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如華:同桌李維康學生時期的成長經歷

溫如華:同桌李維康學生時期的成長經歷

李維康的個性特點,我用四個字概括:聰明、執著。她父親是演員,母親是教師,家境中等偏上(其實我對她的家庭不甚瞭解,只是停留在兒時的記憶上)。記得剛入戲校不久(1958年9月),天氣仍很炎熱,有次在陶然亭舉行了一個秋遊活動,我在樹蔭下的草地上坐著,走過來一位阿姨對我說:“這麼熱的天,同學們都喝汽水,你怎麼不喝?”我說:“不渴。”這位阿姨立刻買了瓶“北冰洋”,遞給我說:“喝吧”。我簡單地客氣了一下,就接了過來。經過打聽,才知這位阿姨就是李維康的母親。(事後有感:奉獻愛心,終有回報)。後來又聽說,她母親對她很是疼愛。記得三年災荒時期,吃飯要糧票,穿衣要布票。李維康那時穿過一件淺黃色的靚麗短衫,我問她穿的是“什麼材質,如此平挺?”她說:“的確涼”。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這種料子,當時一般家庭的孩子,對此類衣服是無法問津的。她平時也愛吃些“金糕條”、“素蝦”之類,而一般的同學,在當時災荒年間,也是無有條件享用此種“零食”的。

由於同桌幾年瞭解,知她領悟力較強,學戲輕鬆愉快。音樂課上既能識譜讀曲,文學筆記也能寫得舒展流利,但下課後,我們基本沒有交流。唯獨一次是四年級,她是以團支書的身份找我談話,說你該要求進步,爭取入團了,於是由耿其昌做我的介紹人,加入了“共青團”組織。


關於業務方面,李維康入校的第一二年,是於玉蘅老師為她開蒙的,說的是《二進宮》、《三擊掌》、《桑園會》等生、旦對兒戲,基本都公演了。1959年南京沈小梅出國演出《倩女離魂》,路過北京,在學校示範展演,學校回請“摺子戲”作為聯歡回敬,其中有李維康《二進宮》。我坐檯下看戲,只見她上場【二黃慢板】一句一彩,驚奇得沈小梅連呼“不得了,不得了”。這期間我在學校五樓彩排了一出《岳家莊》,記得是她扮演的嶽夫人(岳雲的母親),至今印象頗深。

溫如華:同桌李維康學生時期的成長經歷


到了三年級於老師又教她一出《會審》,這是班裡重點彙報劇目。她的蘇三,我的王景隆,耿其昌的潘必正,李成麟的劉秉義。這出戏使李維康的演唱,得到很好的提高和發揮。其間,於老師還教了她一出《宇宙鋒》,記得一次在“西單劇場”公演此戲,我扮胡亥,演至“金殿裝瘋”一場,忽然劇場電線短路,頂燈爆破,巨響一聲,頓時漆黑一片,我們在這黑暗中堅持把戲演完,正所謂“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這頭幾年她主要向於老師學戲,打下了堅實的“王派”基礎,有關旦角演唱方面的各種技巧,她基本能夠全面地掌握了,尤其是對“哭嗽”的運用,十分到位,靈活巧妙,異常動聽。
此時的李維康己定為全校重點學生,對她的教學安排,已超出由班級、京劇科的管理範圍,直接由校長、甚至部裡來過問了。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國家需要“尖子人材”,這不僅關係到對具體某人的培養,而是提高到新中國戲曲教育是否能夠培養出新的尖端人材之高度來考慮的。當時的“政治口號”是要求同學們“以紅帶專”、“紅透專深”。史校長曾說過這兩個口號過於強調了“紅”,稍微“左”了點,後來改為“又紅又專”,雙向並舉,思想與業務要求共同提高。因此在同學們只知道“學戲和玩”的同時,李維康己走過了“少先隊中隊長→大隊長→共青團員→共青團支書→共產黨員”的政治歷程。為做到“又紅又專”的新標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溫如華:同桌李維康學生時期的成長經歷


自古以來,所有的“標兵”形家,都需要塑造,例如:“四大名旦”、“四大鬚生”雖有高深的真材實學,但也都需要經過了“包裝”才能面市的。記得1962年某晚,史校長帶我去“工人俱樂部”看***的《姚期》,前邊是夏永泉、梁幼蓮的《評雪辨蹤》。校長說:我想為李維康改改名字。我問為什麼要改?校長說北京劇壇最紅的兩位是新鳳霞、趙燕俠,她可改做“李維霞”。我說不好,還是原來的“康”好,與“梅蘭芳”、“馬連良”一樣,屬於“江洋”轍,也很響亮,校長最後首肯不語。


四年級時,校裡安排華慧麟老師給她傳授了《別姬》,《探母》等“梅派花衫”戲。現在她唱《坐宮》“百鳥聲喧”的“切分音”唱法,就是華老師傳授的。由於華老師演出經驗豐富,使她對於旦角演唱的發聲、用氣、舞臺臨場經驗及對於整體美感的追求,又向前提高了一步。
五年級荀令香老師又教過她《荀灌娘》、《魚藻宮》等荀派戲,但李維康的表演沒有過份強調“聳肩拉跨”等所謂的特色,此二劇是我陪她演的周撫與劉盈。同時,她又向趙桐珊老師學演了花旦本門的《胭脂虎》(妓女擒賊)。她的石中玉,我扮王行玉(此戲是姜妙香先生教我的小生)。通過讓她學習這些花旦戲,使她對於京白的念法及眼神的運用又得到了更好的掌握。記得她還排演過《十三妹》、《楊門女將》(穆桂英全部唸白不上口,拋棄尖團字)等刀馬戲。使其對於靠功及馬鞭等技巧能夠熟練的掌握,因而使得技藝更加全面,避免表演上“刀槍不入”。
六年級時,她又在於老師、荀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杜近芳的《柳蔭記》與《桃花村》,還沒等演出,現代戲的風潮到來了。
七年級到畢業期間,她演出了《紅嫂》(張春秋64年版)、《黛諾》(關肅霜64年版)、《革命自有後來人》(雲燕銘64年版)、《紅燈記》(劉長瑜65年版)、《四川白毛女》(劉秀榮加強版、添加了兩段唱)、《審椅子》(李玉茹64年版)、崑劇《瓊花》(華文漪、嶽美緹65年版)、及借調中國院後排演的《平原游擊隊》(65年版。不是《平原作戰》)。此時間,李維康珠年玉貌,加之體質強勁,氣充力沛,嗓子怎麼唱怎麼有,技藝大進,氣場非常強大。有一次楊秋玲師姐和我坐了10分鐘,連說5次“維康太會唱了”,但可見同行認知一斑。

我個人認為這是她人生中第一個輝煌期,從表現的效果看,高過她第二個輝煌時期。但因當時電視等媒介不太普及,因而影響範圍不算很大。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