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皇宮還有人住嗎?

用戶147418275



朱棣遷都北京後,不僅克隆了南京皇宮的建築設計格局,還對它進行大拆卸。將建造南京明皇宮的巨型石材,甚至很多木料都拆卸下來,勞師動眾地運往北京。經過這樣一番折騰,明故宮變得凌亂不堪,你說還能住人嗎?因為皇室都搬走了,皇宮無人精心看管,中期前後發生了大火災,前朝三大殿、內花園等先後遭毀。後來清軍南下也對明皇宮進行的破壞。還有就是太平天國,但是在南京與清軍作戰,不幸的明皇宮成為的戰場。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後,為了見天王府,就地取材,江明皇宮遺留下來的,能搬的都搬走了。明故宮在歷經這幾次大浩劫後,只剩下了斷恆殘壁。再後來就是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死後靈柩回到南京,安葬中山陵,為了便捷,開闢一條新馬路將明皇宮遺址分為兩邊。


樂樂愛收藏


南京的皇宮是朱元璋修建的,當這座輝煌的宮殿初步落成的時候,朱元璋還沒有成為皇帝,那時候他以諸侯王的名號給自己修建了一座行宮,在徹底平定了天下後,朱元璋才調集天下工匠聚集南京修建了這座比後來的北京紫禁城還要大的宮殿群。

南京紫禁城是那個年代世界上最龐大的宮殿,遍觀世界沒有比得上它的,佔地面積達到了100萬平方米,而朱棣後來修建的北京紫禁城也僅僅才72萬平方米而已,可見這座宮殿的龐大。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留在南京皇宮的人

朱棣之所以會遷都北京,其實原因很簡單,在他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後,他殺了很多人,不過雖然手中沾滿了不少的鮮血,但是他內心的疑慮卻沒有平息下來。


他一直擔心南京以前遺留下來的力量會對自己造成阻礙、也知道自己在這裡沒有勢力的根基。

他為了防止遭遇到自己對建文帝所做的事情,於是他就決定了要遷都。

他把國都遷到自己經營多年的燕北之地上,所以這才有了我們的北京以及至今仍留存盛世輝煌的北京紫禁城。

不過北京畢竟是靠近邊外的地方,隔著一個長城外就是茹毛飲血的蒙古人們,他為了防止蒙古人殺入長城內,給自己來個團滅,所以就保留了朱元璋留下的朝廷系統。

在南京保留了一個國家都城所應該擁有的管理官員,把他們當做了自己大明朝的“備胎”。

他們享受的地位跟北京的朝廷官員一樣,除了沒有應當擁有的權力之外,他們的待遇是完全按照京官待遇給予的。

在遷都北京的早期,南京的皇宮內是有太子在這裡監國的。

如果北京被滅了,皇帝被殺、被俘虜了,那留在南京的太子是可以直接繼承皇帝的寶位,接管整個國家的。



不過到了最後,這個傳統被打破,再沒有太子會被送到南京監國,這個時候在這漫漫的宮牆下,有的只有各種維護皇宮運轉的太監、侍衛們。

在沒有了皇帝居住之後,南京皇宮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為了減少成本,皇宮應該標配的大量太監只剩下了寥寥少數,在監管不力的情況下,南京皇宮發生了數次火災,毀壞非常嚴重。

南明時期的南京皇宮

明朝末年的時候,曾經有臣子想勸崇禎皇帝遷都到南京,不過被當時的崇禎皇帝拒絕了,然後臣子們就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另一個建議,建議崇禎皇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監國,以防不測的情況發生。

不過這個消息在被東林黨的人聽聞後,他們激烈反對了起來,搬出了各種大義以及和敵人死戰到底的氣節,最終迫使崇禎皇帝放棄了這個想法,使得太子並沒有被送到南京。

在北京被李自成打下後,太子失蹤了,而這些東林黨的人,是當時投降的第一批人。

明朝滅亡後,福王在南京大臣們的擁立下,於南京繼位了,成為了明朝新的皇帝。

我們稱之為南明皇帝,當時他就住在了南京皇宮中。

清朝、民國、現代的南京皇宮

清朝平定南京後,他們把南京的皇宮改造成了軍營,把他們的八旗軍隊派駐到了這座皇宮裡駐守,這個時候是有人住的。

太平天國攻打入南京後,駐守在這座皇宮裡的八旗軍隊紛紛逃了出去。

在洪秀全定都南京後,太平軍開始為李自成修建起了天王宮,天王宮並沒有在明朝皇宮的遺址上修建,不過這座宮殿也沒有逃過這次劫難,洪秀全派人在明皇宮裡拆卸了很多珍貴的木材、石材,這才得以修建了他華麗的天王宮。

