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祸起萧墙(3)


公元424年5月,檀道济到达建康,一切准备就绪。

这天是5月24日,还不知道大难临头的刘义符当天玩的很嗨;这伙计别出心裁,在宫里赛起了龙舟,玩累了,当晚刘义符就睡在龙舟上。

他这边儿睡得踏实;辅政大臣谢晦可是一夜无眠。

怎么呢?

敢情檀道济带着准备搞政变的部队当天都住他们家了。

这一晚上,谢晦跟炕上翻来覆去的烙饼,鸡动啊!再看看睡他边儿上的檀道济,那呼噜打的,山呼海啸一般;谢晦长叹一声,罢了,到底是身经百战之人,这心理素质,我不如他啊!

第二天一早天蒙蒙亮,,檀道济收拾停当,吩咐一声儿,出发;大队全副武装的军队便从谢晦他们家出来了;直奔皇宫而来。

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祸起萧墙(3)

谢晦事先有准备,安排好了内线,檀道济一到宫门,内线出来接应,一问皇上在哪儿,喏,御花园里的船上。

部队又悄无声息的朝龙舟奔来。

一路之上,无人阻拦,檀道济很快就找到了那座龙舟。

檀道济一挥手,当兵的抽出刀就上去了,值更得宦官一瞧,刚问了句,你们干嘛?

话音未落,便被宰了。

当兵的登上龙舟的时候,刘义符还在睡觉;宦官临死前的尖叫把他给惊醒了;这伙计还真不白给,迷迷糊糊的从床上跳起来还跟那帮大兵打了起来,不过双拳难敌四手,没倆下就给当兵的摁在地上捆成了粽子;混乱中,他的手指还被砍掉了几根儿。

檀道济下令将刘义符抬着,并逼其交出玉玺,之后徐羡之召集群臣,大家异口同声“恭送陛下回东宫!”

宋少帝刘义符就这么戏剧性的被废了。

废帝行动顺利完成,下一步就该商议册立何人为帝了。

大臣中有人嘀咕了一句,刘义真。

徐羡之当即狠狠瞪了一眼,刘义真已经被废为庶民,不可为主。

那立谁呢?

扒拉来,扒拉去,徐羡之选中了刘裕的三子,刘义隆。

于是废刘义符为营阳王,赶去吴城;立刘义隆为天子,这就是宋文帝。

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祸起萧墙(3)

一个月后,徐羡之派人去吴城杀废帝刘义符,以绝后患。

刘义符你别看他当皇帝不行,身体可好,臂力过人,一看有人要杀他,小伙子边打边跑,想要冲出居所逃命;速度之快,可比博尔特,那帮杀手没一个能追的上;堪堪跑到大门口儿,被事先守在这儿的其他杀手一门栓削到后脑勺上给干趴下了,接着赶上来的杀手们你一棍子,我一棍子,刘义符就这么被乱棍活活儿打死,年仅19岁。

杀了刘义符,徐羡之一不做二不休,又派人把刘义真给杀了,算是彻底绝了后患。

真绝了吗?

数年之后,当他自己成为案板上的鱼的时候,老徐同志才想起来,眼下的他打开了一只怎样的潘多拉盒子。

多说一句吧,刘裕临死前拉着刘义符的手说:“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一辈子识人无数的老刘同志看走眼了,恰恰就是自己这个儿女亲家将自己俩儿子都送上了不归路。

这件事儿余波未了,徐羡之等人废黜并诛杀宋少帝一事,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头儿,刘宋王朝君臣猜疑、骨肉相残、动辄杀戮的历史从此发端。

决定立刘义隆之后,徐羡之便打发尚书令傅亮亲率朝廷百官带着仪仗,前往荆州奉迎宜都王刘义隆。

刘义隆是武帝刘裕家的老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皇上’了;这一年,小伙儿18岁。

18岁,懂事儿了该。

一见到傅亮,刘义隆放声痛哭,一边哭,一边问他那俩哥哥是咋死的。这可给傅亮整的很尴尬;史载傅亮战战兢兢,魂不附体,汗流浃背,张口结舌,吭哧瘪肚的也说不清楚。

想想也是,你们把人俩哥哥给杀了,又拿不出合理合法的理由;那能说的清嘛。

问完,一行人启程回建康;打这儿就看出来了,刘义隆可比他那俩哥哥有心眼儿,上路之前刘义隆下令:他本人的警卫工作全部由他在荆州时指挥的部队负责;跟着傅亮来的人,不论是官员还是军队,一律不得接近他的座舰。

等船到建康,徐羡之一行接到刘义隆,徐羡之瞅了个空子悄悄儿的问傅亮,“大王象谁?”

