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宝岛——长兴岛名字的由来!

神奇宝岛——长兴岛名字的由来!

长兴岛原来不叫长兴岛, 唐朝以前,人们都管她叫“长生岛”。

复州近代诗人张时和曾有诗赞日: “长兴自古号长生,玉液琼浆海上倾”。他不但道出了长兴岛的美丽神奇,而且道出了岛名的产生与演变,也同样充满着神奇色彩。

传说当年秦始皇统中国后,为使自已常驻人间而万世为君,特派术士徐福带领500对童男童女到海中为他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徐福率众人踏遍蓬莱、方丈、瀛洲三岛,问遍所有仙人,竟无一人肯赐。只有蓬莱一仙告之日:“尔等乃身在三界、未出五行之凡胎俗体,纵使食了丹药,也只可延年益寿,岂能长生不老。况仙家之物只赠有缘之士,不赐无福之人。尔等切勿心存异想。然离此百里之滨有一海岛,其上有甘泉、海刺、棘枣三宝,食之,可祛病长生,尔等不妨趋往居之。”徐福身边有位高姓随从, 听了仙人之言,不由得心为所动。于是,他便偷偷带领十余对童男童女,乘一艘帆船劈波斩浪,终于找到了这个海岛。但见岛上景致与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几无二致,遂大喜过望。上得岛来,果见有清泉自涧石中涌出。饮之,甘甜爽口,神清气畅。又见漫山长满棘枣,其味酸而带甜,食之,醒智益心。更见海中有大群游物,身长尺许,呈深灰色,多肉刺,食之,鲜美滑腻。久食,竟百病不生,遂名之为“海人参”。于是,一行人便以此岛为家,生息繁街,代代相传,有些人竟活到百岁以上。一-外来者对此甚为疑惑: “何以此地多寿者也?”岛人回之日: “只缘身居长生岛”,从此,这处“海中之洲”便被人叫作长生岛。

唐朝时,“长生岛’ 又被叫作“镇山岛”。那时,生产和商业贸易有了很大发展,海上运输也应运而生。同时,与攻城掠地相关的海上运输、海上作战也频繁起来。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当年东征高丽时,其麾下大将尉迟敬德曾率兵进驻长兴岛。这位传说中的神武猛将,在完成他的军事使命过程中,还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在岛上的第一高山一横山之巅建立了一座八面灯塔,用来指示过往航船。此前因无灯塔,外地过往船只时常在海中触礁沉没。有了此塔,航船便可直接躲过激流险滩和明石暗礁。尽管史料并未确切记载尉迟敬德是否来过此地,但是人们对此一直是津津乐道且常传不衰。还因为横山是复州邑的镇山,所以,后来官府和船家又管此地叫“镇山岛”,希望此山和唐塔能镇住风浪与海怪,护佑南来北往的船只平安无事。

到了宋代,航海业进步发达, 乘船来长兴岛居住和贸易的人也日益多了起来。其中自然不乏勘界绘图的官府差吏和游历山川的文人墨客。他们见这里“山清水秀,海碧天蓝,满山苍松翠柏,遍地奇花异草,百兽穿行于密林,珍禽长鸣于九天,锦鳞嬉戏于碧水”,其风光之秀丽,景色之奇美足可与杭州媲美。于是,又管这里叫“景杭岛”。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地名大辞典》,翔实地记录了“景杭岛”这一名称的由来。

南宋时,长兴岛又被称为“长松岛”,这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也有确切记载。当时,人们见这里山势蜿蜒险峻,松柏苍翠常青,就把她叫做长松岛。意为这座海岛像松树样,永远繁荣茂盛。到了明朝时,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长生岛”又普遍叫开了,看来“长生”这个字眼还是代表了多数人的愿望和企求,虽几经变更还是返本还原。到了公元1624年,也就是明朝天启三年的十月,努尔哈赤统率的后金兵攻占了复州一带。这一带的人包括长兴岛人遭受了一次空前浩劫。人们纷纷驾船出海,逃离到山东一带,躲避战祸。从那时起,整整三十年间,长兴岛上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昔日的繁华海岛变成了一座荒岛。

