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杆」華爲的人才管理爲什麼牛?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标杆」华为的人才管理为什么牛?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最近人力資源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華為成立總幹部部,二是小米成立了組織部。

這兩件事情引發了密集關注,出現很多說法。很多人認為這兩件事情也許意味著新的趨勢要由此發端。

一個好的公司應該具備2個特徵:它不僅僅是一個製造產品、提供服務的公司,還應該是能夠不斷地產生優秀人才的公司。

在培養人才上,華為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華為最牛的地方,就是管理到位。以下,Enjoy:

「标杆」华为的人才管理为什么牛?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我對華為的評價是:華為是中國人學習管理的教科書。

華為是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土壤中,成長得最成熟、走得最正、體系最完整、管理職能發揮最大的公司,所以研究華為意義非常大。

我認為華為最牛的地方不是機制好,而是管理到位。

01

華為人力資源部和幹部部在定位上的4點差異

華為的幹部部由來已久,在20年前,華為就有幹部部,但早期不是建立在總部,而是具體的業務部門裡有幹部部,類似於現在的HRBP,屬於每個業務部門班子裡的成員,類似於支部建在連上。

這次華為62號文宣佈成立總幹部部,在其工作內容上提出了四點與人力資源進行區分。

1. 人力資源部管政策、管規則,幹部部管人

人力資源部是一個純粹的政策和規則的制定部門。管理實踐中如何選育用留,實際操作執行是幹部部的職責。

2. 人力資源部做支撐性的、服務性的工作,幹部部直接管幹部

例如員工的招聘、考核,全員的學習發展等支撐性工作,歸人力資源部。

而總幹部部,是管幹部的選拔、培養、考核,甚至包括罷免、彈劾等直接執行管幹部的動作。

3. 人力資源還是以服務性為基礎,幹部部則具體執行

比如招聘的政策,不同崗位任職資格的專業操作平臺,學習的框架等專業指導性的工作,由人力資源部負責。

而幹部部真正管具體的,比如如何認證一個好乾部,幹部如何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應該具備哪些資格條件,這些都是幹部部來做。

任正非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人力資源體系的管理就像河道,就像堤壩,中間流的水,流在水上的人和船,屬於幹部部。

可見人力資源部的職責是搭河道,搭平臺。

4. 強調人力資源管理要從業務出發,服從業務,總幹部部管人

這點根源於華為一貫的文化,是最重要的也是要注意區分的一點。

其實華為以前強調的是業務主管管人,人力資源部是給業務主管提供方法、工具、支持的功能,那麼現在強調幹部部管人,幹部部與業務主管的區別在哪裡?

「标杆」华为的人才管理为什么牛?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華為62號文號文裡沒說這二者的區別。實際上,幹部部有兩個職能:

第一,是全局範圍內跨領域的幹部調動和幹部成長。

每個主官承擔的責任,是對自己的下屬如何選擇、考核、評價、培養,但是跨體系之間,人的調動、培養,確保幹部在總量上和結構上滿足公司發展的要求,這是總幹部部承擔。

第二,是每個級別的幹部部,相當於主官的人力資源方面的助手。

它負責幫助主官做方案、提案、備選方案,但最終方案用不用,還是主官最終拍板。

02

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首要起點是服從業務

我們要看到,總幹部部成立了,但是在文件中透漏的最核心的思想,還是老生常談的思想——

人力資源管理的首要起點還是要服從業務的要求。這話聽來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很難。

例如,我與上海的一家公司交流時,他們提出一個問題:如何降低公司人員的流失率?

他們的人員流失率比較高,同行20%左右,自己36%,幾乎是同行的一倍。

交流之前他們自己做了方案,也調查出來離職的一些原因,例如家庭原因、流程過長做事困難、收入低、成長慢等。

根據這些原因他們設計方案時,針對成長不夠的問題,提出職業生涯規劃、晉升通道;針對收入問題,進行績效改革;針對做事難,則改善項目管理流程……等十幾項措施。

我問他們,如果把這十幾項都落實了,是否就能改善現狀,能解決員工的積極性問題?