傅亮回答:“司马师、司马昭以上的人。”

徐羡之说:“那一定会明白我们的一片赤诚之心。”

傅亮苦笑笑,说,“恐怕未必啊。”

一问一答,看得出来这二位都心虚。

接下来,就是刘义隆走流程了,先去拜谒了老爸的初宁陵,又去太庙里给列祖列宗磕了头;最后在宫城的太极前殿,受皇帝的玉玺和绶带,正式登基,这就是刘宋帝国的第三任‘领导核心’—宋文帝。

登基之后,刘义隆萧随曹规,很放权,但凡有大臣上折子,刘义隆一律推给徐、傅等人处理;他本人啥事儿也不管。而且每次见到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干完废帝的差事之后又回北方守边界去了。),刘义隆那叫一个客气,礼貌周全,嘘寒问暖。

但是,不知别人怎么想,反正刘义隆越是这样客气,这几位顾命大臣越是后脖颈子冒凉气。

几个人私下一碰头,谁也猜不透刘义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最后还是徐羡之拿了个主意,现在檀道济在北面,手握重兵;干脆,谢晦你去荆州吧,西北两面都控制在咱们手中,谅他刘义隆也作不出什么妖来。于是徐羡之以朝廷的名义下令,让谢晦赶往荆州,总掌军政大权。

同是‘废帝四人帮’的谢晦每天过的也是惴惴不安,一直担心刘义隆会秋活算账找他麻烦;现在有机会离开建康,自然是喜出望外;临走的时候,他专门找来个心腹,闭门密谈自己将来会是啥下场。

结果他这心腹很幽默,直截了当的说,您想混个自然死,基本没戏。

谢晦脸儿当时就撂下来了,他那心腹倒也耿直,接着说,您也不想想,先帝托孤给你们几个,那是多大的信任和脸面;本来废黜昏君,册立明主,这没什么错儿;你们错就错在把人家俩儿子都给杀了,还继续给老三当臣子。尤其是您谢大人,杀人兄长又做人臣子,带着震主之威,又占据了上游要冲,以古推今,您想幸免,可能性基本为零。

这可是大实话;可惜的是谢晦根本不信,这伙计觉得只要离开了建康,就万事大吉了。

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祸起萧墙(3)

先让谢晦高兴会儿,回头有这哥们儿哭的时候;再说留在京中的徐羡之。

老徐同志的日子过的波澜不惊,至少表面上看依旧风光无限,刘义隆每天还是任事不管,都推给徐羡之,而且隔三差五的不是赏点儿东西,就是叫进宫慰问一番;给外人的感觉,君臣关系相当和谐,并且徐羡之还是当家作主的。

但是,不管别人怎么想,徐羡之自己却是如芒在背;因为他看到,在客客气气、俯首帖耳的外表后面,是一个深沉、固执,懂得迂回前进的皇帝;这样的人,绝不会容忍长时间大权旁落——

刘义隆把从荆州带来的人,不显山不露水的都安插在一些关键岗位上;比如刘义隆的铁杆儿王昙首、王华这两人,同时被封为侍中,王昙首还兼右卫将军,王华兼骁骑将军;另一个亲信朱容子,则被封为右军将军。

这还不算,在几次给徐羡之党羽加官进爵的同时,刘义隆暗搓搓的也塞了私货:原豫州刺史刘粹(刘毅族弟)调任雍州刺史,骁骑将军管义之接任豫州刺史,南蛮校尉到彦之进京任中领军。同时,刘义隆给几个弟弟也都提了职称:彭城王刘义康进号骠骑将军;刘义恭进号抚军将军,封江夏王;刘义宣为竟陵王,刘义季为衡阳王。

明眼人一打眼就能看出来,刘义隆一方面抓军权,另一方面在加强宗室的力量。

徐羡之是明眼人,他也看出来了。

此时,檀道济和谢晦都不在京城,徐羡之和傅亮一商量,这么着下去,要么咱再干掉刘裕一个儿子,要么咱被干掉,就这俩下场,没跑儿;怎么办?

