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三百年——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引子)

还是再次感谢各位大胸弟;打今儿起,开始更南北朝。

其实更完两晋之后,挺纠结;还要不要把南北朝继续更上来;这主要是两点——

一是每次发文要想30个字的标题。

不论是之前的闲话两晋,还是后边儿的南北朝;不是单篇的文章;文章好起标题;可是一本书里的一段儿,单独起个标题,所以很烧脑(标题党看来也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了的。)。

二是文中的配图。

闲话两晋大概写了50多万字,每天更的时候,很头疼的一件事儿就是要找跟文中意思接近的图片。现在常用的搜索工具只有某度;我几乎把能找到的都用了。

跟这儿多说一句,某度现在真真儿叫很黄很暴力;就在昨天,我本来是想找一个二战时期日军55师团师团长的照片,结果输入名字之后,某度跳出来的一水儿是岛国爱情动作片里女星的照片。也是没谁了...

写南北朝的时候,一时手滑,写了90多万字;当时没觉得怎么样儿;可现在要配图的话,实在挠头;所以在此先谢过,请各位大胸弟帮忙留意,如果发现有类似的图片,您高抬贵手,存一下发我;邮箱:[email protected]。再次谢过~~

最后,还是谢谢吧~~

在下不是专业搞历史研究的,也不是专业作家;所以不管是两晋,还是南北朝;就是写着玩儿;水平有限,能力一般;所以,文中有些地方难免会挂一漏万;各位大胸弟如果发现,请多做自我批评!(哈哈哈,开玩笑的~~)


乱世三百年——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引子)

比之五胡乱华,南北朝从开篇就不那么好写。

这主要体现在两点——

其一是在时间节点上有些纠结;按照正统历史观,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分野是公元439年,这一年北魏拓拔焘灭北凉。从这一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发兵渡江灭陈,这150年,史家称之为南北朝。

不过从东晋十六国过渡到南北朝,中间有19年的时间差,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南北朝南边儿的四朝上听儿。此时北方的北魏还在打来打去,间或还要跟南方的宋打的热火朝天。到公元439年北方统一,北魏这边儿在位的是拓跋焘,南宋这边儿在位的是刘义隆,这两位算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跨越了两个历史阶段。

事儿还是那些事儿,人还是那些人,但叫法儿上,摇身一变,已然成了南北朝了。

其二,不论是北边儿的北魏、北齐、北周、隋(东魏、西魏是打酱油的。),以及更北崛起的突厥;还是南边儿的宋齐梁陈,说起来哪个都不是善茬子;单拎出来都够写一本书了;要把这些强梁摁在一个舞台上飙戏,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之感。而且即便是一帮“影帝”,也得有个谁主谁次之分,从哪儿开始,谁的戏份多,谁的戏份少,因此也颇费踌躇。

想来想去,还是先写南方的刘宋吧,谁让刘裕太生猛了呢。

乱世三百年——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引子)

刘裕起家的经历,咱们在前面《闲话两晋》部分已经交代了;登基之后,刘宋这边儿的事儿就没怎么交代了。

因此,关于刘裕登基之后的事儿,咱还得补充几句——

公元420年6月14日,刘裕废黜东晋最后一任皇帝司马德文,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开创了刘宋王朝,史称宋武帝,这一年也由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元熙二年,改为宋武帝的永初元年。

不过这会儿你要是问刘裕,嗨,老刘,当皇帝了,你幸福吗?刘裕会狠狠的瞪你一眼,然后咬牙切齿的回答,幸福你妹!

别笑,这是真事儿;当了皇帝的老刘不幸福。

为什么?