沒人能回答我這個問題。

其實最核心的問題不是沒采取這十幾項措施,而是企業連續三年增長率接近於0,利潤率還在下滑,在這樣的業務背景下,所有的措施都沒有落實的空間。

如果總盤沒有增長,就無法提供更多的有價值的崗位,員工職業生涯規劃又何從談起?

公司的業務沒有增長空間,再怎麼設計,有吸引力的職位和機會不可能從天而降,人力資源管理就沒有起點,一定是落空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在業務上沒有空間,增量不知道在哪裡,僅僅進行績效改革,不可能讓員工有收入的總體增長,結果就只能是績效從一些人轉移給另一些人。

從微觀上可能一些人被激勵了,但是無法激勵整個隊伍,因為增量沒有來源,績效增長就沒有來源,績效改革方案沒法解決根本問題。

「标杆」华为的人才管理为什么牛?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所以我說,你能把業務想清楚,告訴大家業務增長空間在哪裡,如果員工對業務發展有信心,再打開空間,把年輕人選拔上來。

有看得見的機會和增長,即使沒有正規的職業生涯規劃,員工對企業有信心,相信在公司裡是有未來的,他就會被喚醒和激活。

業務上沒有想象力,人很難有活力和奮鬥激情,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也就沒有起點。

一言以蔽之,人力資源的首要起點還是服從業務的要求。

人力資源管理服務從業務是華為做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基石。所有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中心,是指向業務增長的。

業務有增長,業務有未來,公司就有發展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就有方向。

人力資源的核心,無非就是如何配置人,吸引人,讓人心、人的能力集中到公司的業務增長這一命題上來。

03

華為人才管理的根基:分權機制、分錢機制、評價機制

在人力資源管理服從業務這個大前提下,華為人才管理的根基建立在3大機制上:分權機制、分錢機制、評價機制。

1. 分權機制與分工:把工作變得簡單,限制人的弱點

在華為的分權機制中,分權立足於兩點:一是把工作分好,把工作變得簡單。

把工作分好,是為了讓一般人在專業領域裡能夠走得更高。

這點華為比較厲害,把工作分成若干類,每一類別的人,從整體上看不是那麼強,但在做一類工作的時候,能夠鑽研得很深、很高。

從華為這次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和幹部體系的進一步細化分工,可以明顯看出來這個思想。

比如專門研究政策的人,就專業研究政策,只要研究得合適就能做得到位,同一個人,又做政策又做執行,就會對他要求太高。

分好工,是人力資源管理的第一個前提。這個是華為可學之處。

大部分的企業在分工分權方面,不能把工作分得簡單,找人就比較難,人才成長就比較慢。

很多小企業,每個職位都要求複合型人才,這樣的人才難找。

對華為來講,人才級別很高,又都是在一個領域裡走,研究就有深度;如果跨領域,人才首先要克服領域障礙,就沒辦法在研究深度上有那麼高的要求。

第二個前提,在華為的體系裡,分工能限制人的缺點。

人是有弱點的,當一個人的權力絕對大,支配下屬的所有權力全部歸為一個幹部管理的時候,公司的原則和價值觀就很難全部傳遞下來,因為他很可能在人性弱點的驅使下,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公司之上。

華為的分工體系上,用幹部時,提名權、評議權、決定權、彈劾權是分開的。

每一個環節,你用的人,你做的決定,想要被一整個“鏈條”所認可,就必須建立在公司的用人標準和公司的價值觀上。這也是華為早期幹部部的價值所在。

「标杆」华为的人才管理为什么牛?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很久以來,華為都堅持一個原則,對下屬的評價,是由一個團隊來評價。

