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与失去的二十年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除了民间少量的商业往来,中西方官方的交流几乎是空白,外国既没有在当时的中国设立大使馆,当时的中国也没有向外国派驻使节,闭关锁国的清朝政府继续陶醉在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之中,自我麻痹着,对于西方世界是什么样、发生了什么,两眼一抹黑,不去关心、也不想关心,岂不知狂妄自大的背后,一场差点亡国灭族的危险正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靠近,如同一只沉浸在绿草之美味的小鹿,身后一只猛狮正在缓缓向自己移动,清政府也未曾料到,自己即将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为了改变清政府当时与外国商人之间的通商制度,扭转与中国长期贸易逆差的局面,英国政府曾两次排出使节试图与中国建立正常邦交关系,一次是乾隆八十岁大寿时,一次是嘉庆帝在位时,可笑的是,第一次清政府要求英国使节行跪拜礼,英国哪能接受得了这种不平等要求,双方互不退让,僵持不下,乾隆很不高兴,最终闹得不欢而散;而第二次,也许是清政府对上一次英国使节未行跪拜礼仍记忆犹新,并耿耿于怀,这一次给英国使节来访的接待礼遇就差的远了,双方又一次不欢而散。

两次的失利已经让英国逐渐认识到,和平之路已经行不通,而战争之门正缓缓打开。

软的不吃,那就来硬的吧。于是英国人动了鸦片的心思,尽管清政府朝廷上下都知道鸦片不是什么好东西,可吸毒这种事,一旦染上,戒掉可就难了,但鸦片该禁还是要禁,这点大是大非和民族大义还是有的,此时林则徐临危受命,虎门销烟一役大快人心,让清政府也出了一口恶气,然而,这也给了英国人出兵的理由,船坚炮利的英国军队打中国如同儿戏,不费吹灰之力,清政府节节败退之后缴械投降,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署而告终,时年1842年,距离战争开始仅两年。当然,林则徐为这次战争背了锅,后被贬到伊犁,这是后话。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这次战争的失败,清政府总该反思一下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为何会如此狼狈吧?

并非无人反思,然而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林则徐就是知者之一,作为中国士大夫的代表,虽然其身上有万般优点和丰功伟绩为后人颂扬,但不得不接受其性格特点中也拥有不合时宜的过于爱惜羽毛的劣根性。看到英国人的船和炮,其实林则徐心里已经十分清楚这场战争的胜负了,自己也由原来的主战派开始转变,理性看待中西方的差距,于是竭力购买外国的船和炮,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但为时已晚,面对这场战争已经难以力挽狂澜,救大厦于即倒。

有意思的是林则徐很多从西方学习并编制的书,后来被日本所学习,并促进了日本的维新。

虽然面对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和悬殊,林则徐觉悟的比较早,但由于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历史文化和所谓的士大夫精神,其害怕自己受到朝廷指责和社会的非议,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因此他的很多建议和做法并不敢公开提倡。

很多像林则徐一样的士大夫阶层,此时此刻,选择了集体沉默和明哲保身,并听之任之,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与守旧的时代做斗争,也不图振作和改革,即便有少数人看清现实并奔走呼告,然而在当时却是螳臂当车,非议重重,其微弱的声音被不屑一顾的淹没在了冷酷无情的历史之中。

战争之后,如同战争之前,腐朽的体制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在大清国运转着,直到二十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又一次用大炮扇了清政府一耳光。此时此刻,才有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开始觉悟:外国的东西还是要学一学的,自己的国家不能再这样继续愚昧和沉沦下去了。于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尽管最终结果不尽人意,但却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已这头沉睡的狮子经开始苏醒了,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值得肯定的一笔。

然而这中间的二十年时光却眼睁睁的看着白白浪费,本来中国可以有机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及早醒悟,奋起直追,力图自强,迎头赶上至少缩小与外国的差距,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体系乃至群体性格的劣根性却积重难返,在这片土地上想真正的改革,需要冲破的内在的和外界的藩篱何其多,又谈何容易,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历史在前进,文明在发展,但人的骨子里的东西却从未见有多大改变,人性不发展,社会再怎么发展只不过是换一个外壳,徒有其表而已。

君不见,历史总是在一幕一幕的重演,而人类在历史当中接受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接受历史的教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相似,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光一去不复返,失去的不止是时间,还有大把的难得的机会,甚至是个体、民族乃至国家的前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