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德國統一是東德放棄自身地位加入西德?

銘蘇先生


自古以來國家之間的合併,秉持的都是以強吞弱的規律,不存在弱者吞併強者的的情況出現。東德之所以會放棄原有制度併入西德,也是遵循了這個可觀規律。

西德在合併東德期間,付出了巨大的經濟援助,那麼在兩德統一之後,在國家發展中,必然要佔據主導地位,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當然了,二戰德國的歷史原因,以及蘇聯解體,也是東德最後放棄自身地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德國因歷史原因分裂,也因歷史原因合併。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因為戰敗而被同盟國分區佔領,其中英法美佔領了西半部分德國,後來形成聯邦德國,而被蘇聯佔領的東半部分德國,就形成了民主德國。可以說德國的分裂並不是由內在因素引發,而是因為佔領國之間的矛盾,才導致了國家的分裂。

因此在二戰結束之後,德國因為受到外部勢力的強迫而導致的國家分裂,反而增強了兩國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幾乎所有的德國人都把兩德統一,視作為德國人恢復榮譽的最好辦法。

正是由於這種國家的強烈認同感,使得戰後東德和西德都把兩德統一,視作為兩個國家的主要任務,這就是為什麼在蘇聯解體之後,兩德為什麼會立刻開啟統一工作的主要原因。

東德放棄自身地位併入西德,是實力對比後的結果,這符合國家擴張的一般規律,西德在接受東德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在二戰結束之後,雖然東德也是當時蘇聯陣營中實力靠前的國家,但是與西德相比,東德國內的總體實力還是不如西德。

在1989年兩德統一之前,東德當年的人均產值為50321東德馬克,西德為39832西德馬克。根據當時的東西德貨幣兌換比例來看,1989年東、西德國馬克的匯率是4.4:1;如果按照兩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看的話,東、西德國馬克兌換率是2:1,因此按照兌換率計算,東德的人均產值大概只有西德的63%不到。

因此不管是從直接貨幣兌換,或者從實際購買力上看,西德的經濟水平是完勝東德的,這就意味著在兩德合併時,西德在合併後德國的經濟發展中佔據主導地位,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東德必須認可。

此外西德在兩德合併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在兩德統一時東德馬克與西德馬克的兌換率是2:1。但是這一兌換比例遭到東德地區的強烈反對,為了保證合併的順利進行,西德做出在規定的限額之後,在規定限額內的貨幣按1:1進行兌換的決定。

西德的這一決定,大大增加了西德在合併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然了西德這樣做同樣也獲得了巨大的好處,那就是在合併後的國家發展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兩德統一的成功源於蘇聯的解體,而失去蘇聯撐腰的東德在政治上很明顯不如西德有底氣。

我們今天看待兩德統一,不能簡單的把這個看成是兩個國家的合併,而是要把它放到當時的國際環境中去看待。

當時兩德統一的最大契機,其實就源於在冷戰中蘇聯的解體,正是由於蘇聯在冷戰中的失敗,導致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在歐洲出現全面崩潰,世人開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產生懷疑,進而導致整個歐洲拋棄社會主義制度,從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紛紛向資本主義制度國家轉變。

因此失去了靠山之後的東德在兩德統一過程中,政治上處於劣勢地位,這簡直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的東德雖然實力強悍,但是絕不可能和整個西方陣營相抗衡的,如果東德想要保存自己,就必須要把自己融入西德之中,只有這樣東德才能逃過西方資本的洗劫。

事實上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東德放棄自身地位,徹底的融入了西德,東德才躲過了西方資本對東歐國家的洗劫,也避免了像俄羅斯、烏克蘭那樣的慘劇。

可以說東西德合併對於東西德兩個國家來說,都分別在經濟和政治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對於整個德國以及德意志民族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貢獻,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那個國家,像東西德那樣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

兩德統一迅速改變了德國在歐洲的被動局面,西德在消化了東德之後,國內經濟迅速上升,並很快就成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而這一切都是東德決定放棄自己,才成就了德國的今天。


落下m


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併入西德,分裂了40多年的德國再次實現了統一,成為上個世紀的一件重大歷史性事件。但是,有些人就比較好奇,當時德國實現統一,為何是東德併入西德,而不是西德併入東德呢?銘蘇先生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西德經濟發展水平高,先進帶動落後。

上個世紀90年代,西德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而東德就要落後的多。以1988年為例,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平均月工資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西德的經濟發展水平高,工資高,生活條件好,這也是當時數十萬東德人翻過柏林牆,逃亡西德的重要原因。

