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仙話陶藝《李小龍》

徐大仙話陶藝《李小龍》

徐經乾

徐經乾自稱徐大仙,這綽號的由來,我沒有深究,大概跟他不善言談,常常陷入思索狀態,而且,手下的陶藝作品多是仙佛之類的角色有關罷。徐大仙是佛山本地人,2009年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後,回到佛山與陶藝結緣;在石灣海口村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那番架勢,便是要跟陶藝這份行當過不去,以此為生了。

《李小龍》是徐大仙較為成熟的陶藝作品之一。“做一件真正滿足內心需要的作品”,是徐大仙夢寐以求的事情。那次香港之旅,打開了他的創意之門。位於香港尖沙咀東部海濱的“星光大道”的李小龍銅像給徐大仙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該作品由內地著名雕塑家曹崇恩創作,成為香港的景點之一。“能不能把佛山的李小龍利用精彩的陶塑拉回到大眾的視野呢?”徐大仙開始構思,從小稿開始,從一塊泥巴到一件成品,一做就是一年。

徐大仙話陶藝《李小龍》

徐經乾作品《李小龍》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這句話出自李小龍,這十二個字是李小龍對他所創立的截拳道武學和哲學思想的高度概括。即反對任何固定的形式,強調“無形之形、無式之式”。截拳道無任何固定的技術坳作,更沒有套路形式。從形體到理論,從武術到影視,這些所形成的多重震撼影響了徐大仙。“但是那是雕塑,樣子是雕塑化的;我在創作時按我內心的樣子,去呈現陶藝版李小龍的動作、神態等等。”

話說回來,徐大仙從小也是武術迷,喜歡看武俠小說及武打影視片,再說,佛山本來也是武術之鄉,武術大家、各派拳法並不少見。況且,在佛山陶藝界,曾以李小龍為題材來進行創作的也不乏人在。但是,在徐大仙看來,眾人創作的李小龍作品,追求了生產上的簡練性,在腳部、臀部或多或少的設計了支撐物,顯得過於累贅;就像一位需要拐杖支撐的老人,這樣失去了李小龍的精氣神。不過,難點也在於此。

在為期一年的創作過程中,徐大仙的手中產生了不少廢品,但屢敗屢戰,逐級還原內心的想法,最終找到了身體的重心與最佳的形態,尤其是掌握了雙腳的立足點與身體的協調度。在創作上,徐大仙打破常規,採用雕塑的手法,如漢袴、肌肉,以及動作的呈現方式,皆區別於他人。整個陶藝作品,富有陽剛之氣,兼具現代氣息,耐人尋味。功夫不負有心人,前不久,《李小龍》榮獲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聯合舉辦的第三屆“金榕獎”創意設計獎。

徐大仙認為,出生在受西方潮流影響的年代,在陶藝創作上取西方雕塑之精華,在形式感、動感上,加入更多中國的傳統精神,中國文化很大的層面為務虛,西方為務實,在其中根據作品不同題材取來定一個平衡點,通過武士道、高士的精神,通過形式感的大框架去創新,通過雕塑手法去深入細節。也就是將雕塑運用在形式感層面,而在題材內容上,呈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屆時,那種穿越古今的內容,由觀者去體會,留出作品的空間供他們思考。”說完,徐大仙又陷入沉思。

- END -

《今日設計》

《今日設計》雜誌於2005年創刊

圍繞設計、藝術、生活

深耕行業十年有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