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兩千年》第32期:爲何劉邦選擇定都長安

打敗項羽之後,劉邦即位稱帝,隨後分封諸侯,大家各自罷兵返回封地,劉邦則就此在洛陽安頓了下來,每日飲酒設宴,生活好不滋潤,儼然已將洛陽當做了都城。

《華夏兩千年》第32期:為何劉邦選擇定都長安

劉邦

正是在此時劉邦說出了那段著名的話“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

縱觀劉邦的起家史,不難發現因為戰爭的緣故,劉邦曾多次遷都,那麼洛陽會是最後一站嗎?顯然也不是。對於劉邦為何最終選擇長安作為國都,《高祖本紀》中只有“高祖欲長都洛陽,齊人劉敬說,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的記載,我們只知道是因為齊人劉敬和張良兩人的勸說,所幸我們在《史記·婁敬列傳》和《史記·留侯世家》找到了答案。

洛陽與關中

漢朝建立之初,當時天下最為有名的都城有西周的豐都和鎬都,東周的洛陽,秦朝的咸陽。而豐都、鎬都和咸陽均在關中。因此,劉邦首先要在關中和洛陽之間做出一個選擇。

《華夏兩千年》第32期:為何劉邦選擇定都長安

劉邦議事

從地理位置上看,洛陽處於漢朝的正中心,於此建都頗有天子居於中的意思,而關中則偏西了一些。另一點,漢朝開國元勳大多是山東六國之人,洛陽距離家鄉較近,因此他們也比較支持以洛陽為都,而他們勸說劉邦用的理由則是“周朝定都洛陽,傳承了幾百年;而秦朝定都咸陽,不過才傳了十幾年,可見洛陽才是中興之地”。加上洛陽物產豐富、美女眾多,因此劉邦也比較傾向於洛陽。

婁敬勸劉邦

根據《婁敬列傳》記載,齊人婁敬“戍隴西,過洛陽”,對於建都洛陽他不是很認同,於是通過齊人虞將軍見到了劉邦。婁敬先問劉邦“陛下要定都洛陽,是想讓國家和周朝一樣興隆嗎?”劉邦回答是。

《華夏兩千年》第32期:為何劉邦選擇定都長安

婁敬(劉敬)

婁敬於是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陛下取得天下和周朝是不同的。周朝定都洛陽之時,已經積德累善十餘世。周朝立國之本為德,而陛下立國之本為戰,陛下從沛縣起事開始,先後席捲蜀、漢地區,平定三秦,與項羽戰於綏陽、爭奪於成皋,大戰七十多次,小戰四十多次,使天下百姓血流成河,父子枯骨暴露於野,橫屍遍野不可勝數,悲慘哭聲不絕於耳。這種情況下卻要和周朝興盛時期相比,我認為不妥當。洛陽雖是天下中心,卻也四面受敵,無險可守,一旦天下大亂必成四戰之地。而秦地在秦國的治理下,有肥沃的徒弟為依託,物產豐饒,而且秦地加之地形險要,四面均有要塞作為防線,即使天下大亂,秦地也是可以保全的。”

敬說曰:“陛下都雒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異。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餘世。公劉避桀居豳。大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馬箠去居岐,國人爭歸之。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上八百諸侯,遂滅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乃營成周都雒,以為此天下中,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鈞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務以德致人,不欲陰險,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分而為二,天下莫朝周,周不能制。非德薄,形勢弱也。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徑往,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籍戰滎陽,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骸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不絕,傷夷者未起,而欲比隆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今陛下入關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經過婁敬的勸說,劉邦的反應時“上疑之”。對於建都之事開始重新考量,可是面對大臣們的眾口一詞,劉邦一時難以決斷,於是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出場了。

張良勸劉邦

面對婁敬的勸說,功勳們說“洛陽東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淹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地形的險要和城池的堅固也足以依靠。”

劉敬說高帝曰:"都關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東人,多勸上都雒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崤黽,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華夏兩千年》第32期:為何劉邦選擇定都長安

張良

張良則說道,“洛陽雖然有這樣的險固,但它中間的境域狹小,不過方圓幾百裡,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裡不是最佳用武之地。關中東邊有崤山、函谷關,西邊有隴山、岷山,土地肥沃方圓千里,南邊又有富饒的巴蜀兩郡,北邊則有利於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險阻來固守,只用東邊一面控制諸侯。如果諸侯安定,可由黃河、渭河運輸天下糧食,用來供給京都;如果諸侯發生變故,則可順流而下,同樣足以運輸物資。這正是所謂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臣同意劉敬的建議。”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經過婁敬(後賜劉敬)和張良兩人的勸說,於是劉邦當即決定起駕,往西關定都關中。而由於此時的咸陽已經被項羽毀於一旦,修復的話不亞於重建一座都城。

《華夏兩千年》第32期:為何劉邦選擇定都長安

長安

最終,劉邦發現秦始皇之弟長安君的封地長安是個不錯的選擇,“長安長安,長治久安”寓意也不錯,於是下令蕭何在長安營造都城,此後,長安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乃至成為國際大都市,足有千年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