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危機與經濟學的危機

經濟的危機與經濟學的危機

自大

摘自《自大》 作者:梅格納德-德賽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從整個世界看來,經濟學作為一門專業曾一度春風得意。經濟學家被稱為是能夠解答一切問題的人。在金融危機之前,經濟類暢銷書如《魔鬼經濟學》(2005年出版)列舉了經濟學的魔力,其不僅能夠解決經濟問題,還能解決社會問題。美聯儲前主席艾倫R26;格林斯潘在他的回憶錄《動盪年代》(The Age of Turbulence)中描述了一個主宰經濟的超人形象,那就是他本人。確實,公共生活當中的許多人以及大多數民眾相信,經濟學家有工具能夠阻止類似於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這樣的事件再次發生。但即使現在我們聲討經濟學,得到的答覆也是當前困境並非“大蕭條”,而僅僅是“大衰退”而已。我想這種安慰是否足夠?

那些懂得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家心態的少數人認為,之所以無法預測危機,或許是因為現代主流經濟學本身的問題,也就說現代主流宏觀經濟學將類似事情發生的概率給剔除了。現代主流宏觀經濟學的模型是高度數理化的,其成立的前提假設是市場永遠是(信息)清晰的。從本質上說,供給永遠是等於需求的,這種平衡或者說均衡是能夠實現的。這就排除了衰退的可能性。之後,認同這種魔法的支持者會為自己辯護說,類似極端事件從本質上看是不可預測的,而那些能夠預測到危機的人可以從中套利,進而讓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降低。

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元老、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盧卡斯曾表示:

“有一個東西是我們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擁有的,那就是預測金融資產價值突然下跌的一系列模型,這種事件的典型例子是(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閉。這(種觀念)並不新奇,過去40年一直被這麼認知,這是尤金-法瑪的‘有效市場假說’的重要啟示,即認為金融資產的價格反映了所有相關以及一般情況下可被獲知的信息。如果一個經濟學家有一個公式能夠在一個星期之前可靠地預測危機,那麼這一公式也是通常可被獲知的信息之一,那麼價格會在一週之前就下跌。”

因此這種討論轉移到該如何應對大衰退上。大致而言,經濟學家們分為兩派,一派聲稱自己是凱恩斯主義者,另一派則是正統派(即主流派)。凱恩斯主義者表示,正統經濟學家遺忘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其偉大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中教給我們的教訓。這本書正是寫於大蕭條期間。該學派聲稱,經濟也會狀態不佳,發生脫離社會充分就業的狀態,並陷入低就業均衡的困境。在這種情形下,解決途徑在於政府借貸,並將資金用於創造就業崗位。鑑於民眾會將借來的資金支出,而這種支出又會給商店、工廠等帶來更多就業崗位,財政支出具有乘數效應。乘數效應的過程會產生足夠多的額外收入來佐證初始借貸的正當性。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不理解為何政府不把握這一主動權,通過借錢來使他們的經濟走出衰退。

正統主流經濟學家則認為經濟通常情況下是處在均衡狀態的,儘管他們的模型沒有預測到經濟衰退。經濟產生的任何水平的就業都是均衡,因為是消費者和生產商的獨立決策導致了這一狀態。大衰退是一種“衝擊”,也就是一個無法預測的事件發生之後,使得經濟出現一個新的更低的均衡水平。在適當的時候,自由市場會將經濟推升至原來的水平。民眾的行為總是會充分考慮每個決策的機會與成本(理性預期),這種行為的加總也就是需求與供給,無論怎樣都會達到一個平衡。他們還表示,即使政府借貸和支出了,也不會帶來什麼變化,因為納稅人知道今天公共部門的借貸意味著未來更高的稅收以償還債務,因此他們不會支出,而是將收入儲存起來以應對將來的稅收。故就經濟的刺激政策而言,借貸的效力其實已被抵消,這就是所謂的李嘉圖均衡。

不過,其他那些給政府做諮詢的經濟學家們,其立場則有些微差別。他們認為借貸和支出可能並非解決問題的答案,因為正是2007年之前的借貸活動而非之後的導致了當前的經濟衰退。當經濟運營良好的時候,借貸會產生結構性財政赤字;當經濟衰退的時候,借貸可能更具有合理性。這種赤字可能會在經濟再次好轉的時候消失(李嘉圖均衡被暫時忽略了)。但如果你是在充分就業狀態下進行借貸的,那麼赤字不會消失,它存在於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中,並變成結構性赤字,導致GDP與債務比率的惡化。

他們將衰退歸咎於政府過度借貸,同時也認為家庭在繁榮時期借貸過多,導致鉅額甚至不可持續性的債務。故眼下這種借貸可能會使問題惡化。那些購買政府債券的機構,如養老基金、投資銀行等會關注評級公司給出的信號。評級公司會給政府債務質量從AAA(最好與最安全)級到CCC級不等的評級。當你本身已揹負債務的時候,借貸活動可能導致評級下調,同時你將支付更高的利率,進而融資成本變得高昂。

儘管在大眾層面上,經濟學似乎將要經歷一場危機,但經濟學家並未改變他們的思考方式。即使有些經濟學家敦促放棄古怪的模型、迴歸傳統理論,但在最好的大學裡面,大多數經濟學專業的學者仍然和以前一樣自鳴得意。近些年的諾貝爾(實際上是瑞典皇家銀行)經濟學獎就表明這項專業如何處在不可動搖的地位。如2013年諾獎頒發給尤金-法瑪(芝加哥大學)、拉斯-彼得-漢森(芝加哥大學)和羅伯特-席勒(耶魯大學)。三人中只有席勒是一個徹底的非正統派經濟學家,儘管他是數理宏觀模型俱樂部的一名全職成員。托馬斯-薩金特(此前是明尼蘇達大學教授,現在是紐約大學的教授)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普林斯頓大學)獲2011年諾獎,他們兩人是“新興古典經濟學”範式的初始貢獻者。外界認為該範式因經濟衰退而被質疑。保羅-克魯格曼因其在國際貿易理論方面的貢獻而非捍衛凱恩斯主義政策而獲得2008年諾獎。經濟學專家及其推崇者們(諾貝爾委員會肯定是其中之一)並沒有抨擊現代經濟學是無用之學或者說已陷入巨大的危機。那麼誰是對的?是諾獎的頒發者與獲得者,還是對經濟學與經濟學家有質疑態度的普羅大眾?

在主流之外還存在著許多非流行的經濟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是關於經濟週期的,弗裡德里克-哈耶克的理論也是如此,後者擁有忠實的擁躉。像約瑟夫-熊彼特和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也十分注重從過去兩個世紀的數據中尋求週期模型。相比主流經濟學理論和凱恩斯理論而言,這些經濟學家能夠更好地解釋我們為何以及如何發展到今天這種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