由於東西部差距過大,德國統一以後為了實現共同發展目標,德國付出了高達1.5萬億歐元的經濟代價。兩德統一以後,大部分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失業率高達20%。為了支持東部發展,德國實施《團結公約》,從1995年-2019年,德國西部為東部籌集2500億歐元的建設資金,每年的轉移支付更是高達GDP的5%。這也是東德併入西德,德國為此付出的代價。

第二、蘇東劇變,拋棄蘇聯模式成為浪潮。

戰後東歐各國開始採用蘇聯模式,這種模式對於戰後初期恢復發展經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這種注重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發展,忽視輕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模式,到了後期各種弊端就顯現出來。一方面經濟僵化,對於人員的限制過多,社會環境比較壓抑,工人工資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由於過分發展重工業,導致社會商品的短缺,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為了擺脫這種生活狀態,以致於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員逃亡西德。

蘇東劇變的浪潮席捲東歐各國,各國開始進行改革,擺脫蘇聯模式的限制。東德作為蘇聯模式的受害者,也想盡快擺脫這種經濟局面,而加入西德或與西德合併無疑是不錯的選擇。當時兩德統一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兩國合併,成立一個新的國家,這樣的話需要重新制定一部新的憲法,合併程序比較複雜;另一種是東德加入西德,這樣只需要修改西德憲法就可以,但是這方式忽視了東德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東德好像西德附庸。不過,最後為了儘快實現兩德的統一,還是選擇的後一種方式。

第三、兩國政府的有意推動。

在德國的統一過程中,西德一直想掌控德國統一的主導權,而東德由於受蘇東劇變的影響,政府及執政黨領導人變動頻繁。東德先是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裡希·昂納克宣佈因為健康原因辭職,選舉埃貢·克倫茨上臺執政。面對複雜而混亂的局面,東德政府宣佈集體辭職,然後統一社會黨政治局也宣佈集體辭職,選出以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在此後的政局變動中,德國統一社會黨失去執政地位,東德成為多黨執政國家。此後新政府和西德談判兩德統一的各項條約,最終東德地區改為5個州集體加入西德。

可以說,從開始到結束,西德一直在掌控兩國統一的進程,東德由於政局變動頻繁,原來的執政黨失去執政地位,新政府更傾向於加入西德。

第四、各方妥協的結果。

當時德國的統一遭到一些歐洲國家的強烈反對,為此英、法、美、蘇和東、西德舉行了多輪的二加四會談,對德國統一後的領土邊界、軍事力量、國際地位等方面做了規定。其中就包括德國統一以後要保留在歐共體和北約內,這就決定了統一後的德國不可能是社會主義制度,而是資本主義制度。這樣的話,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東德,只有加入資本主義國家的西德。

綜上,蘇東劇變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而對德國來說卻迎來了再次的統一。西德由於經濟發達,並在兩德統一的過程中掌握主動權,再加上當時國內外形勢綜合的影響,最終東德併入西德,實現了德國國家統一。


銘蘇先生


嚴格說來,1990年10月3日的德國統一,並非兩個主權德國之間完全平等的統一,而是當時的西德完全把東德吞併的過程。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完全不平等的吞併過程,有大背景和小背景兩個因素。從大背景上來說,1985年當時的蘇聯開展透明化和改革以後,東西方關係迅速緩和,然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也開始逐漸面臨瓦解的過程。



從小背景上說,1989年夏天開始,大量的東德居民逃進西德駐東德代表處,試圖前往西德。在這種情況下,1989年11月,柏林牆被打開,東德被迫對西德打開國門。這就是東德放棄自身地位,全方位加入或被吞併露西德的主要原因。



這樣的大小背景共同作用之下,東西的國迅速展開了統一談判。而當時的東德,完全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現在西德面前的。這種弱者的形象,不但體現在經濟實力上之弱,而且也體現在人心向背方面的之弱。再加上當時東德的保護傘蘇聯也已經搖搖欲墜,根本無暇也無能力來保護東德。


邱震海


德國統一為何是東德放棄自身地位加入西德?顯而易見的是西德更有錢,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來完成統一德國的任務,東德幾乎算是被西德吞併的,1990年10月德國正是式統一後,依然是西德主導整個國家,只不過把首都由波恩遷到原來的首都柏林。

說起西德和東德這兩國國家,其實是美蘇冷戰的產物,二戰後,納粹德國戰敗。其中對納粹德國作戰中,英美聯軍從東線打進德國,後來光復法國,法國軍隊也跟著美國、英國一起進入德國境內;西線蘇聯展開了大反攻,從西邊攻入德國,最後美英聯軍在易北河與蘇聯軍隊會師。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是一樣,戰後冷戰就開始了,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塑料花情意立即碎掉。

