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楊鶴汀:從楊十四少到民國南陽知府

辛亥志士楊鶴汀:從楊十四少到民國南陽知府

南陽解放南路,左為楊廷寶故居建築群

夏末秋初,陽光依然熱烈,活潑潑地映照在南陽解放南路那一大片青磚老建築上,層層疊疊的灰瓦清晰得像一筆筆刻意畫出來。從房前一路走過去,廊下一扇扇木窗花格、一排隨風搖曳的紅燈籠,似乎於清雅古樸中輕聲提醒著你:這裡有往事。

會是什麼往事呢?仰頭望,“楊廷寶故居”幾個字分外醒目。從半開的木門向內看,幾簇綠植將院內點綴出生機,歲月的影子投射在老房子上,又長長地投射在地面上,好像要趁這陽光正好,曬落一身的舊日風塵。是的,楊家,堪稱南陽名門望族的楊家,從這個家族裡走出去的人,楊鶴汀和他的後人們,大多擁有可大書特書的耀眼人生履歷。

楊鶴汀,如果你研究古宛城的歷史,會發現這個名字在多個領域出現,論教育,楊鶴汀是南陽教育界的耆宿,先創辦南陽公學(後與宛南中學合併),後興建南陽女中;談實業救國,他曾在開封創辦織布工廠,還曾與著名農學家馮紫崗一道創辦南陽李華莊農林場;說中醫學,他將張仲景的經典著作譯成七言白話歌訣《傷寒論淺歌》和《金匱淺歌》,便於後人學以致用……當然,這些只是楊鶴汀傳奇一生的一部分,他更顯赫的身份,是南陽辛亥革命元勳,甚至被人稱為“反清猛士”,早在清末就參加同盟會,為南陽光復建立殊勳,並出任過民國首任南陽知府。

楊家的傳奇,並未在楊鶴汀之後戛然而止。或者說,正是楊鶴汀個人“趨時、革新”的不懈向前,帶來了整個家族傳奇的百年綿延。其長子楊廷寶,是蜚聲中外的建築學家、著名建築教育家,“南楊北梁(梁思成)”的盛名在建築界無人不知;次子楊廷賓,奔赴延安的著名版畫家,是徐悲鴻招收的第一批學生;楊廷寶之子楊士莪,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之一,水聲學科帶頭人之一;此外,這個家族還有其他許多從事科技教育的優秀人才,人稱““一門雙院士,滿門科教才”。

辛亥志士楊鶴汀:從楊十四少到民國南陽知府

從“楊十四少”到民國首任南陽知府

楊家是舊時南陽城有名大家族之一,人常說:南關楊家、東關勇家、白莊張家、孫坑米家。據說南陽的楊家後坑,就是當年建楊家大院時的石灰坑,如今很小,但當年有兩畝多大,似乎能夠說明楊家大院舊有的規模。其實楊家世居南陽城東南七里許白河岸邊的趙營村。1877年,楊鶴汀就誕生在趙營村,楊家祖上經商致富,但至鶴汀一代家境日衰。1923年,遷居南陽縣城糧行街。

在文史資料中,楊鶴汀的生平被四字概括:趨時、革新。趨時,即順應潮流,縱觀其一生,的確如此。1906年,楊鶴汀畢業於北京法政學堂。在京求學期間,他不滿清廷腐敗而傾向於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遂加入同盟會,立志從事教育開發民智、育才救國、實業興邦。返豫後,楊鶴汀在開封任中州公學教習,1908年三月,他與同盟會員羅飛聲等一道回宛,創辦南陽公學(後與宛南中學合併),自任監督,並在校內附設初級簡易師範。

據《南陽文史資料》載,當時楊鶴汀一邊教書育人,一面聯絡社會各界進步人士和學生,與武昌革命軍秘密聯繫, 以《民報》、《大漢報》為陣地,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在他的影響下,學校150多名師生先後加入同盟會,成為南陽一帶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辛亥革命前夕,南陽公學同盟會會員捐資購買槍支,待機起義。不料消息洩露,槍支被南陽知縣文策扣留,武裝起義計劃失敗,清政府駐宛總兵謝寶勝大肆搜捕革命者。楊鶴汀及時隱蔽,得以倖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1912年元月,於武漢組建的“河南旅鄂奮勇軍”,在新野人馬雲卿統領下揮戈北上,連克新野、鄧縣,直逼南陽縣城。楊鶴汀為早日光復南陽,聯絡社會賢達,多次面見謝寶勝,申明利害,施以壓力,迫其停止抵抗。由於革命軍軍威,再加上楊鶴汀及族兄楊漢亭等人的敦促,1912年2月18日,南陽知府徐承焜倉皇出逃,2月19日,南陽知縣文策砸開北城門亡命而去。謝寶勝乘馬出東門狼狽逃竄,至方城縣自殺,奮勇軍光復南陽。奮勇軍馬雲卿部進駐南陽後,首先向武昌通電告捷,並著手恢復社會秩序,建立革命政權,“1912年2月20日,德高望重的南陽地區辛亥革命負責人楊鶴汀先生,被各界代表推選、由革命軍任命為南陽知府。”《南陽文史資料》載,“鶴汀任職後,不負眾望,出示安民,政令一新,並鎮壓了一批罪惡昭著的壞人,抄沒了一批土豪財產,賑濟了一些貧苦市民,民眾皆大歡喜。”

