,年轻的纳兰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却可以让他愤懑不已。纳兰是属于忧伤的,能让人忧伤的,最重是离别。这一次,他是要告别自己的老师。虽不及与表妹的离别那样刻骨铭心,去也让纳兰对官场产生了更多的悲凉之感。

纳兰容若:谈笑有鸿儒,拜师有三徐

纳兰是如同青莲般的青年,难以在那一池的浑水中自在遨游。他应该在黄昏下,在月下,在风里,在山巅,任思绪飞舞,惆怅的吟咏。或者在徐乾学的书斋里,只谈经史,不论其他。


希望朋友们阅读之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