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夫妻同月同日生同吃一娘奶 情定「娃娃親」只盼補領結婚證


王滿科,男,1929年生人。喬森,女,1927年生人。兩人是同鄉同村,同班同學,又是同月同日生,還一同吃過一個母親的奶水。兩人訂的“娃娃親”1943年結婚,當時一個14歲、一個16歲,如今老兩口在一起相濡以沫度過了75個年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斷了兩人在安澤縣男女合校的同學生活。6年後,兩人在村裡完婚。結婚後,追求進步的夫妻倆去了安澤縣抗日民族高小繼續上學,接受革命教育。但一年半後,學業再次因戰爭中斷。1946年抗日戰爭結束,17歲的王滿科報名參加革命工作,成了安澤縣教育科的教員。

1947年解放戰爭開始後,王滿科報名參軍。由於當時年齡小,個子也小,他成為太嶽軍區補充團的一名戰士,被分配到軍區被服廠製作軍服。

雖然個頭小,但王滿科吃苦能幹,在師傅們的教導下,8個月學會掌握了別人幹滿3年才有的技術,這讓廠子裡的幾個“大塊頭”也服他,都願意和他搭檔工作。1949年華北解放,王滿科回到了安澤縣,在武裝部工作。由此開始,先後輾轉臨汾、忻州、寧武、岢嵐等地的部隊工作,1982年才轉業到山西太原,與妻子兒女團聚。

訴說自己的經歷時,王滿科幾次提及身旁的老伴,但喬森一直不讓,她說“我的經歷自己講。”老兩口的一生,老伴喬森默默付出最多。抗戰勝利,王滿科去當兵,喬森留在村裡當了婦聯主任。隨後又考上了安澤縣模範學校教員的職務,此後10年,丈夫在外幹革命工作,妻子在家教書育人、積極上進,每年安澤縣的黨代會、人代會、婦代會代表裡都有喬森的名字。這些年,夫妻倆只能鴻雁傳書,用書信傾訴思念和牽掛。


1956年,王滿科在臨汾武裝部任職,喬森也終於以家屬的身份來到臨汾與丈夫團聚。來到臨汾後,面臨工作的調換,喬森從教員變成了營業員,她認真工作,又從出納學起,一步步幹成了臨汾女子商店的帶領人。夫妻團聚後的前六年,三個子女陸續出生,王滿科按部隊要求,頻繁變換工作地點,喬森則在1959年作為軍屬來到太原工作。三個子女的成長,喬森付出的最多。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老兩口相繼離休。感覺虧欠了老伴一輩子的王滿科主動請纓,將家務活全部承包。喬森自然捨不得老伴,便攬過來一半的家務。從早到晚,兩人夫唱婦隨,一個收拾家、另一個做飯。

家門口的小院,兩人開墾成花園和菜園,種上了蔬菜、葡萄和時令花卉,每天觀看勞動成果,倍感愉悅。80歲時,王滿科開始學電腦,他用手寫板寫下了30餘冊數萬字的《賦情雜寫》,記錄老兩口相濡以沫的一生,同時喬森也堅持每天在臺歷上記日記,為老伴補充材料。

屈指一數,兩人結婚已經75年,當時只是交換了紅紙寫的婚契,年代久遠早已找尋不見。老兩口對社區說出了一個心願:“要能補上結婚證,我們的一生就太完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