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康戲校八年

李維康戲校八年

李維康的爺爺是中華戲校的總務,是他培養了父親對京劇的感情,父親後來又影響了母親。她父親當時在第一機床廠做工會幹部,用耿其昌的話來形容——岳父是一個很專業的“票友”。由於父親經常搞演出,少年時代的李維康便可以經常看到父親的彩唱。

到李維康11歲時,正逢中國戲曲學院招生,父親便帶著她參加了考試。固然不懂戲,但李維康平常就是班裡的文藝骨幹分子。所以,李維康以她特有的文藝天賦順利通過了考試,從此便開始了她與京劇解不開的緣。

李維康戲校八年

李維康12歲的時候就開始登臺演出,讓她較早地體驗了舞臺的魅力。從那時開始,她先後受到華慧麟、趙桐珊、李香勻、荀令香、程玉菁、於玉蘅、張君秋、李玉茹、葉盛蘭等著名京劇前輩的親授。出演過傳統京劇《秦香蓮》、《霸王別姬》、《鳳還巢》、《四郎探母》、《紅鬃烈馬》、《玉堂春》、《斷橋》、《宇宙鋒》、《魚藻宮》、《楊門女將》、《謝瑤環》等和現代京劇《四川白毛女》、《黛諾》、《革命自有後來人》、《紅嫂》、《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等,新創編歷史劇如:《李清照》、《李鳳姐》、《寶蓮燈》,新創編現代戲《蝶戀花》、《恩仇戀》。

事實上,對於不太瞭解京劇和李維康的青年一代來說,在老舍名著《四世同堂》電視連續劇中,李維康扮演的主要角色韻梅大放異彩,加上每年春節晚會必不可少的京劇演繹,遂成為了“流行化”的明星。

李維康戲校八年

除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李維康對恩師的謝意也時常掛念在心。從1958年到1966年,李維康在中國戲曲學校度過了人生長大中最關鍵的八年時光。李維康說:“我是幸運的,由於在藝術的造詣和人格的形成上,碰到了很多好的老師。”

李維康回憶說,她上學那個時候特別順,由於遇上了中國戲曲學校有一位非常好的老校長史若虛先生,還有很多給她開蒙的老師、給她幫助的老前輩,在這個學校裡,她收到了良好的教育。

談起史校長,李維康至今記憶猶新:“我進校時,也就十一二歲,校長髮現我可能是個好苗子。我當時的嗓子可能算是比較好,但是小孩的嗓音很尖很細但很高,是童音。史校長當時講,小時候的嗓子不一定要特別寬,但一定要有高音才能保持住。小孩子學戲不要過早的參與流派,青衣、花旦,甚至武旦、刀馬旦戲都要學,要在學校進行全面培養。”

李維康還記得當年在班裡當生活委員,那時就是帶頭擦地,治理內務,當時都得把水泥地的縫用鹼水擦白了。她回憶說,那時,天還沒亮就要吊嗓子、練腰腿功、把子功,刀槍劍戟都得練,老師要一套一套的教,還有武功,這是戲校同學都要學練的基本功。

“八年呀,真的是很苦,也偷偷掉過眼淚,但也是越學越喜歡,要想學戲必須有毅力,必須要堅持,一定要把事情幹到底。”李維康覺得,不論怎樣,那時在戲校學習,史校長和那些老前輩對自己學藝做人都給予了很大幫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她說,我小時候的個子很矮,史校長就盼著我長個兒,由於一個好演員需要多方面條件,光有嗓子有扮相,沒有個兒也不行。他辦公室有個書櫃,我一往他那就給我量身高,我就恨不得站的直直的,也不敢踮腳尖,希看能高一點,他就拿小刀在櫃子上劃一道,從我很小大概四五年級就開始刻,一直到我畢業,櫃子上已刻的密密麻麻。這些,都是他為了讓我快點長大,付出心血的印證。

後來學現代戲,就更講究表演,我們小時候學傳統戲,這方面差一點。史校長就重點加強我們的表演功力。

有一次把我叫到辦公室:“李維康進來”,我就進往,“出往”,我就出往,就這樣往返三四次,然後就問逗我:“你看我這屋裡有什麼變化?”我就仔細的看了一遍,我說沒發現,史校長就說:“你看這門!”我又仔細看了門,還是沒發現,他說:“我原來的門把手是擰的,現在是往下按的。”

就是這麼一個細節,換了個門把手。史校長說,我們生活中原來不是很在意這些東西,但是作為演員,生活中的一切東西都要有所記憶,要留在心裡,觀察生活對演員的藝術生涯是有幫助的。

“這句話我可是記了一輩子!”李維康表示。

李維康戲校八年

1965年,中國京劇院在排《平原游擊隊》,那時李維康還沒畢業,阿甲導演建議借她演翠萍(後來《平原作戰》就叫小英了)。就這樣,李維康還沒有畢業,就調到中國京劇院了,真是挺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