最后二人一合计,唉,算了,咱们干脆共同上表,将政权还给皇上吧。

傅亮其实也早就想这么干了,只是他跟徐、檀、谢是一个共同体,单独辞职这话不太好说,因此徐羡之一提,傅亮立刻点头同意。

公元424年,刘义隆改元,由宋少帝的景平二年变成元嘉元年。

这年元月,徐羡之、傅亮上表请辞;请求还政于上。

表章递上去,被驳回,再递,被驳回;三递,刘义隆同意了。

老实说,这是徐、傅等人最好的,也是最后的脱身机会了。

但是,老话儿说的好,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徐羡之想撤梯子,有那不开眼的凑上来了——

徐羡之一看皇上同意了自己辞职的折子,便回家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告老还乡;这消息一传开,徐羡之的侄子徐佩之,以及徐党中的骨干程道慧、王韶之等人找上门来了,苦劝徐羡之千万不可丢掉权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几轮儿下来,徐羡之招架不住,妥协了;他又给刘义隆上了封折子,中心思想就一句话:我还想发挥余热!

这就是嫌自己命长了。

刘义隆接到这份折子,倒也没说啥,想回来就回来吧;职位、待遇照旧;徐羡之于是再次回到朝廷。

接下来一年多,双方相安无事,刘义隆一边儿悄悄的安插自己人,一边笑里藏刀的看着徐羡之等人给他干活,就这么到了公元425年11月,妥了,啥都准备好了,该亮刀子了。

公元425年11月,刘义隆突然下诏,建康部队集结。

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祸起萧墙(3)

干嘛?

北伐!朕要夺回被北魏占了的河南之地。

圣旨下达,满朝哗然;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谏。但刘义隆决心很坚决,所有的折子一律留中,也不批复;朕意已决,你们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看刘义隆态度这么执着,傅亮忍不住了,他给荆州的谢晦写信,皇上要北伐,谁劝都不听;回头皇上还会派人去你那儿征求意见,该说啥你知道吧?

傅亮可不知道,刘义隆嘴上说是北伐,其实他的目标是西征谢晦!

不过,没有不透风的墙,刘义隆整军备战,这么大的动静儿,谢晦留在京中的亲信很快便写信通知了谢晦。

这可肿么办?

谢晦赶紧把几个亲信叫来商量对策。

他手下的参军何承天说,如果这事儿是真的,大人您可就麻烦了,皇上亲率全国之兵讨伐一个州,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

谢晦一听,急了,你大爷的,当然是真的!叫你来是给我建议,不是给我意见!他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怎么着,你的意思是我只有死路一条呗?

何承天说,那倒不至于,我这儿有上中下三策,上策,逃往国外;中策,您亲率主力驻扎在夏口(现在湖北武汉),然后安排一个您信得过的人率军驻扎在义阳(今河南信阳),再然后,您就可以跟皇上带的中央军试吧试吧,打的赢最好,打不赢,您可以从义阳方向北逃出境;下策,原地固守。

谢晦想了想,最后说,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军队和粮食都容易补充,先干一场再说。

决心定下了,下面就是选将;他让卫将军谘议参军颜邵领兵先行,颜邵非常干脆的,自杀了。谢晦又命司马庾登之领兵,庾登之也很干脆,扑通跪下:我辞职!

谢晦这个气,看你们这帮怂样子。

说归说,毕竟领不打仗不是自己的长处,谢晦转头问其他将领,说谁能以三千人马保护城池?

有个南蛮司马叫周超,说我能!

谢晦这头做好了迎敌准备,刘义符的消息很灵通,他也知道了。这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刘义隆心想,谢晦,当初是我爹刘裕马前的主簿,经历的场面多了。要说能打过他的,我手底下还真没有。独有一人,可敌谢晦。

谁呢?

檀道济。

想到这儿立刻吩咐:召檀道济入京!

手下人一听,皇上你晕头了吧?那檀道济当初就是废帝的从犯,还和谢晦一起睡了一觉呢,您找他打谢晦?

刘义隆一笑,你们知道个肾;檀道济虽是胁从,但并未参与废帝之谋。谋略,是徐羡之、谢晦等人定的,檀道济听了他们的话,才干下大不敬之事。此人是个实在人,只要我对他好言相劝,厚加赏赐,他定然也会听我的嘛。

刘裕临终前,对檀道济的评价是:此人有才干,但无远略,不足为患;这话没错儿!