不過,因不久南北議和,革命政權落入袁世凱之手,楊鶴汀出於反袁,力辭知府,棄官而去。

辛亥志士楊鶴汀:從楊十四少到民國南陽知府

1937年,楊家在臥龍崗合影,右為楊鶴汀

幹實業辦教育,無懼威脅搞“自治”

聯合街上有南陽女子中學舊址,為上世紀二十年代楊鶴汀創建,如今僅剩一幢兩層的教學樓。單簷兩層,前廊方形磚柱,磚柱間設拱形券,為近代西式建築。乍一看並不惹人在意,細細讀它,卻別有一番回味在其中。在那個人們思想尚受封建禮教束縛的社會,創辦女子中學,想一想便覺得楊老先生之勇氣可嘉,困難,絕對不是一星半點。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有一大批抱有富民強國之志的愛國知識分子走上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之路,楊鶴汀便是其中一員。他曾在開封創辦河南農業專科學校,1908年3月創辦南陽公學,並附設簡師,校址在東關書院,後為南陽一中,現為市實驗中學。1926年,他又應董作賓(甲骨學家、古史學家,南陽人)之請,創辦了南陽女中。對此事,楊鶴汀之子楊廷寊曾作文回憶道:“那時社會上封建意識濃厚,辦女學非常困難,不但資金房舍難以籌措,社會輿論的壓力更需要膽量去排除。”先借張中孚(張嘉謀,民國教育家)之宅作校舍,只招來18名學生,接著又遷一次,最後遷到聯合街老鹽店。楊鶴汀為此曾作詩道:“三遷校舍如萍生,喜得新基待斬荊;陋室如斯且莫笑,從來白屋出公卿。”

因女子上學為當時社會風氣所不容,楊鶴汀便讓自己的三個女兒廷宜、廷寧、廷寓都入了學,以後也都受到了高等教育。“當時社會上有這種說法:‘楊老先生哪都好,就是讓姑娘們恁大不出嫁,只是上學,不好。’楊族中有的長輩說,‘可不能叫孩子們進那兔子籠(指洋學堂)!’記得姐姐們上女中,早飯後去學校,雖距家不遠,中午就送飯到校,因為當時十七八歲的大姑娘一般很少在街上走,有的入學後家庭又百般阻撓。”楊廷寊在回憶錄中說,“新野一位姓魯的女學生,為上學和家庭鬧翻,就和我的姐姐們住在家中,放假也不回去。母親叫給姐姐送飯時多送一些。父親還通過多種渠道做學生家長工作。”為辦好學校,楊鶴汀還到上海購置圖書儀器,從外地聘請優秀教師到校任教,家裡好多傢俱都抬到學校用。1929年南陽大旱災,街上到處是搶饃的,南陽女中全體教工則忍飢從教。

為了實業救國,楊鶴汀曾在開封創辦織布廠並任廠長。1931年,他又協助留法歸來的農學家、南陽瓦店人馮紫崗創辦南陽李華莊農林場,引進煙臺蘋果苗木,使南陽人抗戰前即嚐到可口的煙臺蘋果。楊鶴汀還從外地運來幾十箱意大利蜂,請來養蜂師傳授科學養蜂法,使得南陽一帶也開始推廣這種優良蜂種,原來的土法養蜂也改為分箱養了。辦了這些利鄉利民的事,楊鶴汀自己卻是兩袖清風。

說起南陽的地方自治,我們難免會想到別廷芳、彭禹廷等人。事實上,楊鶴汀也辦過地方自治。1932年前後,全國不少地方實行了地方自治。河南鎮平、內鄉、鄧縣、淅川四縣由彭禹廷、別廷芳等人辦了“宛西自治”,南陽縣自治,為首者是楊鶴汀和朱肇生,主要任務是重新丈量地畝,核清各鄉人口及土地數量,作為合理攤派依據。團練武力,以防匪患。