答:出身。

众所周知,刘裕的出身很低;看过拙文《乱世三百年——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的大胸弟应该有印象,刘裕是卖草鞋的出身;后投军,于平定孙恩邪教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再往后,于推翻桓玄的大楚政权中真正崛起;此后十余年间,老刘同志马不停蹄削平群雄,一次西征,两次北伐,灭掉了南燕、后蜀、后秦三国,威震四海。直至最后登基坐殿,唯我独尊。

但是,这里边儿有个问题,那就是刘裕在无意间打破一个记录——从刘邦至今的六百年间,从来没有哪个平头百姓能通过自身努力最终一跃而成为一国之君的。

有大胸弟可能会说,这是问题吗?屌丝逆袭,这多励志啊!

这话放在现在没错儿,但您要知道,在两晋时期,你是什么出身,那可太重要了。

两晋时代,士族庶族泾渭分明,二者犹如今天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老死不相往来;高门大族对小士族和庶人是深入骨髓的鄙视,这一鄙视,就鄙视了100多年。而且别看那些大士族们之间会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并且随时会反目成仇,但他们对于小士族和庶人的态度却是出奇的一致。

现在刘裕以白丁儿之身一跃而加九五之尊,那些曾经的高门大族基于生存的考虑(毕竟刀把子在人家手里攥着),纷纷投在刘裕旗下,但骨子里完全瞧不起这个卖过草鞋、当过老千儿的皇上。

在这些自诩出身高贵的士族眼中,刘裕从头到脚无一处不体现出浓浓的屌丝味道——刘裕除了打仗之外,啥也不好(hao,四声);既不贪财,也不好色;更没有生活情趣。

有两个事儿很能说明问题:曾经有人送给刘裕一个琥珀枕头,做工精良,造型优美;刘裕把玩儿了一会儿就问身边人,琥珀能干嘛使;旁边儿那位说琥珀可是好东西,是治疗外伤的良药。刘裕二话不说就让人把这块儿稀世珍宝砸碎,送到军医处,准备拿来给士兵疗伤。

刘裕二次北伐灭了后秦之后,部下从俘虏堆儿里划拉出了姚兴的一个侄女儿,据说该女子长的那叫一个靓,部下便将此女送到刘裕下处;久居军中的刘裕一见之下十分喜爱,干柴烈火的便搅在一起;几天下来耽误了不少正事儿,旁边儿有人就劝,说您这可不行,咱现在强敌环伺,温柔乡就是英雄冢啊;老刘当即便派人把他的欢乐女神送走了,然后该干嘛干嘛。

类似的事儿还发生过很多,这些事儿在刘裕看来,很正常;这就是他的本色。但是同样的事儿,在那些讲究生活品质的大士族们看来,刘裕简直是脑子‘瓦特了’,岗都。跟刘裕艰苦朴素的作风相比,那些大士族们过的什么日子,四个字儿:天上人间。翻翻《晋书》,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像《晋书·纪瞻传》记载:“瞻厚自奉养,立宅于乌衣巷,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玩焉。”;再如《晋书·谢安传》中所载:“安于土山营墅,楼观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

一句话,刘裕和他手下的这帮仆从成群、美姬如云、风度翩翩的大士族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被人鄙视的感觉很不好,可是老刘同志又不能把人都杀光,别的不说,把大士族都杀了,谁帮他统治老百姓去?总不能让刘裕同志什么事儿都事必躬亲吧;因此刘裕只能咬着牙搞统战,偶尔附庸风雅一下,以便拉近跟朝中大士族之间的距离。

然而,老刘虽说能打,能靠武力夺权,让所有人(宋国境内)拜倒在他的脚下,可是观念这玩意儿却需要年深日久之后才能改变;因此大士族们该鄙视他,依旧鄙视他;该打暗拳,依旧打暗拳;该使绊子,依旧使绊子。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老刘同志对自己一手创建的帝国,感到非常担忧。

介是为什么?

因为老刘同志的家是典型的虎父犬子型儿的。

刘裕即位是公元420年,这一年刘裕已经58岁了。这位爷一辈子一共生了7个儿子,分别是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和刘义季。

别看儿子不算少,但是有个很重要的问题,老刘的儿子都很小;刘裕登基那年,他家老大刘义苻才14岁,最小的娃刘义季才6岁。

这年纪搁在现在,最大的上初二,最小的幼儿园大班儿;想靠初中生挑起帝国的担子,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刘裕很挠头。

怎么办呢?

