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孝,为人的原本和人生的修行

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当下爷爷辈对隔代孙子辈的有些过分溺爱的做法表示不甚理解的文章。一位名叫“花菲花”的朋友在留言薄中写到:“老人们觉得这种付出是甜蜜的,觉得自己还能为下一辈做的什么,觉得自己还有用,只要不过分子女就顺着他们吧。孝顺孝顺,除了孝,还有顺呢。教育子女尊敬长辈、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是必须的,溺爱就留给长辈们吧。”好一位睿知的年轻人,想必她一定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更知道如何孝敬老人。

前不久又读到一篇文章,一位大学教授在家里请客。众人离席之后,教授却让满头白发的老母去收拾碗筷。客人对教授之举甚为不解,也颇为不满。教授笑了笑,起身边重新洗涮老人刚刚才洗过的碗筷,边说:老人年纪大了,其实并不安于享乐,也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帮儿女。之所以让老母去收拾碗筷,无疑是给老人家一个认为自己还不算老,对儿女还有所帮助的机会。

网友“花菲花”和教授的所想所为殊途同归,都是孝顺老人的表现。 当下的老人大多不缺钱花,他们的退休工资也许不多,但只要岁月平安,身无大疾,倒也有衣有食无虑无忧。但上一辈人历经了建国初的困难时期,经历了文革动乱和改革开放,他们是从苦难生治中一步步走来的,他们脱离了穷困,但从来都没有忘记穷困中的艰难,虽然手里有存款,月月有工资,却仍然保持勤俭节约的老习惯,食物变味也不肯倒掉,衣服只有破了才不穿。远离了多年为之奋斗的事业,退出了多年叱咤风云的岗位,突然空闲下来,老人心中总会有些许的失落感。原本是家中的顶梁之柱,如今转换成儿女当家做主,话语权少了弱了,生活能力也减了退了。而且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就像我们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父母爱唠叨,有的老人太节俭,有的父母脾气不好,有的父母固执偏激,坚持落后的观念。特别是人老了,变呆了,脏了臭了,脾气更坏了……老人有多少个麻烦,就会带给子女多少个不耐烦。因为生活就在这琐碎的小事上,生活的细节中。

《礼记》中说到过“孝子之养”,首先就是“乐其心”,也就是让父母感到心情快乐。而人最真实的感受、最真切的心情,也都是从小事和细节中来的。能够认真对待和照顾好老人生活中那些小事和细节,也就等于安顿好了父母余生的心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的呢?生活就是细水长流的陪伴,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细致耐心的照顾。父母的做法也许不恰当,但起码能够做到当面顺从,背后改正;父母的话语也许不中听,但起码回报他们一个微笑,一份谦恭;父母的想法也许太偏执,但编一个善意的谎言,用和颜悦色把他们当老小孩哄一哄。能够顺着父母,能够包容父母,就是做儿女的最好的孝顺。 包容父母,这是做儿女的经常面对,而又容易被忽略的事情。尤其我国当前421的人口结构,做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既要面对社会又要顾及家庭的中青年人来说,是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老人温饱无忧就万事大吉,至于老人是否过得如意是否开心,都是无关紧要的,对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小事更是不愿多想不去多顾。其实,孝顺是为人的底线,是人生的修行,也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家庭的传承,不仅是一个姓氏,几个后人。而是高尚的品质,宽大的胸怀,浓厚的爱心。孝,“始于事亲”而“终于立身”。 记住: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原创」孝,为人的原本和人生的修行​请经常检查一下自己思想上和生活上的“沙漏”,希望从沙漏中流失的不是我们对父母的无心、无意、无视。千万不要让沙漏流走了我们和父母相处同行的珍贵时光,而积攒了儿女们对父母永远无法弥补的痛惜和懊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