德國也在處罰過後,領土大規模的縮小,東普魯士地區和西里西亞地區徹底丟掉,分別割讓給波蘭和蘇聯。1949年5月,在德國的美英法三國佔領區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而蘇聯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東德和西德兩國成立美蘇冷戰的歐洲前線,西德受到美國的大力扶持,經濟很快實現騰飛,不到三十年就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強國,在歐洲位居第一。


時過境遷,東德在蘇聯控制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然而跟著蘇聯混的國家都不怎麼樣,哪怕是當年工業非常發達的德國,東德雖然在社會主義陣營裡算是比較發達的,但計劃經濟體制導致,物資奇缺,人民吃不飽飯,東德人開始向更富裕更發達的西德跑。1990年,蘇聯控制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逐步開始政權更替,變了顏色,蘇聯這個老大帝國也進入低谷期,無力改變現狀,這就是“東歐劇變”,在這種情況下,卻給德國統一創造了條件。

西德開始與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國談判,最終實現了兩德合併,和平統一,當然西德為此付出巨大代價,西德把出了蘇聯、美國、法國、英國在東德駐軍的撤出費用;為了打消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統一後再次回過頭報復疑慮,承諾在合併東德後,德國承認既定事實,不會再向外所要一絲一毫的領土;西德甚至為了東德工業改造投入大筆資金,把老舊的工業設備全部更新換代;可以說西德為了德國統一據估計付出上千億美元的代價。


1990年10月3日,分裂40年的德國再次統一,柏林牆也被推到了,也標誌著冷戰的快要結束,而西德為了東德建設和民生有投入大量補貼,讓東德同胞們都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東德放棄自己地位併入西德根本都不奇怪,因為本來就快混不下去了!還是親兄弟靠譜,找了西德作為鍵盤俠。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歡迎大家評論交流,加關注!


大正看世界


【德國統一】

1、國家體量。面積:西德約25萬平方公里,東德約11萬平方公里。人口:西德約6300萬人,東德約1800萬人。西德面積是東德的2倍以上,人口是東德的3倍以上,兩國合併(加入只是方式)一般是小國併入大國。舉個更懸殊的例子,夏威夷加入美國聯邦,成為第50個州,反之,美國聯邦的體量能加入夏威夷嗎?東德形式上也是“停止存在”,以各個聯邦州為單位加入西德。

【德國統一總理科爾】

2、經濟實力。西德經濟得益於“馬歇爾計劃”和冷戰的有利國際環境,在戰後迅速恢復,統一前早已超越老牌歐洲列強英國和法國。東德在蘇聯扶持下,號稱“世界10大工業國”,和西德比,差距還是非常大。兩德統一時,西德政府開出的條件,東德馬克按照1:1兌換西德馬克(實際市場匯率大約2:1),可以從側面反應出經濟實力的差距。

【法國的心理陰影面積——德意志第二帝國】

3、大國博弈。東德放棄自身地位加入西德,亦或反之,只是形式,起決定作用的是美蘇的態度,英法作為當事國,雖然也有態度,但是鑑於自身實力,話語權在其次。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西方的一員,不會危害美國利益,蘇聯此時已經自顧不暇,統一進程水到渠成。

綜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力遠超蘇聯集團,東德加入西德也可以理解為被西德和平吞併,是否放棄自身地位,完全由實力決定。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認得清現實,承認其差距,自己把握命運,這反映了日耳曼民族的成熟和理性。

東德和西德,各自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道路上裸奔,貧窮和富裕立判!東德人民經受著紅色蘇聯專制的思想囚禁,西德人民呼吸著自由民主的空氣,人心向背可知。

一座冷戰柏林牆,也沒有阻擋住17.7萬東德人逃亡西德。柏林牆被推倒後,通往自由的大門被撞開,僅在蘇聯即將崩塌的1989年,就有10萬東德人潮水般湧入西德。

東德迴歸西德是東德人民自願的選擇,是落後對先進的臣服,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必然。


東德沒有發生大規模民粹主義示威和抵制,強悍的東德人民軍也取消了番號建制,他們的坦誠和務實選則令西德欣然接受,也令世界讚歎。

西德接受東德也不是白撿便宜,更多的是體現了同民族的道義和責任,為幫助東德發展,西德付出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犧牲。