一辈子摸爬滚打的老刘做了一些措施——

第一条就是把“禅让”的恭帝给干掉了,免除后患。刘裕在取代东晋之后的第二年的九月,便派人把晋恭帝给杀了;这个事儿咱在前面说过。不过,老刘同志没估计到,他这么干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河,且不说他的后代也基本上在改朝换代时被后继之君给杀了不少,就说他刚死不久,大量的前东晋宗室便开始发难,或投靠北魏,当了带路党;或揭竿而起,成立伪政权;把他一手创立的刘宋折腾的不浅。

老刘同志的第二条措施,是诸子镇四方。刘裕上位之前,他已经将自己的二儿子刘义真任命为扬州刺史(后来又让这熊孩子镇守刚打下来的关中,结果这熊孩子不争气,把老刘辛辛苦苦抢回来的地盘儿败个精光);三儿子刘义隆任命为荆州刺史;继位之后,刘裕又任命自己的第四子刘义康为豫州刺史。目的不言而喻,加强皇室的力量。

第三,老刘同志大量提拔寒门或者庶人出身的读书人进入朝廷。不过这条儿,老刘同志失望了,他本想用皇室+庶族和寒门子弟的模式来制衡高门大户,但效果一般。

为啥这么说?

有本书名叫《宋将相大臣年表》,在这本书里,针对老刘同志在位的两年中,执政大臣的出身,作者做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分析——

永初元年,太尉长沙王刘道怜,镇南徐州(治所京口,江苏省镇江市);尚书仆射徐羡之,兼丹阳尹;中书令傅亮,兼侍中、太子詹事;侍中为谢晦兼中领军、谢方明、褚淡之、临川王刘义庆;护军将军檀道济;扬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这九个人里,3个宗室,3个大士族,另外3个是寒门出身。

到了永初二年,太尉刘道怜、司徒刘义真、尚书令徐羡之兼扬州刺史、尚书仆射兼中书令傅亮、侍中刘义庆、谢方明、阮万龄、王敬弘,护军将军檀道济兼丹阳尹,中领军谢晦。这十个人里,3个宗室,3个大族,3个寒门,还有一个是小士族出身。

到永初三年刘裕去世前后,太尉依旧是刘道怜;司徒刘义真,后改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南豫州(治所历阳,现安徽省和县);司空徐羡之兼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卫将军王弘,开府仪同三司,仍镇江州;尚书令傅亮兼中书监、护军将军;吏部尚书先是王裕(即王敬弘)、后是王惠;中书令谢晦兼领军将军;侍中刘义庆、谢方明兼丹阳尹、王韶之、程道慧;原护军将军檀道济外镇南兖州(治所广陵,现江苏省扬州)。

这里边儿,刘道怜在刘裕死后一个月也跟着去世了,随后刘义真离开中央出镇南豫州,檀道济随之外镇南兖州;此时的8位执政大臣中,宗室仅剩下刘义庆一人,寒门出身3人,大士族,4人。

数字说明一切,老刘处心积虑,不过最后等他两腿一蹬,大士族立刻咸鱼翻身。

第四,巩固中央,弱化地方。刘裕军旅起家,对‘枪杆子里边出政权’理解的相当透彻;继位之初,他便大规模的扩编了禁军编制,不仅增加人数,而且设置了诸多官吏;同时也给太子增加了扈从规模,为太子设置了太子冗从仆射七人、太子旅贲中郎将十人、太子左积弩将军十人、太子右积弩将军二人等等。与此同时,刘裕对地方可是下了刀子,他规定其他各州,裁撤冗员,削减兵力;这里边儿只有一个地方编制上没被裁汰,这就是荆州,鉴于荆州位置举足轻重,刘裕对这儿没削的太厉害。