從這個時候開始,這座皇宮是沒人居住的,曾國藩的湘軍在反攻南京、滅掉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這裡也受到了戰火的波及,最終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遺址。

一直到了民國時期,蔣介石定都南京的時候,他曾經想過要在明朝皇宮的遺址上修建自己治理天下的部門,不過考慮到種種的原因,最終這個方案被放棄了。

一直到現在,只剩下了少數分散的宮殿遺址,被各種街道、房屋給分割開了。


所以說在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的皇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有人居住,在被清軍攻下前,這裡一直有著明朝的各種閒雜人等居住,在清軍攻下後,就成為了清軍居住駐守的軍營,一直到太平天國攻入南京後,這座已經變成廢墟的皇宮才自此沒有了人煙。


孤客生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不顧眾臣的反對聲,毅然決然的將明朝國都由南京遷到了北平,那麼隨之而來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南京皇宮該怎麼安置?


其實朱棣遷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靖難之役中南京發生了大火災。不僅把建文帝給燒的無影無蹤了,而且也燒壞了大量的宮殿,尤其是中軸線上的建築損壞嚴重,在風水學中也是不吉的一種象徵,再加上朱棣的個人原因,所以遷都北上也不無道理。

明成祖遷都後,就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當時還讓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枳留著南京監過國,實際上是有人在這的,不過多數時間都是空闊的大殿,只留下了些打掃衛生的太監宮女。


雖然給了南京很高的政治地位,但卻沒有很好的維護好南京皇宮,期間也都是小維修,維持個形態做做面子活就差不多了。到了明憲宗以後,朝廷就索性不再出錢維修南京宮殿了,任其天災人禍毀壞,當然了,很多朋友會問南京大內的奉先殿與武英殿為什麼一直得到了比較好的維護呢?那是因為明朝先祖的牌位與畫像供奉在那裡,朱棣後人再放肆也不敢辱沒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呀。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關注互動。


納蘭談史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以後,一直想要搬回自己經營幾十年的封地北京,因此便著手準備遷都北京的事宜。在位期間疏浚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經濟往來,恢復北京城的繁榮景象,同時恢復農業生產,百業興盛。1421年,也就是永樂十九年春節這天,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城,並在北京城接受番邦使臣朝賀。一時風光無限。北京城正式成為大明王朝的首都。

那麼作為“廢都”的南京城後來怎麼樣了吶?其實也不差!

作為太祖朱元璋親自選定建設的南京城,朱棣縱使在不喜歡這個城市也不可不顧及天下人之言。更何況自己的父親太祖朱元璋就葬在鐘山上。因此,明成祖朱棣將南京舊都作為陪都保留下來,遷都後的南京城並沒有就此沒落,明中葉時期人口達到了120萬人,一直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乃至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是南方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朱棣更是在南京城保留了南京六部,可謂是建制全部保留,但是卻名存實亡,政治上失去了真正的地位和意義。

而南京皇宮作為曾經皇帝及皇子皇妃們住所,在南京失去首都地位以後,平時便只留下了一些宮女太監操持收拾。不過,如果皇帝前往南京代天巡狩南方,也是會住在南京城的。沒落的南京城輝煌早已不在。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推為皇帝,年號弘光。入住南京皇宮。南京皇宮再次成為明朝首都,短短八個月後,南明弘光政權隨著南京城的淪陷宣告結束。可惜!


珞珈山的貓


明成祖朱棣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之後,南京便成為整個明朝的留都、陪都,設置有和北京一樣的完整中央級別行政系統,可以說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不過,由於作為統治者的皇帝不再駐蹕於此,地處其間的明故宮雖然有少量留守人員,但卻無可奈何地受到朝廷的冷落荒廢,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早在靖難之役中燕王軍隊攻進南京之時,明故宮內就燃起大火,這場大火在掩蓋了建文帝的蹤跡,使其下落成為歷史懸案的同時,也讓明故宮的奉先殿等建築被燒燬。而到了明成祖朱棣營建北京紫禁城時,有記載表示其曾“移宮殿巨材北上,以備營建”,將明故宮內的部分建材運往北京修建紫禁城。

在此之後,被冷落的明故宮又遭受多次自然災害。例如明正統十四年夏六月,“南京風雨雷電,謹身、奉天、華蓋三殿災”;明英宗天順七年春正月,“南京西安門木廠火,延燒皇牆”;憲宗成化二年秋九月癸未“南京御用監火”,三年夏六月戊申“雷震南京午門樓”,二十一年五月,“南京大風拔太廟樹,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門獸吻”;孝宗宏治元年春三月庚寅,“南京內花園火,夏五月丙子南京震雷壞洪武門獸吻”,“三年秋七月壬子驟雨雷壞午門西城牆”;世宗嘉靖元年,“秋七月,暴風雨,江溢,郊社陵寢宮闕城垣皆壞”;熹宗天啟三年“秋七月辛卯,南京大內左傍宮火”……