——西德為搖搖欲墜的蘇聯提供了30億馬克經濟援助,還為蘇聯撤出駐東德佔領軍付出了120億馬克“分手費”。

——德國從1995年開始徵收“兩德團結互助稅”,讓全體原西德納稅人為德國統一增加的財政負擔和促進東德地區發展買單。

這項“團結”稅收取標準為西德企業和個人應交所得稅的5.5%,現在每年徵收達到了140億馬克。這項稅今天仍在徵收。

今天德國東部與西部的經濟繁榮雖仍有差距,東部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大約為西部的70%以上水平。考慮德國經濟巨大的體量,東德的經濟和人民收入福利水平,已非原所有蘇聯“衛星國家”所能比。

兩德合併給日耳曼民族帶來巨大的福祉,結束了兄弟之間無謂對抗和軍備競賽,減少了外族插手染指德國內部事務的機會,德國重新成為了有潛在影響力的世界大國。這值得世界讚歎!更值得仍處於分裂狀態國家地區那些短視自私的政治人物深思。


諶人



當柏林牆砌起的時候,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開始;當柏林牆倒塌的時候意味著那個時代的終結。而在這堵牆一砌一塌之間包含著令人心酸的艱辛。有骨肉分離的無限思念,有痛失親人的撕裂般疼痛,有人們抗爭的血淚控訴,更有人們痛定思痛後的思考。那段歷史到底是人類艱辛的探索,還是妖魔鬼怪對人類的殘害? 柏林牆的倒塌原因和東西德的合併方式,足以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歷史雖然有反覆,但卻絕不會倒退 ! 柏林牆倒塌後的良心和法律結合的審判,足以證明正義可能遲到,卻絕不會缺席 ! 東西德的合併方式則說明嚮往光明是人們的樸素追求。


柏林牆的倒塌由很多因素共同促成。有世界大環境的變化,有同宗同族德意志人渴望統一的助推力,有勇敢踐行者不惜犧牲的前期鋪墊,有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等。二戰結束後不久,即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國家集團和以美國為首北約國家集團的對抗。俗稱"冷戰"。包括東德在內的東歐國家皆屬於蘇聯集團,包括西德在內眾多中西歐及其它一些民主國家屬於美國集團。在雙方的博弈中,美國一方逐漸佔據了上風。由於違背了發展規律的非人性化統治,華沙集團的國家出現了集體性衰退。各國人民已經非常痛恨統治者,只得在高壓狀態下不得不隱忍而已。到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上臺時,老大哥蘇聯也已經搖搖欲墜,戈爾巴喬夫雖然試圖通過改革挽救蘇聯,但顯然已經無能為力。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也不得不放棄了,隨即,在89年的時候東歐國家發生了鉅變。就是這種背景下,東西德在1990年實現了統一。


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是不可思議的,本來是一家人卻要因為某種勢力或某種思想而被人為的分離,這種痛苦是那些弄權者體會不到的,或者是他們的心靈已被魔鬼控制。而這種分離有時靠一堵牆或者是一條經緯線。而令人無法逾越的就是統治者手中的槍。從柏林牆建好那天起就有人不顧危險翻牆,起初是因為親人間彼此的思念,而後來就變了性質。牆的東邊是紅色制度,牆的西邊是資本主義制度,至於誰優越咱就不予評論了,我們以"現象"來說話,據統計,從柏林牆砌起來到柏林牆被推到的那天,從西往東翻牆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例,基本上都是從東往西翻牆的,而且是不懼槍林彈雨。這足以驗證了"鞋子是否合腳只有腳知道"。


在柏林牆倒塌,德國統一後,法庭以良心和法律相結合的方式對東德集團進行了審判。之所以將良心加上,意思是審判的目的並非治罪,而是彰顯正義可能會遲到,但卻不會缺席。也在警醒人們絕對不能讓悲劇重演。在審判向翻牆民眾開槍的士兵時曾引起過激烈的辯論。這些僅僅是執行命令的士兵到底該不該判呢?關於這個問題,曾有過一個有點詼諧的橋段,說是有個士兵在庭審時不認罪,理由是他們是軍人,而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所以他辯稱自己沒罪。而法官質問他為什麼不能將槍口抬高一寸呢?當然,這只是一個有著深層含義的冷幽默罷了。最後涉案的士兵都被判了,但服刑的但卻不多。這就是良心和法律相結合的審判,旨在讓這樣的人間悲劇不再重演。

至於東西德合併為什麼會以東德"投降"的方式來完成的問題,首先,東德人是自願的。其次,西德的經濟條件好,而且符合經濟規律,受夠計劃經濟折磨的東德人嚮往市場經濟。再者,也是最主要的,東德人已經深惡痛絕那種一家人也要被逼的互相告密的統治方式。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句話,那就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