最后一条,实施仁政。翻翻《宋书·武帝本纪》、《南史·宋本纪》,别看老刘同志执政时间不长,还是干了挺多好事儿的,写出来太长了,不过归纳起来,有两条很有亮点:一是废除了很多恶法;二是减免税收,轻徭薄赋。有兴趣的大胸弟,可以翻翻《宋书》看看,于此不再赘述。

忙活完这些事儿,说话儿时间可就到了公元422年,这一年三月,时年60岁的老刘同志病了,而且病势日渐沉重。

卧榻之上,刘裕忧心忡忡,不为别的,接班人问题没想出个眉目呢。

刘裕此时的太子,是他家老大叫刘义符。刘裕一生战无不胜,纵横南北,最后荣登大宝,但有一件事儿,耽误了。

乱世三百年——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引子)

什么呢?

家庭教育。

刘裕生刘义符的时候,他已经44了,这年纪,放到今天,那也是晚育了;因此刘裕把包括刘义符在内的几个孩子惯的没样儿。

史书记载,刘义符被立为太子之后,一天到晚也没个正事儿,整日里就和一帮小厮混在一块儿,走鸡斗狗,狎妓酗酒。

有心腹大臣谢晦就劝裕说,陛下,您岁数大了,可不能把江山托付给无用之人呐。

刘裕嘬着牙花子,刘义符无用?那你说谁有用?

谢晦心说,这事儿我哪儿敢掺和啊;嘴里应付了一句,您还是自己看着办吧。

老刘同志思来想去,也琢磨不出哪个孩子能强点儿,最后说这样吧,这么办吧,你去看看刘义真怎么样。

在这儿插句八卦,老刘的儿子们不着调,他的女儿也很彪悍;《南史·王诞传》里写了这么件事儿,王导有个曾孙唤作王嘏,这个孙子有个儿子名叫王偃,小伙子人长的精神,用现在话说,那就是小鲜肉了,刘裕当初为了拉拢王家,把自己的二女儿吴兴长公主刘荣男嫁给了王偃,两家算是结了亲家。刚结婚没多久,出事儿了,这天不知道怎么了,小两口儿拌了几句嘴,这位刘二小姐竟然命人把自己老公扒了精光,然后捆在院子里的大树上;当时正值雪夜,王偃好悬没给冻死。

由此您就能看出老刘家什么家教和家风了。

扯远了,再说谢晦,奉旨前去考察刘义真;前文咱说过,这熊孩子把他爹辛辛苦苦抢回来的关中地盘儿丢了个底儿掉,毛儿都没剩下;回来之后,熊孩子当没事儿人一样,该玩玩儿该闹闹,看见谢晦来,一个劲儿的问我爹怎么样。

您别误会,这孩子还真不是问刘裕病情如何,而是问谢晦,你看我爹什么时候挂啊?

一听这话,谢晦掉屁股就回宫了,一边抹汗一边儿跟刘裕说,此子为人轻佻,不可为主。

刘裕一听,老大你说不行,老二也说不行,谁行?老头子没多言语,心里犹豫,这事儿就这么撂下了。他本想考察一段时间再做定夺,可还没等实施,病情加重。

公元422年5月,鞍马一生的刘裕卧床不起,时至今日,想换太子也来不及了,老爷子叫来刘义符,说檀道济、谢晦等人都是干臣,你要好好用啊。如果有事不决,宁可请教宰相,也不要问你妈!后宫不得干政,母后不得临朝!

看来刘裕读书虽少,却也知新莽旧事。

随后,招来四个顾命大臣,护军将军檀道济、领军将军谢晦、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说你们四个,国之重臣,务必要好好辅佐我儿。四人伏地叩首,涕泪横流。交代完以后,没过几日,刘裕驾鹤西归。

之后,刘义符登基,是为宋少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