此外,令人今天人們感到奇怪的是,明代還曾有過禁止修繕南京明故宮的規定,由於朝廷本身的故意任其遭受破壞,再加上如此頻繁的災害侵襲,南京明故宮在明代時就已經破敗不堪。以至於當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後,陪都南京的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建立南明弘光政權時,福王只得在明故宮的武英殿登基。由於宮殿荒廢,弘光皇帝即位後,對明故宮進行了營建工作,而這也成為弘光皇帝所謂“奢靡無度”的一條“實證”。


龍虎網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國號為明。事實上在正式定都南京的兩年前(1366年)朱元璋就已下令在南京營建宮殿建築,到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南京城的宮殿建築工程基本完工,整個營建工程歷時26年,宮殿佔地面積超過101.25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事實上南京故宮101.2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還超過了今天我們看到的72萬平方米的北京故宮,如果保存至今的話南京故宮才是世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

然而南京對朱元璋而言:只是在其削平張士誠、陳友諒等南方諸雄的過程中一個臨時性過渡性的都城,因為在這一時期朱元璋賴以起家的基本盤就是江南地區。可在蒙元勢力退回北方草原後從西北的嘉峪關到關東的白山黑水都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這時地處長江下游的南京已不再適合作為這個大一統帝國的都城——在此之前南京從未成為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的都城,定都於此的無不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南京距北部邊疆千里之遙,定都於此對北方邊防而言是不利的。

在唐代以前無論是武王伐紂、秦滅六國,還是劉邦以漢中為根據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依靠關隴貴族集團統一中國,在數千年間關中一直是統治者的根本重地。然而從宋代開始以關中為基礎進而東出一統天下的東西格局為主基調的中國歷史轉變為南北格局:南面的漢族政權面對的最大威脅是北部的遊牧民族,在這樣的格局之下位於渤海之濱、燕山之麓的北京的戰略地位日益突顯:趙宋因失去燕雲而偏安南方;遼、金因佔據此地而具有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儘管如此,但當明軍剛從元朝手中收復大都城時這裡已先後由遼、金、元三個異族王朝統治了四百餘年,和中原文明已出現了一些隔閡,加之戰亂的破壞還顯得有欠繁華富裕。以朱元璋為核心的明朝開國集團多起自江淮一帶,北京對他們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地域,定都於此多少感覺不踏實。不過這並使朱元璋放棄遷都的念頭——他委派太子朱標巡查長安、洛陽和開封,想選擇漢、唐、宋的故都為首都,然而此時的關中已然殘破,不再具備作為一個大帝國都城的資格,洛陽的情況也大致相仿,開封則處於無險可守的大平原上,金滅北宋和元滅金時開封守軍都吃夠了無險可守的苦。無可奈何之下的朱元璋只得暫時將都城定在南京。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標的嫡長子、朱元璋冊立的皇太孫朱允炆繼承。朱允炆剛一登基就意識到:自己那幫年富力強又手握一方軍政大權的皇叔們壓根就沒瞧得上自己,於是他和自己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秘密商議削藩,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地方藩王之間的矛盾。1399年七月朱棣設計擒殺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命令自己的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隨即以”清君側“為名發起了靖難之役。1402年六月朱棣的大軍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戰火中不知所蹤。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絕臣下連續多次的反覆勸進後宣佈即皇帝位。

北平作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經營多年,朱棣繼位後一直有心遷都於此。同時北平地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過渡地帶一直是明朝的邊防重鎮,朱棣擔心若定都南京會使後世子孫沉迷於江南的繁華富庶而忘卻北方的邊防安全,從而不利於明朝的整體國防建設。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詔改北平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永樂九年朱棣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永樂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遷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營建了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北京故宮(當時稱紫禁城),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天壇、太廟等如今的北京地標性建築。

嚴格意義上直到明英宗正統六年(1443年)北京才成為明朝的正式首都,在此之前北京一直稱為行在——皇帝率領文武百官駐紮的臨時首都。南京則稱為留都——置官留守的首都。留都南京幾乎完整保留了一整套朝廷體系:不僅六部、都察院、五府等行政官僚機構應有盡有,連後宮內廷的太監、宮女、侍衛也一應俱全,也就是說盡管這時皇帝不住在南京的皇宮之中,但南京的皇宮中仍住著一群太監、宮女、侍衛。由於皇帝不住在這裡,對南京的太監、宮女、侍衛而言是無法通過攀附皇權上位的,一般來說在北京宮中犯錯的太監、宮女、侍衛就會被打發到南京,表面上看是平級調動,實則等同流放。儘管南京的行政機構和後宮系統就重要性而言遠遠不及北京,但相當於是給北京朝廷複製了一個備份,所以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後福王朱由崧在群臣擁戴下在南京即位,由此開啟了南明王朝。