早期的幹部部,包括幹部部門主官、管業務的主官,會有一個評價小組來評價。

評價小組遇到分歧的時候,如果要統一,必須回到公司的基本價值立場來。華為的分工做得很到位,所以分權做得也很好。

2. 分錢機制建立在貢獻之上

關於華為分錢機制,研究者眾,在這裡我只說一點,分錢機制是建立在貢獻之上的。

比如分錢的依據是績效、能力、價值觀,其中能力和價值觀,是獲得長期績效的前提,決定員工能否做出長期的貢獻。

歸根到底,華為還是把利益機制的核心引導到員工做貢獻的基礎上。

3. 評價機制是一種保障機制

華為的評價機制是評價業績、能力、價值觀。這個機制是分權和分錢機制的保障機制。

多數的企業把權力和錢分下去了,隨之出現的問題是如何保障分權後得到控制、分錢後貢獻做到位?所以分權分錢必須有評控機制來保障。

華為所有的管理體系,都建立在這三大機制之上。這次總幹部部分離出來,歸根到底還是圍繞著分權、分錢、評價這三條線。

04

華為最牛的地方是管理到位

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對幹部的管理都是建立在這三大機制上,把這三大機制管到位,是人力資源體系的核心工作。

1. 管理績效:一個結果分解為一個體系多個環節

大多數的企業對績效的定位在於關注結果。

華為早期也是如此,營銷業務看業績,研發看開發產品,生產按量考核,但在華為管理體系中,營銷人員銷售收入中的回款指標,決不超過20%。

華為重視客戶關係,認為每個業務員都有其他的很多工作需要做。

比如這個月重點任務,是把客戶方的決策人請到華為來參觀,可能佔的比重是5%;把公司即將推出的新產品推介給客戶,佔10%。

一個業務人員完成銷售,靠自己只能做這些工作。

要進一步讓客戶知道我們的交付體系是可靠的,是有保障的,瞭解華為對未來是有預期的,就需要業務人員把客戶請到公司來,讓他知道我們的產品是好的。

這是由研發人員來完成的,研發體系要讓對方的決策人員看到,華為的研發產品規劃對對方有吸引力的。

你現在購買我的產品,之後的一二代產品都能持續跟得上,公司整體對客戶提供的服務是長期的。

華為認為,這一系列活動加到一起,才能完成銷售,這不可能由一個銷售部門來完成,整個銷售會分解成很多動作,貫穿到一個體系。

但一般公司把籠統的收入指標都算到銷售人員頭上。

「标杆」华为的人才管理为什么牛?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華為的績效管理建立在對一個結果分解成無數個活動的基本上,這個活動可能在研產銷環節,甚至在後勤體系,全部進行了分解,每個節點都承擔著銷售的責任,所以整個華為是一個營銷型的組織。

正因為如此,績效才能管理出最終績效。

大多數企業做不到,只能給一個結果,比如只考核銷售收入,至於後面能不能統一起來,只能靠內部喊,內部罵。

這就是大多數企業與華為的區別所在——無法管理好過程,只能考核結果。

2. 管理能力:知識和經驗分開,“訓戰結合”

華為厲害之處還在於對能力的管理。

把每個職位的要求分解開,能力要達到職位的要求,有兩種獲得方式:

一是具備崗位所必要的知識。

比如財務,不能不懂《會計法》,不會記錄憑證;比如業務員,不能不瞭解客戶、產品,不會分析市場,這些是知識類的。

在每個職位要獲得哪些知識是明確的。

二是除了知識之外,能力提高的第二構成要素是經驗。

空有知識沒有經驗的積累也幹不好。

如何分析客戶,瞭解客戶,一個市場如何分析結構、高中端,怎麼分析競爭對手,這些知識雖然你都有,但是沒有經驗的積累也不行。

你只有產品知識,沒有現場的親身體驗,對產品的瞭解也是不夠的。

華為在管理能力的時候,能把一個職位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分開,管理員工的方式稱之為“訓戰結合”。

訓是傳遞知識,到企業大學來培訓;戰是積累經驗,通過輪崗、調動來使人才大面積經過培訓,人才能積累,不是管理某一個人才,而是管理多個人才。

在這種知識結構和經歷的輪訓,加到一起,總會有一些人脫穎而出。

3. 管理價值觀:抽象的價值觀轉化為具體的行為

華為對行為的管理,就是員工的價值觀管理。

一個企業,如果幹部不能跟公司價值觀一致,是件很麻煩的事。華為如何管理價值觀?