人生觸底反彈


二戰後東西兩個德國形成:東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西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納粹德國滅亡時產生了大量的難民,他(她)們分別居住在蘇聯佔領控制的德國東部,以及美英法盟軍聯合管理的德國西部。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東部難民每每大批西逃美英法管理區,從而引發蘇聯的嫉恨。於是,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四日,蘇聯悍然採取軍事行動,全面封鎖了盟軍出入西柏林的在東德領土的必經之路,包括公路,水路和地下鐵路。使一個依靠東德的地面通道維持與西方世界經濟聯繫,從而得以維持運轉的西柏林,立即變成了一塊死地。 面對蘇聯的軍事封鎖和威脅,美英盟軍淡然應對:沒有以牙還牙用武力打開東德的地面通道,以免世界再次墜入戰爭的噩夢。美英雙方在蘇聯封鎖兩天後即聯合行動,以空中運輸的方式,從外部向西柏林輸送食物、衣物、燃料以及一切所需的生活物資。 西柏林被封鎖的次日,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即從英國飛抵西柏林,為那裡的駐軍運送了緊急物資。六月二十八日,美國駐歐洲空軍指揮部從阿拉斯加、夏威夷和加勒比海調集運輸機增援運輸任務。同日,美、英兩國第一批空運生活物資運抵西柏林,

由此開始了前所未有持續近一年的大規模空運行動




歷時十一個月的大空運行動,總共出動運輸機二十七萬八千多架次。平均每天飛往西柏林的運輸機數量:五百九十九架;美、英,後來加上法國的這次空運的運輸機;運輸機每天的耗油總量:六十萬加侖;運抵西柏林的物資總量:二百三十二萬六千多噸;這些物資運輸的耗資總量:二百二十四億美元;美英兩國空軍在飛行運輸中共有七架飛機失事,犧牲機組人員七十名。

由於逃往西德的東德居民人數一直呈上升趨勢且有增無減,惱羞成怒的蘇聯於一九六二年又再次製造了柏林危機(第三次):以鋼筋混凝土牆將東、西柏林永久分隔開。一九八七年,昂納克作為東德領導人首次訪問波恩(西德),從此揭開了東、西德兩國雙方關係中新的一頁。 一九八七年九月,匈牙利開放了它與奧地利邊界,在此後的幾個月內,先後有五十萬多萬東德居民取道奧地利進入西德西德也承認這些東德居民是它的公民。由於東德接二連三地發生大規模的遊行抗議示威,強烈要求與西德合併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最後,東德終於併入西德。


Mrttlzz99


德國可能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和平統一的國家,至今還是一個典範,但其他國家很難學習。

德國統一是這樣的:東德宣佈東德政府解散,東德的所有州就都獨立了,然後這些州自願加入西德。

也就是說西德不是吞併了東德,也不是東德加入西德,而是西德吞併了原屬於東德政府的那些州。東德在統一之前就已經解散了,統一和東德沒啥關係,統一是西德和原東德的那些州之間進行的。

東德在蘇聯陣營裡是最富裕的,蘇聯解體前還欠著東德大筆的錢。德國分裂完全是美國和蘇聯人為造成的,德國人不想分裂,所以統一也是必然的結果。

為什麼統一需要東德先解體呢?因為西德是聯邦制國家,也是由不同的州組成的,所以東德不能以一個整體加入,必須要解體以州的身份。


解憂時間


這與德國人的傳統文化有關!德國人是日耳曼民族,這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戰鬥民族傳統的種群。他們一直都是採用部落制度的,各個部落推舉各自的首領,再由各個部落首領舉總首領。比如,德國的前身,普魯士聯合王國裡面有一百多個部落,每個小部落都是一個小國,普魯士國王則是這些小國的聯合國王。這種方式即便到二戰以後也沒有改變,德國人依然是民主選州長(原部落首領)。而東德領導人則是由這些州長共同推舉產生,只是國策上是親蘇的而已。

德國的聯邦制度看似原始實際上與現代民主選舉制度相差不遠,既,每個日耳曼的人的首領都是以所有日耳曼人的利益為首的。在德國重新統一當時,東德國的百姓選擇了統一,那麼東德國的領導人是沒有權力阻止的。

其次,德國的特殊制度實際上也保留了東德領導人競選新德國國家領導的權利!東德併入西德以後,州市一級的領導人並沒有因此變更,他們依然是各司其職。而原東德執政黨則成為德國的在野黨,只要他們通過法律選舉的方式登臺,他們同樣可以再當德國的執政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