楊鶴汀主要負責丈量土地。此事極大地震動了蒙瞞地畝的豪紳地主們,他們製造輿論,到處張貼無頭帖子,聲稱要殺豬(朱肇生)宰羊(楊鶴汀),楊家也經常接到恐嚇信。但耿直的楊鶴汀對求情者仍斷然拒絕,對送禮者叫家中人將禮品扔到門外大路上。後來,支持楊鶴汀辦自治的國民黨官員劉鎮華離開南陽後,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以清查賬目為名,將楊鶴汀軟禁起來。楊廷寊在回憶錄中說,“記得那時父親也常回家,但後邊跟著兩個便衣人員,後來沒查出什麼,就不了了之。”

辛亥志士楊鶴汀:從楊十四少到民國南陽知府

南陽女子中學舊址

辛亥志士楊鶴汀:從楊十四少到民國南陽知府

滿懷愛國激情,暮年仍壯志不已

越整理楊家資料,越發覺楊鶴汀其人“趨時、革新”的鮮明特點:清廷腐敗,他就加入同盟會反清;袁氏當國,他又憤然辭職辦教育辦實業;對國民黨當局失望,他慨然拒絕登記國民黨員,並積極支持次子的革命活動……楊老先生簡直就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典範,當然,這也源於其正直清明、磊落愛國的本性。念及此,眼前總不由浮現楊老先生那張流傳甚廣的白鬚照片,洞明、睿智、豁達,慈祥中帶著堅毅,淡定中透著剛強。

1935年秋,楊鶴汀次子楊廷賓和王正朔、王正今、曹雲閣等中共地下黨員在南陽一帶從事革命活動,受到楊鶴汀的關照和掩護,並在他的全力支持下,楊廷賓為魯迅先生拓印南陽漢畫,七八個拓工住在楊家趕製拓片。1937年抗戰開始,楊鶴汀滿懷愛國激情回校動員女中學生投筆從戎抗擊日本侵略者。當他聽到抗日前線傳來捷報,又得知次子楊廷賓奔赴延安投身抗戰後,十分欣慰地寫下:“萬物紛紜天地間,方知松柏耐歲寒。樗木偷生巖穴下,心隨桃李仰高山。”1942年秋,國民黨河南省黨政軍伏牛山工作團在南陽大肆逮捕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楊鶴汀憤然抨擊當局“一派胡來”!國民黨黨部要他登記國民黨員,他申明:“我早已被清黨,不是黨員了。”拒絕登記。

抗戰勝利後,楊鶴汀就任國民黨南陽縣參議長,在中共南陽地下黨影響下,做了不少有益於人民的事,“但終因不與貪官汙吏合流,於1947年初,辭去南陽縣參議長之職,離開家鄉,赴南京長子楊廷寶處。”《南陽文史資料》如是載。但他終究是一位壯志不已的“戰士”,抗美援朝時,他已古稀,送長孫楊士莪參加海軍、次孫楊士芹參加空軍時,也毅然請纓欲參加前線醫療隊,併為此揮毫作詩:“我生七十六年春,敵友雙方認識真。抗美援朝申正義,保家衛國是當仁。海空孫輩已投效,醫療隊中願步塵。為問從軍志所在,快驅強寇安東鄰。”

楊鶴汀晚年致力於岐黃事業,為弘揚祖醫學,他把醫聖張仲景的兩部鉅著用白話歌訣譯成《傷寒論淺歌》和《金匱淺歌》,並作兩序,便於後人學以致用。2013年,其三子楊廷寊和長孫楊士莪將兩部歌訣手稿捐贈給南陽醫聖祠珍藏,“兩序”也勒石立於醫聖祠內。之後,《傷寒論淺歌》和《金匱淺歌》的手稿影印本由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並在2013年我市舉辦的第十一屆張仲景醫藥文化節上推出,深受中醫學界和社會各界好評。

1961年9月,84歲的楊鶴汀病故於南京,骨灰安葬在南京中華門外中國公墓,上書“南陽楊鶴汀之墓”。1994年10月,骨灰遷回南陽臥龍墓園,葉落歸根,安眠故里。(南陽晚報 李萍)

辛亥志士楊鶴汀:從楊十四少到民國南陽知府
辛亥志士楊鶴汀:從楊十四少到民國南陽知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