是把公司裡的整個業務過程,分解成若干個工作場景,在每個場合、每個場景下,價值觀是如何具體體現的,華為把體現的行為總結出來,抽象的價值觀就轉化為具體的行為。

「标杆」华为的人才管理为什么牛?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比如,價值觀中的團隊合作,體現在研產銷的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是什麼樣的表現形式。

研發過程中有一個IPD開發,在每個節點中,需要每個部門評審。

產品的系統設計出來之後,營銷人員來看到底是不是能對接市場的要求,製作人員看是否可以生產,採購人員看是否可以採購,甚至售後人員來看這個產品做出來之後好不好修,這叫IPD過程。

一個有團隊精神的人,應該不管是誰發起的會議,都應該派能夠發言的人、能夠做出貢獻的人參加,積極發言,保證推出的這個產品是可靠的。

在其他的企業,如果研發部門召開的會議,別的部門可能隨意發言。

如果在華為,敷衍了事、不按時來,就是沒有團隊精神,人來了沒有認真發言或指派來的人不合適,說明團隊負責人也是沒有團隊精神的。

再比如,奮鬥者,上班、下班是什麼狀態,面對客戶、做研發等是什麼樣的狀態,都有了相應標準。

這些價值觀標準在每個場合應該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是什麼樣的,華為都記錄下來,進行評價。

大多數企業管理價值觀的時候,停留在一個比較簡單的層面上:

是不是奮鬥者看加班時間,是不是管理者用360度打分,如果分數低就是沒有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分數高了就是有。

所以大多數企業雖然也選好人,也有合夥人,分錢分權都做得還不錯,但是沒有管到位,機制的意圖不能體現。

機制到位,管不到位,評價落空了,你選的人不合適,那麼激勵調動的張揚出來的能力和德性是有偏差的。

總結華為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牛的地方在於:分好權,分好錢,評到位,管到位。而管理到位是最牛的地方。

05

總結

從華為的案例,我們可以得出啟示,解決人才問題,有3個要點:

1. 用事業吸引人

事業就像一面旗幟,業務有想象空間,人才才會集聚到你的大旗下。

一切要以業務為中心,企業的業務要有想象力。

業務有擴張方向、有增長的空間,這樣人才能夠配置到好的職位,機制才能調動人。

2. 用機制留人

所謂機制是吸引人的具體的手段,所謂事業吸引人,是業務吸引;但留人還是要靠機制。

機制上則是敢分權,能分錢,才能把人留住,否則事業再好,也是老闆的。

機制就是要把事業和員工關聯起來,讓員工從事業發展中取得成就、獲得利益。

「标杆」华为的人才管理为什么牛?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3. 管到位用人

大多的時候企業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人,但是管不住。

管不住就會有大量沙子進來,不能滿足要求的人進入核心隊伍,是對核心隊伍的稀釋。

所以關鍵的環節必須管起來,管住了,才能把人真正引導到需要的方向。

中國的企業,在第一和第二點上,做得很棒了,在機會和業務上都有好的構思,差距最遠的還是在管理。

管理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情,在業務上、機制上的關鍵點,都用具體的管理活動管理起來。

這是最難也是最有必要的,是企業持續培養和供應人才的必由之路。

作者: 苗兆光,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

華夏基石諮詢集團業務副總裁兼成長企業研究中心總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