清軍攻陷南京後將南京皇宮改為八旗軍軍營——設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還從太平門至通濟門加築城牆予以隔離,這使南京故宮建築遭到很大破壞。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燁首次南巡到達江寧,見到殘破不堪的“明時故宮”大為感慨,於是作《過金陵論》一文寫道:“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者鳳闕之巍峨,今則頹垣殘壁矣!……頃過其城市,閭閻巷陌未改舊觀,而宮闕無一存者,睹此興懷,能不有吳宮花草、晉代衣冠之嘆耶!”由此可見此時的南京故宮已相當荒涼。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在南京明皇宮裡拆卸了很多珍貴的木材、石材用於修建天王宮,到太平天國滅亡時南京明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南京後太平軍放火燒城,湘軍在大肆搶劫後也到處縱火,南京明故宮再次遭到破壞。經過這番折騰後南京明故宮徹底成為一片殘垣斷壁。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紫禁城,是明朝的三朝首都,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比如今的北京紫禁城大了四分之一左右,北京紫禁城的建築形式、佈局皆是按照南京紫禁城所建。可以說北京紫禁城是南京紫禁城的翻版。

建造歷史

在朱元璋尚未稱帝時,他在元朝的集慶城外東北交郊建造了一座宮殿,初稱“吳王新宮”(南京紫禁城),此時朱元璋人力財力有限,本是貧苦人家出身的他也懂的體恤民情,在沒有花費太多人力物力的情況下建造了南京紫禁城,這時的南京紫禁城規模很小隻有一些內廷建築連城牆都還沒有。在朱元璋稱帝之初曾大力花費人力物力修建風陽,本想將遷都的朱元璋發現這兩個京師的備選地開封和鳳陽都久經戰亂,不適合作為京師,朱元璋就放棄了遷都的打算,這時集慶(南京)確保了都城的地位,它也得到了一個新的名字“應天府”順應天地得道自然之意。歷經二十餘年,南京紫禁城終於得以完工。



永樂遷都

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不滿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起兵反抗,歷經四年攻破都城應天府(南京)。在戰亂之中建文帝下落不明,關於建文帝的下落眾說紛紜,有說隱於雲貴一帶為僧的,也有是說前往南洋的,沒有找到建文帝或許是朱棣這一輩子的心病吧。朱棣稱帝后不顧大臣反對決定遷都北平,北平是他的根基所在,也是他的興起之地,同時北邊還有蒙古人的威脅,這可以隨時提醒他天下還沒有安定,威脅還是存在的,他深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歷經十餘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下詔遷都北平,令諸大臣與皇族子弟限期前往北平,同時在南京虛設有六部之職位作為陪都,南京紫禁城不在作為皇宮使用,但是仍然作為陪都宮殿,留有皇族與內臣管理。在朱棣長子朱高熾繼位後想要遷都回南京,他下令從新修繕南京紫禁城,可惜突發疾病而死,至此後數百年南京紫禁城少有維修護,之後遭到自然損壞嚴重,南京紫禁城遭到數次雷擊、雨災 等自然災害。

歷史變革

到了崇禎年間,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殉國,其弟朱由崧以南京為都城建立南明政權,數百年沒有得到維護的南京紫禁城終於得到了修建,可惜好景不長,隨後南明被滅,南京紫禁城還被改為八旗軍駐地,這使得南京紫禁城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到了康熙年間南京紫禁城還被拆除部分拿來建造寺廟。到了咸豐、同治年間南京紫禁城遭到的損毀更為嚴重,清軍攻打太平軍時不僅太平軍放火燒城,在清軍入城火也大肆放火搶劫,這時的南京紫禁城已然變成一片廢墟,只剩下一些斷壁殘垣。

如果南京紫禁城能夠保存下來無疑是比北京紫禁城還要雄偉壯觀的宮城,可惜它早已被掩埋在塵土之下變成了南京市一個地鐵站的名字,和它有相同命運的阿房宮、大明宮、也同樣埋於塵土之中。請珍惜我們身邊的古文物,不要讓它們也變成數百年後的教科書上的教材。


小雨鳴鳴


這問題問的。南京後來的實際地位大約相當於陪都,甚至比陪都地位更高,南京當時叫南直隸,連中央獨有的六部中樞機構都另有一套。別說是南京的老皇宮,就是普通的小小行宮,也有駐守的太監宮女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