清王朝定鼎北京之后,逐渐平定了全国各地的反清势力,在政权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于公元1653年(顺治十年)颁布了辽东招民垦荒奖励条例,号召山东登州、莱州二府居民到辽东地区开垦土地耕种。此后,又一再下令允许各处流亡人民开垦“无主荒田”,所垦土地由州县给以“信义执照”、“永准为业”。凡属垦荒的土地,一般“免税三年”个别的还可以免税五年或六年。这免税的承诺虽然没有坚持到底,却招募了大批山东登州、莱州的农民来辽东垦荒,长兴岛这时也从外地迁来了大量人口,其中多数自然是原先逃难出去的长兴岛居民。小路明中华,东东工路益日自认日形天楼来 岛新居的人们,对这个新建的家园到底起个什么名字意见不一,众说纷纭。据说,最后是一位得道高人替岛人解析了这道难题:有一天,一位余姓老夫子,备下酒宴,把岛上有威望的老者请到家中商量此事。这位余老夫子原来是长兴岛上的坐地户,家中颇有资财,又有点文化。所以,他请客,大家不能不来。众人落座之后,余老先生举杯开言道:“我等所居之地,自古以来僻静安定。三十年前突遭兵革荼毒,逼得岛人流离失所,四出逃难。今逢世道安稳,岛上又生机重现。余某略备薄酒素菜,意欲同列位一道给海岛重新起个名号,以慰岛人渴望兴盛太平之愿。望诸位畅所欲言,不吝赐教。”老夫子的话题与众人不谋而合,有人说:“还是叫长生岛吧,这个名字吉利、顺气。”有人反对说:“兵荒马乱一来,小命尚且不保,哪还敢奢望长生长寿?”又有人说: ‘那就还叫景杭岛呗,别看荒芜多年,岛上景色却没减多少。”又有人拍着肚皮说:“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心思观光赏景?”此后,还有人提议仍然叫“镇山岛”或“长松岛”,但大家仍觉不大妥切。众人正在争论不休之际,忽然从门外进来一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疯疯颠颠凑到酒桌前,非要同主人一块喝酒不可。大家正喝在兴头上,突然来了这么个人,不禁都发起怔来。余老先生赶忙叫家人备上一份新的碗筷,让乞丐坐到自己旁边,给他又是筛酒又是夹菜。那乞丐也不客气,端起酒就喝,夹起菜就吃,眼中就像没有人一样,很快就把桌上的酒菜扫荡一-空。再看余老先生依然不愠不恼,一边叫家人继续添酒上菜,一面不停地询问乞丐:家住何方,从哪里来,往何处去。那乞丐却答得云山雾罩:“我家住长生山无忧洞,自秦时就世居此地,至今已近两千年矣”。人们听了,都以为是疯话,谁也没往心里去。酒足饭饱之后,余老先生拿出钱褡子说: “这些碎银你拿去添几件衣裳,再置办点田地房屋,省得到处讨饭。”余老先生刚刚说完,那乞丐竟夺过钱褡子往酒桌上一摔,转眼便没了踪影。人们赶忙找寻,只见空中飘飘扬扬落下一个布条,不偏不倚地盖住了钱褡子。布条上还写着几行字:“长生洞里苦修真,兴致催我临凡尘。岛上风光堪悦目,游罢方觉人更亲。”大家边看边议论: “这个疯要饭的怎么还会变出布条写字呢?”正在疑惑不解之际,有人惊奇地说: “咦,这不是一首藏头诗吗?”众人仔细一看,果然不假。把每句诗的头一个字连起来,竟是“长兴岛游”四个字。这真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哪。人们到这时才恍然大悟:“这不是神仙下凡点化,让咱们管这里叫长兴岛嘛!?”这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论,长兴岛这个名字就是在这时叫开而且一直叫了下来。

到了晚清时期,长兴岛又被当时的奉天府誉之为“长兴文明岛”。这是长兴岛人用历时三年的民告官壮举换回的称誉(后另文细述)。

来源《中国长兴岛》刘永伦等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