檀道济,就是个职业军人。

刘义隆显然也看透了檀道济的为人,因此他很有把握。

果真如此,檀道济接到刘义隆的命令后,立刻赶回建康听命。说这话儿是公元426年1月,一年半多以前,他也是这么赶回建康的,那次是为了废刘义符,这次却是为了替刘义符报仇。

政治嗅觉异常迟钝的檀道济,既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最能打的将军成了自己人,刘义隆当然不再担忧。他马上下令捉拿徐羡之、傅亮。傅亮潜逃不成,被擒杀,徐羡之知道走投无路,自尽。刘义隆又杀徐羡之两个儿子,放逐傅亮的老婆孩子于远恶之地,谢晦的大儿子尚在建康,也一并杀了,算是给刘义符、刘义真报了大半的仇。之后,令檀道济发兵征讨谢晦。

大军准备停当,刘义隆还有点不放心,到底谢晦是老臣了,见得世面也多,檀道济能马到成功么?于是他就问檀大将军:你有何法破谢晦?

檀道济别看政治头脑不灵光,一说打仗,比谁都精,他说谢晦这个人,头脑灵活,善于出谋划策,想当年臣与他一同陪伴先主入关,十条主意,有九条可能都是他出的。这人的长处就是参谋军机。但其长处也是其短。怎么呢,此人长于谋略,但短于掌兵。他从来没有单独指挥过军队,也从没有独自经历过一场战斗。一句话,是个好参谋长,但不是个好司令。所以我有十成的把握拿下他!

好,有这句话,妥了,去吧。

谢晦闻听朝廷大军来讨,又得知徐羡之等被杀,勃然大怒,他举兵三万,打出大旗,清君侧。同时还给刘义隆上了一道表,将这皇帝大骂一顿,豁出去了。他说徐羡之、傅亮忠贞无比,何故遭此毒手?我等三人若为了篡权,废掉刘义符的时候,便早篡了,还把你给拉上来干嘛?你怪我们杀了刘义真?若不杀他,你那皇位稳固么?今日你成事了,却来杀我,定是左右奸人构陷,等我发兵建康除恶!

老头儿火了。

再说檀道济,领大军西行,他自领中军,令诸将先行。先头部队到了荆州水域,遭到谢晦部队的拦截。谢晦不愧是老臣,用兵有度,一战破宋军先头部队,宋军惊怕,不敢向前,谢晦大喜,上书刘义隆:识趣的,自己将那些个害我等的奸党除掉,我方退兵。

几日后,探马来报:不好了,檀道济来了!

嗯?谢晦和檀道济多少年的交情,彼此非常了解,他一听这个消息,就是一激灵,手下人更是慌乱,刚刚小胜一场激励起来的士气,一瞬间没了。

手下人就说,当初废帝,以檀道济镇北方,谢晦镇西方,顾高枕无忧,而今檀道济反为皇帝所用,全部兵力都向西,断无战胜之理,还是早早跑了的好。

谢晦一听,满心不快,说你们与我一同去看看敌阵。

说着,领文武乘船入江,远远一望,只见江面上一张帆都没有,稀稀拉拉的一些小船在远处影影绰绰,呵呵,谢晦笑了,檀道济未免托大,这点兵力,也来与我争高下?不急于破敌,只需尽心防守则可。

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祸起萧墙(3)

他把心放肚子里,回去了。

等到了晚上,突然就听城头大乱,怎么了!谢晦忙向城头跑去,一看,买尬德,只见檀道济大军张起风帆,前后相连,不知有多少船只,浩浩荡荡鼓噪而进,那阵势,与白天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唉!谢晦叹口气,檀道济用兵比我厉害。他白天故意示弱,隐藏起实力,目的就是要令我之兵将不战自乱。

谢晦手下兵将本不愿意与朝廷作对,又见檀道济大军无数,横渡过江,登时军心大乱,呼喊一声,全军逃散,谢晦制止不住,只要也跟着逃,不战自败。

不久,檀道济等兵至江陵,谢晦左右散尽,只好与弟弟谢遯北逃。本来他是逃得出去的,但他弟弟谢遯太胖了,不能骑马,谢晦兄弟感情还挺深,路上总是照顾弟弟,结果双双被俘,送到建康,被斩首于闹市。

公元426年3月,谢晦兵败被杀,谢氏子弟也被杀掉很多;至此,刘裕留下的四个顾命大臣,仅剩下檀道济一人。

好了,没有掣肘的了,刘义隆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治理他爹留下的这个国家;刘义隆干的不错,于此就不多赘述了。

在把国内调整的差不离儿,刘义隆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河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