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的60亿营销费打了水漂,如今工厂又裁员一半

「金立有钱。」

手机行业的很多媒体伙伴都这么说。

确实不差钱。春节前,金立董事长刘立荣接受采访时承认,2016年和2017年的营销费用大概是60亿元。没错,60亿!

但很遗憾,昨晚金立宣布:

金立工业园的部分员工通过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未来,金立工业园将保留50%左右的员工继续生产。

如果60亿确实花在了营销上,为何没砸出任何效果?

单就营销方面,金立的「伤」,可能就伤在当下多元而分散的市场上,没注重社交传播,没自己的品牌性格,致使拥趸不够强大。

1. 无数代言明星,却没砸出一个「品牌标签」

从2002年开始,金立就一直尝试找明星做代言。

早期邀请过凤凰传奇、刘德华、郎咸平等等。有媒体报道,曾经金立在东北就是成功人士的标配。这种打法,这个标签,可能有人看不上眼,但对于诺大的中国来说,这非常奏效。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市场体量绝对不容质疑。

可当下还继续沿用这样的套路,金立就「难立」了。

2016年开始,金立的代言人里越发庞杂:

既有冯小刚和徐帆这样的夫妻档,也有薛之谦这样的明星;即有柯洁这样的围棋棋手,也有刘涛这样的明星媳妇;即有余文乐这样的型男,也不乏达康书记这样正面形象…

金立的60亿营销费打了水漂,如今工厂又裁员一半

这些明星背后的粉丝在年龄、价值观、消费观上不尽相同,也正因此,难以拼出一个金立的品牌性格。粉丝记住了明星,却没记住品牌。

签代言人,金立花钱或许也过于草率。

比如签达康书记的理由是:「老百姓需要好官,金立需要熟悉安全体验官」,然后用了「一分钟」决策定下了这个事。比如即便薛之谦爆出人设崩事件,金立依然鼎力支持。但问题是:薛之谦的粉丝可能会一直支持薛之谦,但会一直用金立吗?

金立的60亿营销费打了水漂,如今工厂又裁员一半

当下品牌没有标签,就没有性格。没有性格就可能失去一切。

2. 冠名数十档综艺,终成行业反面教材

在综艺节目冠名上,金立也毫不手软。

近两年几乎冠名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娱乐节目。

有人梳理过:央视6套《国片大首映》,东方卫视《笑傲江湖》、《四大名助》、《今夜百乐门》、《欢乐喜剧人3》,北京卫视《跨界歌王》,江苏卫视《我们战斗吧》、《最强大脑》,浙江卫视《真声音》、《欢乐喜剧人》、《挑战的法则》,湖南卫视《2017跨年演唱会》等……

这些铺天盖地的冠名似乎没有赢得同期友商的名声。比如OPPO、vivo成了行业的正面教材,小米也紧随其后,但金立却成了行业纷纷不敢踩的雷和坑。

3. 60亿营销,却没砸出粉丝社群

社交营销,或许真的是时候被企业所重视了。

昨天《短短10小时,星巴克如何借助社交平台「转危为机」》一文中,有一位媒体同事成功转型PR的朋友这么评价:

「双微矩阵,闲时营销,战时辟谣。上则自带百万免费流量,拉生意树品牌。下则确立信源保证声量,防抹黑解怨气,是可攻可防的工具,价值连城。」

看看现在还不错的手机友商,无论是小米最初的米粉,或者一加手机一脉相承的风格,或者OPPO们对于代言人风格的统一性,甚至是风光时期的金立,核心之一,都是悄无声息的运营了一个庞大的粉丝社群。

去年零售行业,一个个小众品牌开始走入主流市场,诸如卫龙辣条、乐纯、甚至是喜茶。虽然行业不通,但消费者的变化趋势相同,所以营销逻辑也有类似之处。但很多手机厂商没意识到这一点。

4. 与其高声疾呼,不如俯首在耳边细语

运营社群的工作,说小确实很小,就是去诺大的市场中捞志同道合的人。但说大也很大,当有一天回过头时,这些粉丝和消费者才是产品和品牌最大的护城河。

但很遗憾,更多的国产手机厂商,却一直习惯都在希望用大喇叭去放声传播。他们不知道,有时蹲下来,在消费者的耳边轻声细语的力量更大。

金立的声明最后说:可恳请各位给我们多一点时间度过难关。

嗯,希望早日度过难关吧!

毕竟,这家成立基本最久的手机厂商,对于国产手机的多比诺骨牌,还真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